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華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區文化館,四川 成都 610000)
上世紀四十年代,我國出現了“民眾教育館”,這就是我國文化館的雛形。新中國成立以后,根據一些國外的經驗,才建立了文化館。文化館為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近兩年,我國加快了文化館總分館建設的步伐,文化館成為基層群眾進行文化活動的主要陣地。縣級文化館總分館制度的建設,讓文化館的作用得到更好的發揮,滿足了百姓的文化需求,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權益得到了保障。但是,由于我國文化館總分館制度建設時間較短,在具體的建設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我國文化館總分館建設,是按照市、縣、鎮等多級投入,實行雙重管理,進行一體化建設。這一思路構建了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體化管理的機制。但是在實際的體系構建中,我國文化館的總館和分館之間關系并不緊密,大多數人把總館和分館之間的關系定位為交流合作,而不是上下級的從屬關系。這導致我國文化館總分館建設中,文化館總館的主體地位不明確。文化館總館和分館在實際操作中產生各種各樣的問題,總館不能把控全局,造成總館和分館的信息不對稱,總館和分館之間不能進行有效的溝通,這都阻礙了文化館總分館建設的整體規劃和協調發展。
我國文化館總分館建設中要想合理布局,就需要以每個階級的文化館所在地的政府為建設的主導,根據該地域的人口和服務范圍來布局文化館建設。但從我國文化館的實際建設情況來看分館的建設并不注重當地的人口情況和地方經濟的發展,單獨依據地方行政區域的級別建設分館,最終導致文化館在資源分配上失去了平衡性。
目前,不同層級的文化館在人力資源配置上,特別是業務干部的配備上存在較大差異,很多鄉鎮或街道的文化站存在在編不在崗,在崗不懂行的現象。而大多分館的聘用人員身兼數職,工作繁雜,不能很好的配合總館完成工作。
一般情況下,我國文化館的總館和分館建設所需要的經費都是由當地政府提供的。一般地方的財政并不富足,用于文化館總分館建設的經費也就少之又少。所以,我國文化館總分館建設一般都會出現經費緊張的現象。
文化館總分館建設,不但需要政府文化主管部門的組織牽頭,還需要其他行政單位的配合,同時也要明確總館和分館的主題職責歸屬,全盤統籌、協調、管理,為市民群眾文化生活的發展提供良好的服務,保障百姓的文化權益。
為了加強文化館總分館體系的建設,文化館總館要充分發揮其主導作用,將街道的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和社區的綜合文化服務中心進行整合,納入到文化館總分館建設的體系中來,這也是建設文化館總分館體系中最有效的舉措。在這個過程中,文化館總館的主導作用是不能忽視的。同時,文化館總館應從制度上應保證文化館總分館建設進行科學規劃和可持續發展。
責任清晰,是文化館總分館建設的關鍵,也是文化館總分館有效運行的保障,總館的主要職責就是培訓文化骨干、統籌各類文藝活動、協調各個分館之間的資源配送。而分館主要對所屬街道內的文化工作人員進行培訓、實施各項文化活動、吸納志愿者、為公共文化建設服務。
為破解部分文化館編制人員少、服務面寬量大、運行專業性要求高的難題,我們應積極探索文化改革發展新路,按照“突出公益性、創新服務內容、吸引社會力量參與”的工作思路,在文化館總分館的建設中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廣泛、深度參與總分館體系建設,為總分館制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根據中央、省、市有關文化館的服務指標,積極探索文化館服務標準,細化量化服務采購需求,對文化服務列出具體詳盡的指標。同時,建立起可見可控的督導評估機制,將評估結果與外包服務的資金給付、合同續訂掛鉤,推動外包服務運行方提高服務質量。
在不斷創新服務項目和運行管理機制的同時,讓廣大群眾盡享更加貼心、優質的文化大餐。在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政策導向下,任何一項工作,唯有不斷創新才具活力和生命力。
文化館總分館體系的建設,是我國文化建設與發展的一種重要體現,這也是一項發揮文化館功能的復雜性工作,必須引起當地政府的重視。通過量體裁衣的政策和措施,對文化館總分館建設中的問題進行及時探討與解決。文化館總分館制建設有利于不斷提升公共文化服務的有效性和針對性,更好地堅持需求導向,分析每一類大眾群體的喜好和需求,從而精準惠及廣大人民群眾,全面實現公共文化服務的供需對接,推動文化館總分館體系建設的良好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