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合勝
(華東交通大學藝術學院,江西 南昌 330013)
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是一場需要全面參與的文化復興運動,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政策,為了向曾經被貶低甚至被遺棄的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國家越來越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在公共文化服務中的重要性,并將其納入到了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中。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由各族人民所創造的、傳承和享用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其具有千百年的發展歷史,蘊含著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文化意識和思維習慣。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很多非物質文化被視為老套、粗鄙、色情下流、落后的代名詞,由此我國建立和推行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制度,來傳承、保護、弘揚和振興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形態具有多樣性,這就要求在設定保護措施的時候,我們絕對不可以出現過于單一化的情況,必要要具備層次感,適應文化多樣性的社會現實。如:我們要在培養公眾消費觀念以及文化素養的基礎上,來保護傳統工藝,這是保護這個文化項目的重中之重。總之,為了探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必須要將促進文化發展作為一個新角度,堅持貫徹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指導方針,多形態、多層次地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變成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基本方針,打造出一個促進多樣文化群體發展的文化聯合體。同時,目前,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正處于瓶頸期,為了不斷拓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空間,我們要以新時代的文化建設方針為基礎,不斷創新和發展,不斷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開展。
事實上,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讓擁有其的文化社區被注入持續性的活力,是為了促使它們繼續以原生態形式傳承下去。而縣級政府行政機構是最貼近文化社區的行政部門。因此,為了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必須要明確政府的公共文化責任,才能更好地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世紀70年代,為了完善社會管理,西方管理學界與經濟學界聯合提出了“公共服務體系”這一新概念。在新的管理理論中,政府部門是公共產品的供給責任擔當者,由于公共產品本身具有獨特的非競爭性與非排他性,政府必須戰絕不可動搖的主導地位,在短時間中,為了直接實現公共產品的供給,相關政府機構應采取從社會購買產品、服務之后在供給公民。進入21世紀以來,現代化的生活方式不斷消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存在基礎,并對其造成了災難性的破壞,使其日漸狹窄,這樣下去,會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產生不同程度、不同層次的危害。但隨著人們意識的覺醒,人們越來越重視傳統文化的回歸,傳統文化的回歸成了增強中國軟實力的唯一途徑。因此,我國在結合本國的具體國情下,在引進起源于西方的公共理論后,為了實現迅速而廣泛的推廣,進一步建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公共產品與公共服務體系,并保障了適時地廣度以及力度,促進了一種新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同時,隨著社會的現代化腳步不斷加快,在國際范圍中,我國要借助這一助力,躋身一躍成了一個經濟文化大國,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我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工作。
目前,高度發展的現代文明正在毀壞這非物質文化遺產賴以生存的土壤,一部門民間技藝傳承斷裂,讓人不禁憂心非物質文化遺產日后的生存狀況,無形之間增加了我們的保護難度。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一代代傳承下來的精神財富,其承載著世世代代人們智慧。目前,為了引起人們持續的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仍在不斷的更新中,以便向人們生動的展示多樣性文化的深層內涵和價值。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在五千年的歷史發展中留下的濃墨重彩,在世界文化發展史上,占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它的研究價值具有其難以言之的獨特之處,是文化遺產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因此我們要清醒地意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涵,珍貴這一文化形式,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將人民凝聚起來,不斷提升我國的文化軟實力。同時要大力弘揚傳統的民族精神,共同為國家繁榮、富強而奮斗。同時,為了保護和搶救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可以依靠數字技術掀起一場傳統文化遺產變革的風暴,依靠一些新穎而豐富的高科技手段,用公共的力量去尋找即將失落的文化痕跡,讓科技與歷史燃起文化傳承的絢爛之姿,碰撞出新的火花,從而更好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