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甄誠
如今,看似尋常的養生,其實在它的背后卻是濃濃的文化。可以說是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聚合體。之于社會,養生是一種文化現象;而之于個人,養生則是一種修養,人生的修養。
我們知道,養生不是今天才有的新生事物,它有著幾千年的歷史。在我國的歷史上,道家是最講養生的。它不僅建構了獨特的養生文化,而且還流傳下來許多關于養生的著作與方法。隨著社會生活的發展,養生也不再單純是人的一種生活行為,更是一種融合了傳統與現代諸多因素的文化現象。它有著明確的訴求,有著關于健康和修行的理念,有著調養的方式與手段,還有一些儀式化的東西,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表現為一種類似信仰的精神內涵。文化核心無不呈現于人文。就養生文化而言,它的人文特征在于修行、養成、素養和趣味。從這個意義上講,養生者不應該忽視了養生背后的修養。
今天國人的養生有兩個關注熱點:其一是服食;其二是健身。服食主要包括日常食療和服用保健品兩項。其實,這些養生方法或許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生命的長度問題,但與生命的寬度與質量無涉,而養生更重要的是拓展生命的寬度,提升生命的質量。這就是說,養生既要修身,更要修心、修神。前者是對機體的養護,后者則是對心理與精神的涵養。
讀書旅游以廣聞博見,廣聞博見令視野開闊,視野開闊方心胸豁達,心胸豁達則心靜神定,心靜神定便可“從心所欲不逾矩”。這些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講的“修養”。既然養生本是一種修養,那么,我們不妨超越一下單純講究健身與食療,甚至大量服用保健品,而去嘗試一些有利于提升個人生命寬度與質量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