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召軍
(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山東 濟南 250300)
在西方首先提出符號學的學者是德國的卡西爾,隨后美國學者蘇姍·朗格用符號學原理解釋藝術和審美現象,探討藝術符號的表現及作品與觀眾之間的聯系。中國作為一個有著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國家來說,有很多的優秀文化和藝術產生,世世代代滋養著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有一些藝術形式與大眾生活是密切相關的,它已經被深深得打上了中國的烙印,這就是中國傳統藝術的精髓所在。最具有中國特色的藝術形式有:國畫、京劇、石窟藝術、民間美術、飛檐峭壁等,提到此即會被冠以中國的傳統文化符號。點、線、面的巧妙處理也是中國獨具特色的藝術元素之一,它體現了中國古代畫家對筆墨的完美追求。
就油畫藝術創作而言,對傳統藝術的借鑒不是單純的用油畫顏料來臨摹、抄襲中國繪畫,也不是用油畫顏料來畫中國歷史故事、鬼神人物。它是中西兩種不同藝術、不同審美的相互碰撞,創造出來的符合人民的審美需求、符合油畫地域性表達、符合當下油畫民族化的藝術語境而創作出來的作品。根植傳統,融合中西是歷代中國油畫家所追求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國早期的油畫開拓行者們一直奉行并實踐著這一點。如何更好得使中國的傳統藝術元素和油畫藝術完美的結合是每一個致力于油畫民族化的藝術家所關注和探索的。之所以大師們的名字會被歷史所銘記,這和他們的藝術成就是分不開的。而有著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確實是他們的共同特點,脫離了地域、脫離了民族、脫離了時代的藝術作品只會被滾滾洪流所淹沒。傳統藝術元素在轉換的過程中,主要分為對傳統藝術形象的借鑒、傳統藝術顏色的借鑒和對中國國畫中點、線、面的借鑒,通過藝術處理最終形成有中國審美情趣,包含傳統儒道思想的藝術作品。
顧黎明作為當代著名的油畫家之一,其作品很好地將民間美術與外來的油畫藝術結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獨到的繪畫風格。顧黎明的繪畫題材主要取材于自己家鄉傳統年畫的形象,然后對其畫面進行反復解構,運用具有中國特色的線條和西方特色塊面重構畫面。這樣一來畫面既不失油畫意味,又不失中國藝術元素的審美情趣,體現了民族性和現實性的藝術主張。顧黎明立足當代藝術語境,反觀傳統,從中汲取靈感的藝術之路對中國油畫民族化的進程有相當的促進作用。
好的藝術作品無不是藝術家精神境界的產物,它需要藝術家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嚴謹的治學態度和當代藝術的先覺性。中國傳統文化中自古以來就有對道重于器的論述,沒有一個高的精神境界做支撐所做出來的藝術品不免有格調不高、沒有審美趣味之嫌。古代的畫師們追求“氣韻生動,以形寫神”的藝術效果,西方油畫是加法的過程,而中國國畫則是減法的過程,用最少的東西表現最豐富的東西,這就需要很高的藝術修養進行大膽的藝術取舍、概括才行。在現在的抽象表現主義繪畫中對畫面內的分割、機理的要求更高,這就需要作畫者有很高的理性思辨能力做支撐。
傳統藝術有著幾千年的文化傳承,是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結晶,也凝聚了中國堅韌不拔、追求藝術境界的精神。就像京劇一張桌子兩把椅子就能把萬千世界的浮世繁華表現的淋漓盡致那樣,中國繪畫的表現更是追求筆未到而意境深遠的藝術境界。中國傳統藝術能夠歷經千年而留存,足見其對人民生活的現實性意義,它已經深深滲入到了中國的文化之中,是中國文化抹滅不掉的。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始和信息時代的到來,人們的生活觀念和審美情趣正發生著重大的轉變。把中國傳統藝術中優秀的部分挖掘出來,以新型的形式展現在人們的面前,既可以讓現代的人們對自身民族的文化得到認可,也可以使人們的審美意識得到提高。
自古以來民間美術作為中國傳統藝術中的一個大的分支是最不受重視,也是受眾人群中最多的藝術形式。民間美術的最大特點就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是底層民眾最真實的精神需求的產物,由于工業革命的沖擊一些優秀的傳統技藝已經漸漸的流失,在現在這個搶救性保護民間文藝的大環境下,認真深入地了解和體會傳統民間藝人的藝術精神精髓,抓住最本質的東西融入到油畫的藝術創作中去,也是每一位油畫工作者應盡的義務。
[1]李彩.當代油畫與中國傳統藝術結合的幾種可能性[J].藝術探索,2010(01).
[2]蘇婉.淺論傳統藝術對中國油畫創作的影響[J].同行,2016(11).
[3]孫龍輝.傳統藝術精神影響下的中國意象性油畫[J].銅陵學院學報,2012(01).
[4]劉銘.本土傳統符號對當代油畫的啟示和應用——正式中國當代藝術油畫的身份與未來[D].南昌大學,2012.
[5]祖佳.論中國傳統繪畫藝術特點對當代中國油畫表現的影響[D].河北師范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