田晶晶
(晉城技師學院,山西 晉城 048000)
心理學是研究人類心理現象及其發展規律的一門學科,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重點在于解決學生的心理困惑和心理問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心理健康意識,從而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質。在現代教育中,單純的德育教育已顯得勢單力薄,不足以支撐學生全方位的發展,因而借助心理教育的途徑來幫助和引導個體團體維護,增進心理健康,充分發揮其潛能已顯得尤為重要。這一方式有利于提升高校的教育教學成果,實現高校教育的創新發展。
目前,大多數高校還未能將心理教育與德育教育進行有機融合,這種現狀的背后由多重因素所造成。其一,高校對心理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現階段,心理教育在高校的教育過程中仍起輔助作用,絕大多數的高校還未能將心理教育課程規劃到教育教學過程當中。其二,學校未能設置有效的心理輔導機構,安排專人負責。往往負責心理疏導與教育的教師都是在校的兼職教師,針對性較差,專業技能欠缺,對學生的心理教育不能發揮有效的指導。其三,未能清楚的劃分心理問題和德育問題,一種是過度重視思想政治教育而忽略心理建設,另一種是用心理教育的方法包辦一切,過分夸大心理咨詢的作用,企圖用心理教育取代德育。針對以上問題,用辯證的方法來看待心理教育與德育教育就顯得至關重要。
心理教育是德育教育過程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在現實實踐中,德育教育往往容易忽略受教群體的個體差異性,而此時心理教育有利于完善個人的全面發展,實現個人整體素質的提升。心理教育為德育教育的有效實施奠定了堅實的心理基礎,在復雜多變的社會大環境中,心理素質在學生實踐活動中占據了不可取代的作用,一個良好積極的心態常常是成功的先導,心理教育有助于學生認識自我,樹立信心,引導正確的人際交往,建立合作意識。心理教育與德育教育互為補充,相互促進,二者結合可實現個體的有機發展。
心理教育與德育教育二者相輔相成,實施積極的心理教育活動有利于德育教育的進步與發展,相反,忽視心理教育的重要性也會使德育教育停滯不前。由于我國對心理教育重視較晚,與德育教育結合程度尚淺,因此針對心理教育在我國高校德育教育中所處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特此提出了一部分解決方案。
1.高校要設立有效的心理咨詢機構
理論是實踐的先導,在采取各項心理教育措施前,首先要提高學生和團體的心理健康意識,通過宣傳教育活動來傳授相關的心理健康理論知識,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遷,使現在的學生面臨著越來越多的誘惑,在面對各種心理困惑與問題時,要學會正確處理心理問題,并且積極的尋求相關幫助。因此,各高校應該設立行之有效的心理咨詢機構,當學生需要心理咨詢服務時,能夠及時提供幫助與指導。
2.開設心理指導課程
讓心理健康教育走進課堂是最有效的實施措施,多數學生因為顧及面子而故意規避心理教育的途徑,因此常規的宣傳方式在某種程度上起不到理想效果,所以采用課堂教學的方式可以更好的為每一位學生樹立正確的心理健康觀,在遇到自身無法解決的心理問題時能及時通過正確途徑尋求積極的幫助。
除了設立心理咨詢機構與開設心理指導課程外,學校應當定期組織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測試與評估,并且為每位學生建立心理健康檔案,針對每位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有針對性的制定治療方案與跟蹤指導。校園是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場所,因而高校領導與教師不可掉以輕心。
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育者的自身素質關乎了教育的質量。德育教育者必須具有良好的思想教育覺悟,兼具心理教育的職能。因此高校應當通過集體培訓或講座的形式,在提升教育者專業素能的前提下,培養德育教育與心理教育兼具的全能型人才。除此之外,加強心理教育與德育教育的課題研究也具有深遠的意義,鼓勵德育工作者和心理教育工作者積極參加課題研究,密切學術交流,并通過獎勵機制來促進教育工作者的學習熱情,為教育工作增添動力。
創新性在于將心理教育與德育教育進行有機結合,德育教育側重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與培養,更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是針對大眾的基礎性教育,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在享受物質生活提高的同時,背負的社會壓力越來越大,社會問題的層出不窮已經使我們意識到心理教育的重要作用。因此他們的身心健康關乎到國家與社會的發展。在此,我們呼吁高校今后更加注重心理教育與學生道德素質的培養,為祖國提供優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