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 倩
(武漢學院,湖北 武漢 430212)
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人民當家做主根本保證。要全面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必須不斷提高人們的法律素養。大學生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生力軍,其法律素養對推動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大學生法律素養主要是指大學生在日常的學習、生活和實踐中對法律知識的掌握、法律意識的培養、法律能力的應用的綜合體現。才能適應我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需要,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只有重視培養大學生法律素養,才能促進高校思想政治及法律教育的發展,提升大學生自身的知識、文化素養,懂得運用法律來維護個人權益。高校圖書館作為高等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法治建設工作直接影響到了高校依法治校的成效,影響到對大學生的法律素質教育。提高大學生法律素養不僅是高校課堂教育的重要環節,也是高校圖書館的責任與義務。高校圖書館對提高大學生法律素養起到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當今社會上,高等學校學生法律素養現狀令人擔憂。他們一部分可能是有法律知識的人,知道法律的相關規定,但不一定有法律觀念,不一定守法,甚至可能利用懂法而去違法;一部分可能只有法律意識但沒有法律知識,對法律規定不清楚,違法了可能還不自知。真正既有法律知識,又有法律意識的大學生只占其中的少數。高校圖書館是高度融合兩種需求的有利培養空間,既可以在日常服務中引導大學生提高法律意識,又能讓有法律意識的學生方便獲取法律知識。
高校圖書館的空間,是知識與思維、行為高度融合的空間,高校圖書館員的法律素養通過服務的方式展現在學生面前,大學生的法律素養則通過使用圖書館資源、空間環境來表現。兩者互相監督,互相引導。
高校圖書館在遵循依法治校的基礎上,依法管理圖書館的各項事務,包括圖書館的行政、財務、館員、讀者、服務、教學等各方面。針對不同服務對象、不同服務部門,制定有相應的規章制度,如《入館須知》、《借閱規則》等。
每一位進入圖書館的讀者,都必須遵守圖書館的規章制度。但是有的讀者在使用圖書館空間、文獻資源時,沒有規則意識,在館內大聲喧嘩、占座、擾亂館內秩序,破壞公共環境衛生;不愛護圖書,隨意涂寫或撕頁,甚至偷盜書刊資料;借閱的文獻資料經常超期或不還,且不愿接受相應處罰。這些造成極壞影響的行為,都是大學生缺乏法律素養的直接表現。而圖書館員針對這些情況,不斷對學生進行耐心細致的提醒、糾正、教育或者處罰,都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們建立法律意識,知道自己的行為是受到法律、規則的約束,懂得為自己的行為造成的后果承擔相應責任。
高校圖書館作為高校科研、教學的重要支撐機構,也是學校文獻信息服務中心,其對于高校教學、科研的輔助作用舉足輕重,是高校教育中極為重要的部分,更是學生及老師的精神加油站。高校圖書館不定期舉辦的各類活動,如培訓、講座、讀書月、閱讀推廣、書展等,是對高校課堂教育的補充。通過將各種法律知識、法律信息和法律觀念融入活動中,可以讓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學習法律知識、樹立法律意識,達到促進提高大學生法律素養的作用。
利用高校圖書館提高大學生法律素養,可以從以下幾個途徑來實現:
1.增加法律相關文獻館藏量。高校圖書館的主要服務內容,仍是為大學生讀者提供紙本和電子文獻資源。針對不同法律素養層次的學生,提供不同的文獻類型,全面覆蓋各類高校大學生,最大程度的提高法律知識。
2.完善規章制度,保障學生及圖書館的合法權益。制度的不斷完善,是為了給大學生提供更好的服務,更好地保障學生的合法權益。出現問題有理可循、有法可依。大學生在遵守圖書館規章制度的時候,無形中增加了法律意識,樹立了法律觀念。
3.積極配合高校教學、科研開展宣傳活動。高校圖書館可以利用其獨特的優勢,將法律知識與法律概念融入各類活動中,促進大學生更好地學習法律知識,培養法律意識。
4.利用文檢課提高信息素養。當今社會,是大數據時代、云計算、云存儲的時代,迅猛發展的網絡化社會,信息的發速傳播,造成越來越多問題出現。如網絡暴力、知識產權問題、學術規范問題等。大學生是網絡化社會的主要主體。信息素養的缺乏導致大學生在網絡環境下常常出現不當言行,傷害了他人權益甚至觸犯了法律而不自知。高校圖書館承擔的文檢課,是提高大學生信息素養的有效途徑。通過學習課程,大學生知道如何在守法的情況下充分利用網絡獲取知識;學會分辨各類信息的可靠性,減少網絡暴力;規范使用各類網絡資源、學術資源。
總的來說,大學生法律素養是高校發展過程中必須重視的素質培養。大學生法律素養的提升,是大學生走向社會必須具備的素質,關系到高校的法治建設完善程度,更是貫徹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基礎。而高校圖書館,則是有效提升大學生法律素養的可靠保障。
[1]鄭景光.論大學生法律素養的重要性[J].世紀橋,2009.
[2]申衛群,楊小麗,胡秀麗.高校圖書館文化對大學生素質教育的作用[J].農業圖書情況學刊,2012.
[3]何樂.大學生法律素培育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