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輝
(河南師范大學,河南 新鄉 453007)
1905年,日俄對馬海峽一戰,日本消滅俄國第二太平洋艦隊。自此,遠東地區日本獨霸天下,日本對外侵略擴張的野心急劇膨脹。早在1905年初,當日俄戰爭還沒有結束的時候,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就逐漸感覺到了日本的潛在威脅。對馬海峽一戰,讓美國人大跌眼鏡,俄國海軍慘敗,而日本海軍損失不是很大,這促使羅斯福總統下決心遏制日本海軍實力的膨脹。
1905年,羅斯福總統請日、俄兩國的代表到美國的樸茨茅斯去談判。樸茨茅斯是當時的美國海軍造船大廈,很明顯,請日本代表到這談判,是為了讓日本代表看看美國的造船工業能力,從心理上震懾日本,讓其不敢輕易產生對美開戰的念頭。在日俄兩國的談判過程當中,美國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來限制日本,尤其是在賠款方面。日本沒有得到俄國的現金賠款,在經濟方面更加依賴于美國,這使得日本不得不對美妥協。
為了進一步遏制日本,1907年,美國派出了16艘大型戰艦,取名大白艦隊,環球航行了一圈,最后一站是日本。美國通過這一舉動向日本示威,讓日本看到,美國的海軍是有能力進行遠洋作戰的。羅斯福得意洋洋地稱:這次環球航行作為外交上的大棒政策,是他對世界和平事業的重要貢獻。[1]這次示威在某種程度上說起到了美國設想的作用,但也刺激了日本海軍擴張的欲望。就在大白艦隊剛剛離開日本不久,日本聯合艦隊就進行了一次針對大白艦隊的演習。日美海軍之間的矛盾已經逐漸凸顯了出來。
1905年到1907年,美國針對日本的海軍建設,實行了一系列的措施來打壓日本,日本雖然在經濟力量方面不及美國,但并未放棄擴張海軍的計劃。隨著日本經濟力量的增強,海軍實力的不斷提升,日美海軍之間的斗爭和博弈會更加激烈。
1907年,日本制定了帝國國防方針,在該文件中,日本海軍明確把美國作為第一假想敵國,針對美國海軍的狀況,日本提出了一些措施。日本海軍專家佐藤鐵太郎提出了三個理論:對美七成軍力論,漸減迎擊論和艦隊決戰論。
1913年,山本權兵衛出任日本首相。山本是海軍出身,海軍出身者在日本擔任首相當屬首次。他執政日本的時候,當然會對海軍的建設持一種照顧的態度。1914年,一戰爆發,日本海軍在中國山東與德國海軍大打出手,日本取得勝利。而且日本還吞并了德國在赤道以北三個太平洋上的島嶼,這促使日本海軍實力的進一步發展。這一切,美國都看在了眼里,美國決定給日本一點顏色看看。
1919年,歐美各國在凡爾賽召開和平會議,對海軍競賽問題未做詳細規定。為此。美國提倡召開華盛頓會議,邀請英日等國參加。
日本在1920年就開始了它的八八艦隊計劃,日本的海軍經費是直線上升。但是日本由于經濟基礎薄弱,再加上受到1920年經濟危機的影響,日本國內要求裁減海軍的呼聲日益高漲。因此,日本也同意應邀參加華盛頓會議。
日本海軍的既定方針是進攻艦隊對迎擊艦隊必須保持五成以上的優勢兵力,而防守艦隊則必須對假想敵國的艦隊保持70%的兵力。[3]日本向美國提出了自己的方案。日本的提案遭到了各國的反對,美國代表指出,日本只需一洋艦隊,美國須有兩洋艦隊[4]。并對日本進行了威脅和恫嚇,進一步壓迫日本。日本迫于英美等國的聯合壓力,最終接受了美國的提案。
在華盛頓會議上,美國主要針對的就是日本的海軍建設,美國必須保持對日本的海軍優勢,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壓制日本的擴張野心,同時也能保持美國海軍的優勢地位。日本在華盛頓會議后,表面看似乎進入了海軍假日時期,但背后實則是暗流涌動。日本海軍鉆條約的空子,對海軍的建設仍然在持續。華盛頓會議使日美之間的海軍矛盾進一步尖銳化。日本裕仁天皇在后來談到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的原因之時,把大部分因素歸結于華盛頓會議。可見該會議,對日美兩國海軍建設的影響之深。
總而言之,1905年日俄戰爭之后,日本已經逐漸成為美國爭霸亞太地區的一個最大障礙。美國打算通過經濟和海軍兩個方面來遏制日本的擴張。但美國的期望落空了,日本不會輕易地受制于美國,兩國之間的海軍競賽愈演愈烈,在1922年的華盛頓會議上達到了高潮。日本海軍在1941年12月偷襲了美國海軍基地珍珠港,挑起了太平洋戰爭,兩國海軍之間的戰爭就拉開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