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夢潔 王 超
(湖北文理學院經濟管理學院,湖北 襄陽 441053)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與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高校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在高校周邊逐漸形成新的商業街。這種處在校園邊界之外,依附高校師生消費為主的一種特殊商業區域,逐漸成為學生的消費主要陣地。因此,研究高校周邊商業區環境顯得很有必要。本文以湖北文理學院的商業街為例,針對高校周邊商業環境進行研究,并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
高校周邊商業區依附高校坐落而成,作為在校師生最常接觸的商業環境,擁有一個龐大的消費需求群體,消費內容包括餐飲、購物、娛樂和各項服務業等。但無論從消費品類、消費類容、還是服務模式等方面來看,它商業構成都具有明顯多樣化特征,提供了多種形式的內容和服務,符合在校師生群體的基本消費特征,形成了獨樹一幟的商業文化特色。
高校周邊商業區的消費群體主要分為兩類,一類為高校師生,他們往往抱著就近原則的心理,選擇在學校周邊商業區進行消費和服務;第二類為高校附近的居民,通常情況下,對于一些日常生活用品等小而便利的商品,他們會選擇在高校周邊商業街進行購買和消費。不論是他們中的哪一類群體,囿于地域的限制,消費往往比較集中,導致了高校周邊商業區的消費群體比較穩定。
由于高校周邊商業區的服務對象主要是在校大學生,所以他們的商業特征往往偏向在校大學生的喜好。而大學生有其自身的消費特點,他們追求時尚潮流、新穎、有趣,但囿于經濟不獨立,消費水平又受到限制。所以校園周邊商業街在自身經營上也會主動傾向大學生的特殊消費需求。
面對如此具有消費潛力的大學市場,許多投資者把目光放在了大學商業街的店面上面,導致了高校商業街同行業競爭尤為激烈。再加上缺乏市場需求調研和良好的經營、管理經驗,每年新開設和倒閉的店面不計其數,有的店面更是一出生就奠定了夭折的結局。同時,伴隨著高校的寒暑假,商業街隨著學生流動而開門經營和閉門歇業,形成了有趣的城市“潮汐”現象,這也是高校周邊商業的一個重要特征。
高校周邊商業街由高校師生消費需求應運而生,商業格局隨意性很強,店鋪的擺置通常錯落無致,不具規模,所以商業整體環境很差。像商業街某些餐飲店室內環境幽暗潮濕,存在食品安全衛生問題,商店門口垃圾堆積成山、無人清理,由于缺乏控管主體,導致商業街管理難度大。
高校周邊商業區大多處于高校邊緣,在城市和校園的交匯處,既不屬于校園規劃的一部分,也不屬于城市規劃的一部分,形成了雙重邊緣區域,所以其商業多半都屬于自發形成的,沒有經過統一的規劃設計。在此基礎上,商業街的形成和發展逐漸呈現一些亂象:商家占用人行街通道擴大店面、道路顛簸不齊遇水積洼、商業噪音影響學生休息等等,這些隱疾的存在,嚴重影響高校的長遠發展。
由于高校周邊商業主要服務對象仍然是學生,學生的消費能力有限,對商品質量沒有一定的把握,許多商家為了牟利,以此為契機銷售低檔假冒偽劣商品,而學生在購買完成后也難以分辨或投訴無門;學生又不同于社會大眾消費者,對產品的服務有所期待,許多經營者默認免除了產品的附加服務,對學生消費者應付了事。既降低了學生的消費體驗,也影響了高校周邊商業的持續良性發展。
政府有關部門要提高認識,把高校周邊商業區域劃入管理范圍。根據高校周邊地域、經濟和文化特征,因地制宜制定相應的政策或條款,規范高校周邊商業街的不良經營行為,促進高校周邊環境科學、合理的發展。
高校要主動與政府銜接,配合政府工作、實施條款,并參與到政府對高校周邊商業的規劃和統一安排中,結合本校校園文化建設環境、商業環境和學生特點,引導周邊商業街沿襲本校文化精神,在建設商業街規劃中凸顯人文大學的精神內涵,打造一條承載著悠久的歷史、富有文化氣息的多彩商業街。
對外,高校周邊商業街中的商家要積極配合市政府的管理和規劃,相應高校的號召,建設和諧文明有序的商業經濟生態圈;對內,商家要提高自我管理意識,遵守法律法規,為學生提供優質的產品和服務。此外,商家要提高還要加強投資、運營、管理的能力,客觀看待商機、理性投資,才能收獲良好的投資效益和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