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麗華
(西安職業技術學院,陜西 西安 710000)
我國在戰國時期便提出了最早的法學概念,我國也是世界上最長推行依法治國的國家之一。雖然我國針對法律條文的制定時間,不如兩河流域的漢謨拉比法典,但是我國在戰國中后期就有商鞅變法,在秦國所實行的依法治國,對國力和統一所造成的巨大影響也是后世有目共睹的。十八大以來,依法治國的概念深入人心,進入19大以后,如何深入貫徹依法治國的治國方針,成為了地方政府官員、相關部門工作人員,以及普通人民群眾都密切關注和探討的話題。
我國國土遼闊人口眾多,要在全國范圍內完成普法活動,需要投入大量的資源、人力、時間,但是為了實現我國依法治國的治國方針,以上所有的資源投入都是必不可少的。目前我國法學教育在全國范圍內推廣的程度不均勻。東部沿海城市以及經濟發達地區,由于教育資源豐厚,在普通學生進行常規教育的過程中就不間斷地進行了法學教育,并且一些發達城市,還在法學教育的實踐過程中提出了更有效的教育模式。但是在我國中西部,傳統貧困地區由于教育資源貧乏,以及相應的普法人員數量較少,無法有效的形成大范圍的普法推廣活動,其普法活動還停留在傳統的手冊宣傳,或者對于底層干部進行集中教育,再由干部向人民群眾轉述相關的思想和內涵。這種教育手段落后,難以形成有效的教育成果,并且受眾面較小,受普法教育的人民群眾處于被動學習,所表現出的學習動力不高,而且這種教育手段一般持續的時間較短,難以在短時間內幫助人民群眾形成牢固的法律意識及法律糾紛,所以這種教育方式雖然沿用已久,但是在未來的普法教育中一定會被淘汰掉,從而使用更具操作性的實踐性法學教育模式以替代老舊教育模式。
我國的法學教育起步較晚,新中國成立以來,由于經歷了左傾和十年文革的破壞,對我國法制建設和法制教育都造成了極大的時間延后,導致我國從改革開放開始才進行法學教育。由于起步較晚,目前眾多學者對我國現階段法學教育的成果持以下態度,他們認為我國目前進行的法學教育,思想觀念落后、目標不夠明確、教育手段傳統、缺乏實際操作、受教育者難以從傳統法學教育中,真正得到法律意識的建立,僅僅能在腦海中建立一個法律意識的概念,但是怎么去使用?該在什么時候使用?這種實質性的問題依然沒有得到解決。法學教育的目的,一是為了提高公民素質,幫助公民建立法律意識。二是幫助公民,在實際生活中能夠通過實際使用的過程來了解法律對于公民利益和權利的保護。法學教育不應該只停留在紙面和理論性的闡述上,而應該給受眾群體以更多的接觸機會,幫助其操作法律手段維護自己的某項權益使其有更深刻的體會,只有這樣才能讓受眾群體腦海中對法律意識的印象深刻,并且在遇到實際問題時才能將使用法律武器捍衛自己的合法權利和財產安全這一概念付之于實踐。實踐性法學教育可以解決以上的問題。
目前西方國家對于法學教育所采取的教育模式主要是實踐型教育,其可以幫助受教育人群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感受法律知識對日常生活所帶來的影響和作用。但是不同于西方國家人口居住較為密集的這一特點,我國人口分布較為分散,地區之間受自然因素影響較大,難以集中的對固定人群進行一對一的法律教育和法律幫助,如何在現階段現實條件未得到改善的前提下,先于現實情況一步,幫助偏遠山區的落后群眾培養法律意識,并幫助其實際解決某些法律問題,才是我國法學教育者工作的重心。而在東部沿海城市和經濟較發達城市地區,可以試著吸收西方法學教育的精髓,通過更加具有操作性,和實用性的實踐性法學教育幫助上述地區人民提高實質性的法律素養,但是隨著未來我國經濟發展,西部偏遠地區經濟發展有所成果,補齊了之前的教育資源短板,屆時在我國全域范圍內進行實踐性法學教育就會成為必然趨勢,傳統法學教育手段就可以走出歷史的舞臺。
法學教育是一個將在未來影響深遠的教育舉措,其所面對的教育受眾是中國960萬平方公里上全體14億公民,如何保證每一個公民都能得到公平的教育資源,如何能夠整體程度的提高我國公民的法律意識和公民素養,是一件任重而道遠的事情,欲速則不達,我們必須深入了解,教育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并分析最適合于我國國情的解決方案才是真正解決問題的態度。
[1]邵艷剛.實踐性法律教學與法學教育改革[J].中國西部,2017(12):49-50.
[2]蔣國宏.法學教育中的法學實踐教學原則探究[J].法制博覽,2017(3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