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玲 四川省資陽市雁江區祥符鎮社會事業服務中心
近年來,我國農村群眾文化建設與發展成績突出,特別是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農村電影放映工程、文化信息共享工程、農家書屋和農民健身工程,取得良好的效果。隨之而來的諸多問題與不足也暴露出來。為此,筆者結合自身工作實踐,就農村群眾文化發展困境展開簡要論述,重點探討了如何解決農村群眾文化發展困境,以推動農村群眾文化更好地發展。
近年來,快速增長的國民經濟,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相較于城市而言,我國農村社會中農民尚沒有先進的文化生活,發展較為遲緩,廣場舞、健身、觀看娛樂表演等極大地豐富了城市居民的業余文化生活,而農村群眾文化建設的水平很難讓農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滿足,所以,加強我國農村文化建設勢在必行。
當前,在農村非常常見的便是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兒童需要每天進入學校進行學習,而老人則要負責全家的生產與生活,可以說生活非常艱難。這些原因也促使當前我國農村群眾文化建設舉步維艱,受制于傳統文化觀念,農村許多老人的文化認知度相對較低,很多老人將廣場舞、體育活動等文化活動視為低俗文化,不愿意參與進來。
農村的文化活動普遍存在的問題是文化活動形式單一,不夠豐富,不能滿足廣大群眾的文化需求,導致不少農民轉而偏重于玩麻將、打撲克等純娛樂性、消遣性的娛樂項目,有的還進行一些封建迷信活動。活動形式的單一化,大大降低了農民群眾參與文化活動的興趣。
按國家有關政策規定“各級財政的文化事業經費,應不低于當地財政總支出的1%”,盡管政府對于農村文化建設有明文規定,但重經濟輕文化的理念在農村基層普遍存在,出現經濟建設與文化建設“一手硬一手軟”的現象。其原因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很多鄉鎮對農村文化建設政策沒有執行到位,造成了鄉鎮文化的硬件設施比較簡陋、陳舊,部分農村的文化基礎設施和場所建設與相關要求不符;二是鄉鎮文化方面的投入仍以人員經費為主,文化工作者的培訓經費得不到滿足。
首先,以農村群眾為主體,廣泛組織開展“我們的家訓”“我們的村風”“我們的民約”等系列活動,激發文化內在活力,讓農民群眾成為活動主角。同時,為促進村民形成相對固定的活動參與習慣,組織開展“我們的一月日”活動,精心設計活動主題、內容項目,每月固定時間集中組織開展活動,使這一天成為農民群眾自覺參與的“文化日”。
其次,實施農村未成年人“春雷計劃”“我是小小朗讀者活動”,利用中小學雙休日、寒暑假、傳統節日等校外時間,組織引導農村未成年人參加道德實踐、社會體驗、能力提升、文化娛樂等活動,幫助未成年人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培養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
現階段,文化活動設施的不完善主要是因為資金問題,而這也正是為何文化活動未成功的主要原因。所以,政府應盡快成立專項資金,用于農村群眾文化的發展,加快農村群眾文化活動設施與場地建設方面的建設與運用。從基層出發,盡量修建一些公用設施,如圖書室、文化室、健身工程等。
對農村群眾文化的優秀組織人才予以大力培養。首先,政府與社會力量應對農村群眾文化建設活動的組織人員予以關注,重點培訓其業務技能,定期考核,督促其提高服務農村群眾的能力水平,同時實行有償制,使之真正在農村群眾文化中發揮作用;同時,還應著重培養農村地方工作人員的政治思想素質,提高其業務技能水平,更快更好地發展農村群眾文化。其次,對農村群眾文化團隊與組織人才實施科學管理。結合統籌管理和分級管理辦法,加強團隊管理評價與監督體系,把責任制落到實處,聯系定期考核結果和待遇,有效提高農村群眾文化團隊與組織人才的工作積極性。
總之,在建設農村群眾文化過程中,需建立健全具體的管控方案,將先進的基礎設施建設起來,使其實際發展需求得到滿足,進而促進農村群眾文化建設工作成效得到提升,使之發展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