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巖
(中共吉林省委黨校,吉林 長春 130012)
應急傳播,主要指各級黨政機構、主流媒體、大眾傳媒工作者及廣大民眾在突發公共事件中對傳播客體的特點、機制和規律的把握,其中具有突出性重要意義的是對廣大民眾情緒的正確感知以及對輿論走向的正確判斷。[1]德國社會學家烏爾里希·貝克(Ulrich Beck),提出風險社會理念,依照貝克等學者的分析,全球已進入風險社會階段:重特大突發事件高發、頻發、相互疊加、耦合與演化,同時,互聯網的發展也給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置帶來了新的壓力,提出了新的要求。[2]因此,在風險社會里,應急傳播不僅十分重要,而且亟待改革。
“互聯網+”的發展深刻的影響著輿論傳媒領域,特別是對政府應急傳播領域帶來不可比擬的沖擊:
(一)互聯網分眾趨勢降低輿論調控力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使得政府及主流媒體對輿論的調控力減弱。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使得信息傳播的分眾趨勢越來越明顯,網民根據自身的喜好、情緒、需求等自動形成不同的信息群體并選擇相應的信息而排除或漠視其他信息。根據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調查(CNNIC)第40次調查顯示:截至2017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到7.51億;其中,網絡新聞用戶規模高達5.79億。互聯網的強勢沖擊使得“很多人特別是年輕人基本不看主流媒體,大部分信息都從網上獲取”。而在此背景下,分眾傳播的風險就進一步凸顯:政府應急傳播傳遞的信息因未能納入到受眾信息選擇范圍內而造成的傳播失效。互聯網中信息爆炸式擴散,而碎片化和強干擾卻使得政府和主流媒體的傳播陣地減小,特別是在突發事件的應急傳播中,往往達不到預期的輿論引導和傳播效果。
(二)互聯網法制建設尚未完善
與互聯網披荊斬棘的發展速度相比,互聯網法制建設特別是立法建設相對欠缺,法律規制與互聯網發展脫節以及互聯網的自身特點就容易導致互聯網中出現大量的信息失真及情緒失衡。因為互聯網自身信息發布中的把關人缺失,導致在海量的信息中存在大量的謠言,而網絡爆炸式、裂變式的傳播又使得謠言傳播范圍急劇擴大,特別是在突發事件的應急傳播中,如何能在海量的、良莠不齊的信息中將正確信息快速、準確的傳遞給公眾,對我們政府的應急傳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互聯網中存在大量謾罵、攻擊、情緒化發泄等不理智行為以及偏激、極端的言論,這些言論在突發公共事件中的表現往往更加強烈,極易出現群體極化現象,加之當前互聯網環境錯綜復雜,互聯網的無邊界性使其成為各種意識形態和思潮激烈爭奪的領域,更成為境外勢力、敵對勢力向我國進行勢力滲透的平臺,在突發公共事件中,容易覆蓋主流信息,甚至形成網上網下聯動,危害社會安全穩定。
以上分析表明,在風險社會中,在當前突發事件高發、頻發、并發的態勢下,政府應急傳播不僅十分重要,而且亟待改革和轉型。必須要順應互聯網發展趨勢,解放思想、創新理念,利用各種手段提升政府應急傳播的時效性、準確性、普及性,掌握網絡輿論主導權。
(一)加強互聯網傳播平臺的建設
強化政府應急傳播的效果,正確引導網絡輿論,首要任務是加強網絡信息傳播的陣地建設,積極強化“兩微一端”和大數據平臺建設。眾聲喧嘩當中,如何讓黨的聲音最響亮?眾說紛紜中,如何讓政府的信息最可信?這是當前困擾政府應急傳播的最大難題,而要解決此難題的根本在于需要加強政務微博、政務微信和政務APP的建設,在網絡空間做政府的發聲器,構建權威的信息發布平臺。特別是在突發公共事件中,使政府及主流媒體能夠有平臺發聲,才能充分發揮出應急傳播的作用。當前我國各級黨委政府政務微博、微信普及率較高,但仍存在“停博”、“死博”多、有影響力微博少的問題,不能有效發揮權威信息發布、網絡輿論引導的重要作用。因此,要進一步加大對兩微一端的建設力度,保證信息發布頻率和活躍度,充實并培訓一批專業的新媒體人員,通過各種方式和宣傳手段擴大兩微一端的實際影響力,使其在突發公共事件中,能夠及時、準確發布信息,正確有效引導輿論,充分發揮出政府應急傳播的效力。
(二)大力提升黨政機關和領導干部運用互聯網能力
要增強黨政機關和領導干部新媒體運用的話語權和親和力。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同志曾勉勵新聞輿論工作者:“要轉作風改文風,俯下身、沉下心,察實情、說實話、動真情”,在政府的應急傳播中更要秉承這樣的主旨,只有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深入到第一線,想人民之所想,才能了解人民群眾最關心的問題,才能及時快速準確的發布人民群眾最想了解的內容,進而達到傳播效果。同時在應急傳播的信息發布中,要杜絕居高臨下、杜絕官話套話,用平實、通
俗、真情實感的群眾語言,適應互聯網年輕化、多元化、普及化的傳播特點。同時也要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先進技術和多種傳播方式,將文字、圖片、視頻、音頻、動畫等有效融合,適應網絡空間多元化的信息需求,滿足受眾的感官需求,提升傳播有效率,真正使政府應急傳播成為突發公共事件中的權威信息發布。
(三)協調聯動提升傳播效果
在突發公共事件中,網絡輿論的形成和擴散中,網絡意見領袖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往往成為輿論走向的推手,通常網絡意見領袖的構成包括網絡“大V”、部分專家學者、掌握話語權的公眾人物等。習近平總書記在2015年的中央統戰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要加強和改善對新媒體中的代表性人士的工作,建立經常性聯系渠道,加強線上互動、線下溝通,讓他們在凈化網絡空間、弘揚主旋律等方面展現正能量。[3]”特別是在突發公共事件中,第三方立場的網絡意見領袖往往在網絡輿論中承擔重要的作用,因其客觀的角度、觀點和立場更容易獲得公眾的支持和認可,所以在政府應急傳播中,借助第三方力量形成協調聯動的效果,更有利于提升應急傳播的效率和效果,有效防止和減少謠言的傳播范圍,維護秩序的穩定。
(四)強化法制建設,凈化應急傳播環境
習近平總書記曾在網信工作座談會上強調:“要本著對社會負
責、對人民負責的態度,依法加強網絡空間治理,化解網絡風險……堅決制止和打擊利用網絡鼓吹推翻國家政權、煽動宗教極端主義、宣揚民族分裂思想、教唆暴力恐怖等活動;堅決管控利用網絡進行欺詐、散布色情材料、進行人身攻擊、兜售非法物品等行為。”[4]特別是在突發公共事件中,互聯網輿論生態的惡化嚴重影響了政府應急傳播的效率和效果,甚至威脅社會穩定和人民安定,當前,公共安全事件風險較大,政府應急傳播承擔著重要而艱巨的社會安全任務,因此,必須要加強互聯網的法制化建設,堅決遏制謠言及其他極端思想傳播,讓網絡空間風清氣正,凈化政府應急傳播的網絡環境,有效提升應急傳播的效率和效果。
[1]童兵.“互聯網+”環境下政府應急傳播體系再造[J].當代傳播,2017(2).
[2][德]烏爾里希·貝克,著,何博聞,譯.風險社會[M].上海譯林出版社,2004.
[3]習近平.全國統戰工作會議講話[M].2015.
[4]顧金喜.全媒體時代如何有效加強黨的網絡輿論主導權[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