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建慧
(北京經濟管理職業學院,北京 102602)
當今社會,“網紅”不僅是互聯網技術帶給我們的一個新詞,也是一種現象,一種挑戰——一種思想領域的挑戰——“網紅”現象,正在逐步地影響年輕人的價值觀,進而影響社會的價值觀,如果不加強引導就會造成社會問題,甚至給社會帶來災難。
一方面網絡文化會對年輕的網民,尤其是大學生的價值觀的形成與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文化基礎;另一方面,一些不良的網絡文化信息也會對當代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帶來沖擊,致使部分學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價值觀念扭曲、社會責任感缺乏、艱苦奮斗精神淡化、團結協作能力較差等問題[1]。
這嚴重影響著當代大學生的健康成長,也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帶來了嚴峻的挑戰。高校是人才培養的基地,面臨著為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的問題[2-4]。教育興則人才興,教育強則國家強。面對這樣的網絡亂象,思想政治工作者該如何應對?
人作為自然的存在物,具有和動物一樣的基本物質需求;人作為社會存在物,又具有區別于動物本能的更高級別的需要。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隨著生產力的快速發展,人們在原有物質文化滿足的基礎上對自身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改革開放發展到今天,中國社會的經濟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人低層次的物質需求已經得到了相當程度的滿足,所以,精神文化的需求自然日益高漲。
物質層面的需求是明確的,是人的生物特性所決定的,無需贅言。精神層面的需求卻大不相同——所謂“性相近,習相遠”——精神層次的追求會千變萬化,而且,是“餡餅”與“陷阱”同在,誘惑與希望共存。
造成網絡亂象的外因,一方面就是網絡社會所帶來的極高的信息傳播速度。
由于網絡極高的信息傳播速度,可以讓一個話題瞬間傳遍全球(在各種社交媒體的作用下),從而讓“發帖者”在極短的時間內獲得極高的關注度——成為“網紅”——從而從某種程度上極大地滿足作者作為“社會人”對社會“尊重(或者稱為關注)”的需求。比如著名的網絡大V薛蠻子曾經在接受采訪的時候說過,每天打開微博瀏覽求關注、求轉發的請求時,有一種皇帝批閱奏章的感覺——可見這種滿足感是多么地強烈!
然而,物極必反,盛極而衰。當網絡帶給人們的這種上癮的感覺太過強烈,以至于忘記了道德底線的時候,各種不和諧就出現了。網絡社會尤其如此,因為網絡傳播就是一個放大器——人的欲望的放大器。當尋求關注的欲望被網絡無限放大的時候,各種匪夷所思的亂象的產生就是自然的事情了。
“解鈴還須系鈴人”——要破解網絡所帶來的難題也必須依靠網絡技術。傳統文化告訴我們“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當人人意識到自己的責任,從心底建立起一道防火墻,避免小惡的產生、傳播,我們的網絡環境就好變得越來越清澈。
如何做到這一點?我們需要一個全方面的解決方案——技術層面的以及思想層面的。
技術層面的方案這就是“網絡實名制”。互聯網發明之初,最著名的一個說法就是“沒有人知道網絡上是一個人還是一條狗”。這實際上就是“自媒體”時代諸多別有用心的人放棄底線,博出位的原因——總以為沒有人知道,就可以肆意妄為。于是,“網絡實名制”產生了,從技術上堵住這一漏洞,為進一步凈化網絡空間提供了技術保障。技術層面的問題,本文不多贅述。本文的重點是探討思想層面的方案。
然后,是思想層面的方案——弘揚傳統文化。
首先說,中國傳統文化在當代具有重要的價值,是當代消除網絡亂象的一劑良方。中國傳統文化重和諧,講究“天人合一”,實際上就是“科學發展觀”“可持續發展”的一種通俗的、樸素的說法,是一致的,所以是正確的,積極的。
第二,弘揚傳統文化是有歷史基礎的。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進程中,所形成的一種民族思維意識體系、知識體系結構、價值觀念、倫理道德體系,以及人們的風俗習慣、行為模式等體系的文化積淀。幾千年來的中國傳統文化是構成我國國情、民情的重要組成部分[6]。新時期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弘揚傳統文化,正是馬克思主義與國情、民情相結合的最佳選擇,是貫徹“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
第三,網絡時代,中國弘揚傳統文化同樣具有超強的生命力,同樣可以“網紅”,但是要采用合適的方式方法。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酒香不怕巷子深”;但是,進入網絡時代以后,出現了一句反話“酒香也怕巷子深”,意思是說,網絡社會中如果方式方法恰當,再好的內容也很難傳播。所以,從現象上看,比較容易火起來的最先往往是一些“短平快”的題材,比如各種選秀,再比如,各種偶像等等。這種現象緣于自媒體時代自傳播的特點,但是,具有“外熱內冷”特質——表面看著熱鬧,能夠暫時滿足大眾的一些淺表的觀賞、或者欲望的需求。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酒香”是毋庸置疑的,也就是說思想深度、文化內涵是沒有問題的。重要的是,要采取合適的形式。CCTV的《中國詩詞大會》,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很值得借鑒。《中國詩詞大會》摒棄了過分強調“吸睛”的做法,不以營造聳人聽聞的話題博人眼球,而是以傳播中華傳統文化作為節目的核心價值。《中國詩詞大會》的成功首先說明,傳統文化的魅力是客觀存在的。第二,說明只要我們選擇了正確的形式,網絡社會中傳統文化一樣流行,也可以成為“網紅”。
高校作為思想政治工作的陣地,弘揚傳統文化,構建和諧社會,也需要借鑒《中國詩詞大會》一樣的創新思維[7-8]。
首先,在內容上,要貼近生活,準確把握大學生的真情實感。只有貼近生活,貼近年輕人的真實感受,才能引起大家的共鳴,才能讓學生們有親近感。
第二,形式上要創新,要增加大眾的參與度,適當引入娛樂性。網絡社會是“自媒體”時代,其重要的特點就是人人參與性。因為人人參與,才能調動眾人的“自傳播”特性,才能形成熱點,加深影響,增
強效果。
第三,傳播手段要采用新技術,增強傳播效果。隨著技術的發展,新的傳播技術、軟件層出不窮。作為思想政治工作者在這方面也絕不能落伍,各種技術、新軟件實際上也是思想陣地的有效組成部分。
網絡亂象一方面源于技術,是“自媒體”的一種特質。另一方面是思想文化方面的正能量的引導缺位。源于技術的可以用技術手段解決——“網絡實名”就是很好的解決方案。思想文化方面就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努力,通過弘揚中華傳統“和諧”文化的精髓,對網絡進行正確地引導。
[1]陳佳.網絡文化對當代大學生價值觀的影響及教育引導對策研究[D].西南大學,2013.
[2]姜科多.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培育高校學生全面發展——關于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講話的思考[J].林區教學,2017,21(5):1-3.
[3]官海萍,劉濱.新形勢下民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方向——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J].民辦高等教育研究,2017,卷缺失(2):62-65.
[4]劉倉.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J].中華魂,2017,卷缺失(6):18-22.
[5]鐘美玲,俞志.馬克思主義人的需求理論及其當代意義[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28(4):39-42,47.
[6]楊志明.中國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工作[J].探索,1995,11(4):34-36.
[7]劉子煊.《中國詩詞大會》帶來的思考[J].成才之路,2017(17):32.
[8]楊懿凡.綜藝類電視節目傳播策略分析——以《中國詩詞大會》為例[J].電視指南,2017(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