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進良
(德化縣文化市場綜合執法大隊,福建 德化 362500)
在《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明確的提出了文化強國的發展戰略。作為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載體,文化產業被列為了國民經濟的有效組成部分。政府工作報告中也要求積極推動文化產業的進步,讓文化產業為我國經濟的發展做出更多更大的貢獻。但是想要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法制保障是非常關鍵的因素。目前,為了完善文化產業運營機制,我國也逐漸出臺了很多與之相關的法律法規,諸如《著作權法》、《專利法》等。但是從文化產業的發展情形來看,我國文化產業方面的法律法規跟不上文化產業的發展速度,仍然有很多問題急需解決。
近幾年,我們的文化在產業化方面進入了高速繁榮時期,但是文化產業方面的立法工作還處于初級階段,很多法律法規不健全。產權、人才、信息等文化要素市場大多數都是通過行政法規及政策來進行調整的,高層次的立法比較稀缺。文化產業的產業基本法基本還處于空白階段,在文化產業發展中很多重要的法律法規也有待建立,其中包括《廣播電視法》、《新聞法》、《出版法》等法律。文化產業發展中的現有法律法規也很不完善,很多相關法律之間的內容不但相互重合,甚至有的法律之間還彼此存在著沖突,比如《專利法》和《著作權法》。法律法規中存在的諸多問題造成法律體系比較粗陋,一點也不嚴謹,在實際操作中的可操作性差。由于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很多國外的文化產品的輸入,給我國的文化產業造成了不小的沖擊,而我國的文化產業缺乏應對機制,一些民族文化品牌經常在國外被搶注商標,這些問題也得不到有效解決。我國文化產物的在進口或者出口貿易中發生分歧后,總會出現沒有法律依靠的可怕現象。
我國幅員遼闊,很多不同的地區在歷史原因或地域原因的作用下,形成了很多具有共性的文化產業資源,但是在地方保護主義的情況下,不同地區之間文化產業的發展沒有進行協調和交流。偶爾在同類文化產業交流中,出于對自身利益的考慮,很難達成有效的共識,從而錯過文化產業發展的良機,地區文化產業方面在招商引資時也經常發生沖突。文化產業彼此協作不充分,沒有信息交流平臺,造成文化產業發展中的法制保護不夠完善,沒有辦法在文化產業發展中形成有效的合力。
要想法制秩序切實有效地運行,必須確保立法、執法以及監督三者之間相互配合,相互協調,尤其是執法機制,更是其中的關鍵環節。在文化產業的實際發展過程中,很多地區文化執法部門形同虛設,還有的文化執法單位沒有把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的區別搞清楚,把這兩者混為一談進行管理,這勢必會影響文化產業化的進步。還有的地區在發展當地經濟的同時,對文化資源造成了破壞和損毀,制約了當地文化在產業化方面的繁榮進步。當地文化法律的執行者的執法能力沒能適應文化產業化迅速繁榮的要求,甚至有的地區沒有有效的法律執行監督,導致色情、迷信等非法內容充斥文化市場,破壞了文化產業市場化的正常運營順序。
由于我們的文化在產業化方面的不斷進步,很多矛盾也日益凸顯出來,在解決問題時,沒有相關的法律依據,這阻礙到我國文化產業化是否迅速進步。因此,為了促進文化產業化的進步,就必須完善相關的法律,做到有法可依。首先,為文化產業化的進步建立基礎的法律法規,根據這些法律進一步建立詳細的律法條文。其次,提高建立法律的質量,確保建立的法律的品質和實施,提高法律執行能力,明晰文化產業化進步中各項律法條文中的沖突,確保文化產業化的繁榮和進步。
資金不足,這也是制約文化產業化進步的重要因素,但是文化產業投資或融資存在著很大風險,缺乏法律保障,導致文化產業化進程非常緩慢。因此,必須完善文化產業投資或融資方面的法律建設,為民間資本投入提供法律保障。總之,要想文化產業化的過程中有足夠的資金,加強民間資本的融入,就必須制定配套的產業經濟法律法規,并且加強法律執行的監督力度,形成完善的法律體系,投資中出現問題時做到有法可依,為文化產業化的進步建立優秀的外部投資氛圍,推動文化產業化的進步。
在歷史和地域的作用下,我國很多不同地區的文化產業具有相似的特色,比如四川和重慶的巴蜀文化產業,要想發展文化產業群,就必須加強不同地區的產業協作,形成完善的法律保障體系。突破地方保護主義限制,加強不同地區之間文化產業發展的交流與合作,不斷審視文化產業發展中的問題,尋求更加合理的解決辦法。
文化的產業化發展是我國經濟增長中新的點,隨著文化產業的不斷發展,其法律保護問題也日益凸顯出來。因此,加強文化產業化進程中的法制保障問題,是目前文化產業化中的關鍵任務。完善的法律保障,也是推動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