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耘格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00)
中國繪畫史上,文人畫影響巨大,其是一種藝術表現方法,也可以說是一種審美追求,強調以情為本,呈現出一番詩情畫意。詩畫結合在文人畫的發展中達到了極致,文人畫家除通過畫面抒發感情、表達詩情,也可借助題畫詩的形式,直抒胸臆,烘托畫的氛圍,詩和畫達到高度的統一。
文人畫,也作“士大夫甲意畫”,其孕育于漢魏兩晉南北朝,濫觴于盛中唐,發展于五代兩宋,成熟于元代,繁榮于明清。何為文人畫?北宋蘇軾最早提出“士人畫”一詞,他強調“觀士人畫,如閱天下馬,取其意氣所到。”(《又跋漢杰畫山二首》),明代董其昌在《畫禪室隨筆》一書中則是對“文人畫”的起源加以闡述,這也是“文人畫”一詞的最早使用,“文人之畫,自王右丞始,其后董源、巨然、范寬為嫡子;李龍眠,王晉卿,米南宮及虎兒,皆從董巨得來……”近代畫家陳師則言:“畫中帶有文人之性質,含有文人之趣味,不在畫中考究藝術上之功夫,必須于畫外看出許多文人之思想,此之所謂文人畫。”由此可得之,文人畫是文人畫家藝術創作的物化成果,倡導的是“詩畫結合”,追求的是筆墨趣味與自我情思的表達。
文人自介入繪畫,中國畫表意性得到空前重視,更加講究神韻意趣,正如元代倪瓚所言:“仆之所謂畫者,不過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娛耳。”繪畫成為了一種兼具“存形”和“達意”的手段,“畫境詩化,詩意畫語”是文人畫的靈魂,畫無詩意則味同嚼蠟。
文人畫中的“詩畫結合”既有內在的意境結合,也體現在畫面與題詩、書款的相得益彰,至宋元后文人畫已成為了一種集“詩、書、畫、印”于一體的綜合藝術形式。現代美學家宗白華在其《論中西畫法的淵源與基礎》一書中指出:“在畫幅上題詩寫字,借書法以點醒畫中的筆法,借詩句以襯出畫中意境,而并不覺其破壞畫景(在西洋畫上題句即破壞其寫實幻境),這又是中國畫可注意的特色。”
文人畫畫家借詩歌生發畫意,題畫詩成為文人畫“詩畫融合”的顯著標志,其令畫面意蘊更為明朗化,賦予了畫面嶄新的生命力。如:元四家之一倪瓚的《幽澗寒松圖》,此圖采用的是近乎正方形的幅面和平面的取景方法,用筆簡潔,畫面以一塊山石與幾株樹木組成,描繪的是幽靜清涼的景色,同時畫面大面積的留白,令人可聯想到遠處高山與無窮的景物,表達出了一種疏淡曠逸的境界;畫面上題五言詩:“秋暑多病暍,征夫怨行路。瑟瑟幽澗松,清蔭滿庭戶。寒泉溜崖石,白云集朝暮。懷哉如金玉,周子美無度。息景以橋對,笑言思與晤。”此畫為倪瓚為友人贈別所作,詩中勸友人“罷”征路、“息”仕思,詩畫相聯,詩情貫注于畫意之中相輔相成,展現了倪瓚心目中的寧靜有序、遠離塵囂的理想境界。
又如吳鎮的作品——《洞庭漁隱圖》,此圖描繪的是嘉興東洞庭的湖山景色,構圖類似倪瓚的“三段式”,近景畫雙松挺拔,枯樹橫斜,中間是湖水,一小舟載漁夫蕩其中,上面是遠山的坡岸、汀渚,充分展現了江南水鄉的景象。圖上方題詞:“洞庭湖上晚風生,風攪湖心一葉橫。蘭棹穩,草花新,只釣鱸魚不釣石。”詩詞與繪畫相互映襯,別具一番寧靜典雅的情調,映襯出畫家隱逸的思想。
中國文人畫家在描繪自然風光中,也在參悟生命、反思自我,其繪畫以虛空對比大千世界的真實、以靜寂映照生命存在的躍動、以孤獨折射心靈深處的寂寞、以自由揭示現實紅塵的人情,在墨彩間探究人性、探索理性、追求超越性,哲思與詩情并存,如:馬遠、陳洪綬等人描繪的寒江獨釣、荒亭撫琴等情景,是對現實的批判、包容,也展現了在紅塵人情中滋生的自由澄明之境。
中國文人畫“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強調的是“寄興寫意”,其吸取大自然的精神,融入主觀心得于一體,最終實現“天人合一”的審美理想,這種“寫意性”的本質即中國文人精神的“詩意性”存在,將此種詩性精神融入當代畫家的繪畫創作中,對于傳承傳統文化、展現時代精神具有重要啟示意義,畫家惟有堅持本真,以藝術之道繪寫人生之道,方可為大眾提供一片能夠“詩意的棲居”的精神家園。
文人畫強調表達自我,追求詩歌般的境界,有景有情,通過畫面的空白處理、筆墨的運用、物象位置與姿態的刻畫等實現意境的創構,與詩文、書法、印相互聯系、影響、融合,有限的畫面包含無限的寓意。當代畫家應繼承、發揚中國文人畫的詩性精神,以真摯的情感創造打動人心靈的意境,極大地拓展作品的美學境界。
[1]王曉驪.論文學手段在繪畫中的介入和邊界[J].文藝理論研究,2012,32(6):20-26.
[2]任道斌.宋末元初文人畫馬的文化意涵淺析[J].新美術,2010,31(5):29-33.
[3]劉赦,蘇梅.宋人尚“意”的詩書畫一體觀念[J].新美術,2011,32(6):28-32.
[4]倪純如.徐悲鴻與傳統文人畫的“貌離神合”[J].東岳論叢,2016,37(2):137-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