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凡茗 伍燕瓊 周曉娟
(桂林旅游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6)
上世紀50年代以后,我國高等教育依照前蘇聯的模式建制,分割學科與專業條塊,滿足了當時我國快速培養工農業急需人才的需求。但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和改革開放的深入,市場亟需專業技能型人才。因此,教育制度改革的呼聲愈發強烈,教育制度改革成為必然,協同育人平臺的構建成為創新育人模式,傳統教育注定被革新所取代。
國家推行教育體制改革試點項目“改革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應用型協同育人平臺的構建是學校全面推進的重大選擇,也是全面貫徹科學發展觀,落實國家方針教育政策的必然要求。若高校將育人的方式和途徑僅局限于校園之內,將無法培育符合現代高速發展社會所需的人才,因此,“協同育人”平臺的構建應運而生。
追溯有關協同育人的歷史,其由來已久,且一直處于持續發展和不斷完善的狀態中,卻從未被定型。如德國“雙元制”教育理念被贊譽為戰后德國崛起的“秘密武器”,目前德國仍使用和推行“雙元制職業教育”,并且大約有超過一半的年輕人樂于選擇。英國的“三明治”式教育,從上世紀初興起,至今仍被當作英國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典范并已奉為圭臬。我國從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的騰飛、社會的進步、高等教育的深入發展,社會各界都積極關注校企合作教育的改革和發展,促使校企合作的內容和形式在不斷豐富完善,實施規模也在逐步擴大。目前,多種形式的合作教育模式已成為全國幾乎所有高校采用的模式,尤其近幾年,合作教育模式地開展逐漸步入高峰期,政府對其的參與積極性日益高漲。
協同育人是以系統內共享資源、積聚能量的高效互動方式,以革新為主導,旨在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一種實體或非實體的育人載體。其建設目標在于通過高校、企業、政府、社會及其他行業等相關部門的深度合作,在教師聘用、專業建設、課程設置、教學方法等核心方面,爭取實現各類教學資源的完美融合,實行切實有效的合作。構建多樣化人才培養育人模式,利用雙方互利互補的資源優勢,凝聚形成不同層次、類型的協同育人平臺,通過企業和學校雙方共同的努力讓學生更精準的對接企業的需求,重點突破在高校人才培養的重點區域和關鍵點,讓學生對相應專業的知識的理解得到從面到質的變化,切實提高人才培養的綜合素質與質量。
近年來,酒店行業發展迅猛,酒店集團不斷擴張,酒店行業急需高素質人才。而隨著信息化時代的發展,信息更替速度加快,酒店賓客的消費需求和消費方式發生變化,酒店管理專業課本上的知識更新加快,酒店管理專業教師可能因未在酒店行業工作,對酒店業的信息更替不能及時更新,對學生輸出過時或者錯誤信息,導致培養的學生未能滿足行業的人才需求。因此,構建酒店管理專業協同育人平臺是校企協同發展的需要。雖然,大部分的酒店管理專業都會建立相關的專業實習基地,但總體而言,校企共建實踐基地在某種程度上提高了酒店管理專業學生的能力,卻還只是一些簡單的、淺層次的合作教育,缺乏成熟和完善的合作機制、合作內容,未有與傳統培養模式本質區別的效果,未能真正構建和實現“協同育人平臺”。學校受傳統教學模式影響,存在重視理論教學輕視實踐教學、實踐教學體制不完整、教學課程設置不到位、師資隊伍實踐教學水平跟不上等問題,直接或間接影響畢業生就業。因此,進一步強化商科教育,形成鮮明的人才培養特色;完善學科與專業、教學與學工、學院與學區的聯動融合機制;注重第二、第三課堂與第一課堂的銜接,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和就業質量,是酒店管理專業校企協同發展的需要。
目前,我國正處于深化改革的關鍵時期,我國應用型高校教育的轉型與創新擁有千載難逢的機遇——貫徹和落實政府大力推進高校協同育人的相關政策,深入開展校企合作、共建協同育人平臺,改革創新應用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為應用型高校酒店管理專業課程開發、專業建設、教學團隊建設以及學生就業提供重要資源和可靠保障。應用型專業要發展,就必須以行業、企業為依托,將模擬實訓轉化為崗位實訓,創造真實的工作氛圍,建立真正能夠使學生受益的實訓基地,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基本技能,實現適應旅游酒店業新業態、新模式、新技術發展的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酒店管理專業作為一門應用技術型學科,實操和理論同等重要,酒店通過構建協同育人平臺,為酒店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提供酒店的設施設備作為最真實的一線教學教案,可讓酒店管理專業學生有機會通過實際操作和親身體會,在接觸最真實的實操現況之中學習實操技能,不僅能讓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能動性,激發學生學習熱情,還能讓教學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培養出更符合現代酒店業需求的高素質酒店人才。
以往酒店的中高管理層多半由一線員工晉升,多數來自于高職高專或其他行業,他們雖然在一線已積累充足的經驗,但多數沒有經過系統的管理培訓,缺乏管理理念和管理水平,對于企業長遠的經營和發展而言,存在不利的影響。企業為在激烈的競爭市場上保持長久競爭力和發展的可能性,企業需要通過與高校合作共建育人平臺,依托高校的理論優勢和人才儲備,為人才素質和企業管理水平提供堅實保障。為企業降低了招工、用人方面的成本和風險,從而獲得實際的利益。而高校這一前沿的科學陣地吸納前沿理論創新管理模式,也為企業經濟注入新鮮活力,加速了企業的成長速度和規模的迅速擴張,對企業塑造自身品牌效應,提升企業的文化品位起到強有力的推動作用。
學校應明確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質量目標與標準,突出理論教學、實踐促學、自主研學、網絡助學“四位一體”教學平臺體系,實施個性化、特色化和多樣化培養模式。高校要主動與相關企業聯系,加強校企合作過程的管理,爭取全面提升學生的崗位認知、崗位實訓、頂崗實習等實踐活動的重視程度,以校企合作促進協同育人平臺的建設,借助高校的學科高地,發揮企業在產業、行業以及市場的經驗優勢,打造跨領域、跨行業的實習實訓基地,完善校企協同育人機制,通過多方協調溝通、學科專業交流、實踐基地共建、人才培養共謀、師資培訓互通等切實有效的協同育人舉措,大力開展應用型技術人才培養的協同育人平臺構建。通過充分調動學校的教學和人才優勢,積極打造教學內容與學生“工作能力一核心知識能力一持續創新能力”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優化課程體系,立足為酒店行業的轉型升級培養適應酒店業界需求的應用型、復合型管理人才。同時,充分發揮企業在資源配置和市場方面的優勢,實現校企優勢互補、資源共享、融合發展,爭取共同為振興地方經濟、促進社會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依托校企協同育人平臺,將酒店管理專業打造成校企一體、企業全程參與招生、培養、就業的“一體化、全過程”的育人模式,增強人才培養契合度。首先,校企在共同制定招生規則的基礎上,以企業用人需求創建“訂單班級”。同時,由學校和酒店雙方各自選派人員擔任“訂單班”的班主任,實行“雙班主任”模式,通過雙邊教學模式,實行更專業的監督與指導,讓學生更直觀更深切地感受理論知識與實際運用的聯系和區別。其次,校企共同設計人才培養方案、共同建設課程資源、共同開發教材、共同實施教學、共同評價,建立“雙向融合”混編教學團隊,促進實現企業對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參與。最后,校企共同開展在校生崗前培訓、頂崗實習、考核錄用,以“無縫銜接”促進學生就業上崗。
戰略聯盟模式以人才的培養為核心,將校企作為實施主體,以社會、政府等其他部門為輔助,構建長期合作、優勢互補、共同發展合作共贏的戰略性聯盟,借此進行長久的、全方位的共同推進各高校酒店專業教學工作的緊密合作。校企雙方可與社會、政府等部門共同建立合作助學機構,借助群體力量幫助優秀貧困學生,按照人才需求重點關注和培養,通過相應制度讓資助企業和受資助的學生簽訂培養和就業合同,為企業的人才儲備和長遠發展提供新鮮血液和有利保障。戰略聯盟將多個部門的廣泛參與和資源的高度集中進行了最完美的整合,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契合模式,突破了傳統的企業具有明確的層級和邊界的局面,以匯聚的最大合力實現真正的校企合作育人。
教學大計,教師為本。按照“人才優先、以人為本、調整結構、整體提升”的原則,充分利用協同育人的優勢平臺,將“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觀念貫穿于完善高層次人才的“引、用、留”的制度環境和工作機制,著力打造既具備應用型科研能力又具備崗位實際操作技能的高標準的“雙師結構”師資隊伍。在積極引進有一定學歷層次、具有豐富教學經驗的教師來校任教時,對教師的學歷和酒店工作經驗進行準確的定位,確保教師擁有較高的專業素質和教學能力,同時,按照教師職務條件,聘請部分企業高層主管到校擔任兼職教師或實習指導教師,以此優化教師隊伍整體結構,建立一支充分發揮“傳、幫、帶”作用的教學水平高、實踐能力強、“專兼結合”的凸顯應用型本科院校的特色的“雙師型”隊伍。
院校是協同育人的主要戰場,但協同育人要產生最優效應,學校就必須根據協同育人的特點重新審視協同育人培養的歸屬。學校可以通過持續整合專業和課程設置、及時改進相關的教學管理制度等方式,突出協同育人在教學理念中的重要位置,將社會服務融入到協同育人系統之中,改變以往技能人才培養的單一崗位技能訓練模式,積極調動一切可調動的社會資源,大力地推進應用型高校協同育人平臺的可持續發展。
協同育人平臺構建以育人為直接目標,從表面上看,只有高校和學生為直接受益者,而企業等協同單位為間接、隱性、甚至是負面的的受益者,但從長遠來看,企業也將獲利頗豐,如“雙方合作到底能夠帶來什么”、“利益會有多少”、“未來企業的新生力量和后備人才”這些他們當前最關心的問題和難題,都將可能迎刃而解。因此,雙方樹立合作雙贏的理念,切實換位思考地考慮雙方利益,才能充分調動企業的積極性,提高協同育人平臺建設的質量。
在校企協同育人的過程中,各種風險隱患不可避免。例如,學生人身、財產安全問題涉及方方面面,而責任的承擔不能簡單、草率
歸咎于一方。因此,實行風險共擔原則,建立保障機制,明確雙方各自的責任和義務,激發雙方的風險、責任和主人翁意識,杜絕職責不清、相互推諉的現象,確保協同育人過程的和諧有序。
政府要積極促進企業參與協同高校的育人,同時也要鼓勵高校與企業合作,制定并出臺一系列促進校企協同育人的激勵政策,包括一些實際的優惠政策和財政資助。
學校要找到校企雙贏的利益結合點,建立合理的利益激勵機制。學也可以進行全面學分制改革,建立競爭性教學激勵機制。每年定期對雙師隊伍進行先進評選和相關獎勵評選工作,予以表彰和相應的物質獎勵,同時對擔任雙師的教師在工作量認定、職稱評定、年終評優等環節給予政策傾斜,真正從政策上激發廣大教師參與學生教育和指導的積極性。通過在人、財、物等方面對校企合作項目進行傾斜支持,鼓勵教師、學生積極參與多樣化的協同育人形式。
為了提高協同育人平臺合作雙方之間的有效性和協作率,可以通過進一步完善教學管理規章制度,建立健全校企協同育人的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明確校企教學管理職責,健全雙師教學體系。此外,通過學校和企業管理模式的革新,遵循企業的經營與學校教學的規律與特點,以學校與企業共同突破傳統的管理方式為契機,深化校企合作,建立適合協同育人平臺合作雙方的管理機制,實現校企協同育人、協同發展的終極目標。
培養高素質人才是校企協同育人的最終目標,在協同育人平臺的基礎上,構建學校與社會全方位的教學質量評價和監控機制,對學生綜合素質、專業技能培養的中心任務進行效果評定,這對于高校和企業實現培養高素質人才的最終目標而言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時,在建立企業主導的人才質量評價制度的基礎上成立企業教學督導組,結合引進第三方的評價體系,強化企業學期考核和頂崗實習前的綜合考試,對整個協同育人平臺構建之后所有的教學質量進行客觀全面的評價,確保育人體系構建的效果和育人平臺的可持續性和穩定性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馮東.地方本科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若干問題[J].教育評論,2012(2).
[2]彭長宇,劉曉琴,代顯華.校政企合作,共育應用型人才[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5(7).
[3]南旭光,張培.“互聯網+”時代職業教育的價值取向與實現路徑[J].教育與職業,2016(8):9.
[4]賴永輝.企業深度參與、多方共同評價下的校企合作評價體系研究[J].職教論壇,20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