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玉寶
(黑河學院,黑龍江 黑河 164300)
書法藝術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根源深厚,傳播廣泛。書法藝術的形成與傳播途徑與中國社會所處的歷史時代、中國人的社會生活方式緊密相關。古代文人墨客常以詩會友、以書會友,書法藝術的傳播也相應地以個人展示、師徒之間、好友之間互相切磋交流為主。從作品的存在形式上來看,分為書法真品及書法臨摹或復制品。隨著社會的發展,出現了印刷術,這對書法作品的普及和傳播起到了推動作用,但其缺點是,紙質印刷的書法作品與原文真作載體不同,導致部分信息失真,只留有形式上的相似。當代社會,隨著電子網絡信息平臺的發展,書法藝術的傳播也迎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市場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對書法藝術產生濃厚的興趣,人們的審美情趣和藝術品鑒能力也在提高。這對我國書法藝術的發展、對于書法領域創新性人才融合培養產生重大影響。
網絡上建立起專門的書法網站,在這些平臺上書法名家可以進行講座、演講,書法愛好者可以與傳授者互動交流、請教問題,各個書法愛好者也可以參與到書法作品的鑒賞、討論等活動,利用網絡平臺還可以對書法作品進行展覽、拍賣。從形式上來說,網絡平臺的書法作品的傳播靈活多樣,展示作品途徑更加豐富,可以以文字、視頻、音頻、圖片等多種方式呈現書法藝術的魅力。從傳播效果上來說,網絡傳播具有時效快、范圍廣、不受時間空間限制的優勢,與實地傳播不同,所受的限制較小,傳播自由,無論是傳播者、還是接受者都擁有獨立自主的空間,體現雙向交流的主觀能動性。還可以通過聊天、博客等形式進行專業、非專業不同層級的深入交流。跳出傳統的范圍受限的固有的書法界的圈子,更加有利于書法藝術的傳播,有利于青少年對這門藝術的接觸、了解、深入學習和交流,能夠滿足不同層次專業書法愛好者及業余愛好者的不同需求,對于培養書法人才來說,可謂是提供了新的更廣闊的培養基地和交流基地。
傳統的書法藝術在展現書法名家作品時,為了保護原作真跡,往往采用傳統落后的臨摹、捶拓、刻貼等技術作為復制方法,而現代網絡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使用激光掃描的方法,展現的作品更加清晰、逼真,能夠形神俱備地表達原來作品的藝術真諦。如此,書法藝術的傳承得到擴展,書法家通過網上大眾化的視頻展現、音頻講解為學習者提供學習書法藝術的捷徑,并且能夠反復觀看,廣大書法學習者和愛好者能夠免費享有欣賞書法作品,聆聽大師傳授經驗的樂趣。對于書法創作者來說還收獲了更多的藝術實際價值,將小范圍的專業學術圈子擴展為受眾面不斷擴大的群眾性普及宣傳教育。網絡平臺成為書法藝術傳播的有效途徑,為弘揚中華古老傳統文化不斷地作出推動和貢獻。當然,書法藝術的傳播形式也多樣化,不僅僅局限于名家書法作品賞析、書法講座,而且也從更高層次上推動了書法理論和美學的深入研究,在網絡平臺上,參加者能夠提出自己獨到的書法思想,介紹先進的書法理論、實踐研究,對現代和古代的書法藝術的發展進行比較性的研究探討,這也增強了書法研究者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百家爭鳴的形勢促進了書法藝術的創新發展。另外,由于網絡的全球化,推動了中華文化的對外傳播,能夠使外國人了解中國的書法藝術,感受到書法藝術的博大精深。
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出現了以"互聯網+"數字化的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為中心的數字化媒體,在此基礎上全面實施人機交互、推廣數碼書籍,數字產品與書法作品、各類書法藝術展示融合形成虛擬的數字網絡書法藝術產品,圖像更加益于復制、傳播、節約時間及空間,其更新方便,具有大眾普及性高的特點。從顯現形式上來看,紙質媒體是借助于紙媒材質本身反光的作用而形成,讀者對于紙媒有一定的親切感和真實感,能觸摸到,產生現實空間感,對事物感知程度較高,但紙質傳媒占有一定的實際空間,攜帶不方便。網絡數字傳播借助于自發光形成傳播媒介,這種自發光的特點使書法作品傳播趨向符號化,書法作品的外形得以網絡數字化傳播,原載體的部分信息已經弱化。但是,數字傳播書法作品更速率化,人們的閱讀習慣已從紙質轉為數字化,網絡媒體的普及化使數字媒體傳播方式更為普遍實用。
對書法作品的傳播展示還要根據實際情況制定,紙質媒體能夠體現書法作品本身的一些獨特之處,為更好的展示書品的細枝末節,觀看者多為專業人士、研究者,則更加適宜選用紙質媒體。專業性較強的書法研修宜選擇眾人齊聚的美術館,總之,當前互聯網+書法信息傳播的趨向更加顯著,以網絡信息為平臺傳播書法藝術可以達到深入學術研究與交流、培養新型跨專業書法藝術人才的目的。
[1]金開誠.中國書法文化大觀[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2]印紅旗.中國的書法藝術及其對世界文化的影響[J].滁州學院學報,2004(3).
[3]楊晨.信息化時代下書法教育的重要性及作用[J].文學界,2012(9).
[4]章劍華.中國書法的傳統生存與發展方式——從傳播的視角[J].藝術百家,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