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莉娟 李 俊
(景德鎮陶瓷大學科技藝術學院,江西 景德鎮 333001)
網絡黨建,是指依據網絡平臺開展黨建工作。隨著國家“互聯網+”戰略的實施,互聯網與黨務、政務的結合將會更加緊密。互聯網正在改革和拓展黨建、政務工作的模式和方法。黨建工作在互聯網平臺和大數據技術的支持下,已經日益現代化。我們要抓住機遇,利用新科技,打造具有時代特色的新媒體黨建體系。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我們要不斷創新,將互聯網黨建應用于高校之中,建立符合高校的特殊性與嚴肅性的網絡黨建平臺,努力提高新時代高校黨員師生的綜合素質。
我國第一家政府黨建網站于2000年成立。此后,全國各大高校掀起了建設黨建網站的熱潮。各大高校利用網絡平臺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和在線檔案的備份。由此可見,網絡平臺已經成為了高校黨建工作的新領域、新渠道。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當前多數黨建網站以文字為主,頁面比較單調,缺乏吸引力,因而點擊率較低。一言以蔽之,我國高校的黨建工作在不斷進步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問題。
當前我國在黨建工作中的主要問題如下:
1.基層黨組織模式單一,活動方式落伍
如今,大學生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是宿舍、實驗室等,以班級或年級為單位的傳統黨建工作機制已不能很好地適應如今的情況。而對于教師黨員,新興的研究所、課題組以及學科團隊等學術組織也與傳統的教研室不同。
此外,黨員教育管理工作方面,仍存在“讀報紙,念文件”等照本宣科式的宣傳學習方法,是教育效果事倍功半。同時,現代信息技術廣泛滲透到社會的方方面面,使得高校廣大黨員師生接收的信息量增大,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都發生了變化。如何與時俱進,開創網絡黨建工作的新領域,擴大黨建工作的陣地,是我們面臨的一個新的難題。
2.網絡平臺與內容單一、吸引力弱
高校黨建網站建設中,物質條件和硬件條件是必不可少的因素,要推動高校網絡黨建工作的發展,需要在硬件設施及物質條件上不斷投入,進一步豐富網絡的平臺架構及附加功能,在互聯網上打造基于黨建本身的閱覽室、檔案室等多項內容。然而,當前大多數黨建網絡平臺相對單調乏味,對學生的吸引力較差。
3.線上、線下教育不能很好地結合
倡導網絡黨建工作,并不是要網絡黨建取代傳統黨建工作,而是將二者有機結合。當前,一些黨政工作者本身對網絡黨建工作的認識不足,缺乏科學的策劃,在開展網絡黨建工作時缺乏與參與者的互動,因此線上教育收效甚微,也影響了相關線下活動的展開。
互聯網+時代,高校黨建工作的開展,必須融入時代發展特點,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
互聯網時代,黨建工作理念必須走向開放。高校黨組織要從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地位出發,從內容和形式上,以開放的思維和精神對黨建工作展開規劃,分層推進。同時,高校黨建工作理念要注重學習。加強基層黨委組織學習,抓牢抓實“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將互聯網思維和新媒體方式運用到黨課創作之中,使網絡黨建在實踐中不斷加強和發展。
利用網絡黨建平臺進行對黨員的教育工作。通過微信、QQ群、網絡等載體建立網絡黨支部,可以召開線上網絡黨支部會議,使黨內活動、工作不受地點限制;還可以建立流動黨員信息庫,掌握流動黨員個人取向、聯系方式變動等情況;另外,在黨建網絡平臺上增設“黨建論壇”、“黨員評議”等專欄,把嚴肅的話題轉變為黨員師生樂于關注的信息;微博具有互動性強、傳播速度快的優點,在微博上搭建黨建工作平臺,構建簡便快捷的網絡黨建新體系,讓黨建信息的傳播能夠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方便黨員隨時隨地參與黨建工作。
在線上,要培養一些專業的學生黨員干部,由他們管理網絡平臺,例如發布學習資料、通知公告等。學生黨員還可以通過網絡平臺開展廣泛的交流討論。通過網絡,保護了學生的隱私,學生可以圍繞相關話題暢所欲言,表達自己的觀點。同時,黨建工作者應該在討論中對學生加以正面的引導,這種教育方式比較容易產生明顯的教育效果。
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互聯網+”給高校黨建工作的開展帶來了全新的機遇與挑戰。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們應該利用互聯網的優勢,努力探索開展高校學生黨建工作新模式。構建基于互聯網的黨員教育創新體系,充分利用各種網絡資源,宣傳黨的思想理論,積極傳播正能量,揭開高校網絡黨建工作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