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芬芬
(貴州民族大學旅游與航空服務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偏坡布依族鄉在貴州省貴陽市東北面,偏坡布依族鄉享有“古原生態之鄉,布依文化走廊”的美譽。偏坡布依族鄉下轄2個行政村,村民組20個以及自然村寨12個,總人口達到1820人。偏坡布依族鄉擁有21.93平方公里的土地,其中耕地1980畝,農業人口占比達到96%,其中布依族是人口多數,占比94.7%。偏坡布依族鄉已經是擁有27家農家樂,日均接待3000人。在鄉村旅游大步發展的良好背景下,偏坡新寨村根雕協會和省市根雕協會強強聯手,致力于倡導多產業聯合發展,將根雕、香豬養殖等產業有機整合,打造全新旅游村,帶動周邊產業發展。
(一)優化了旅游精準扶貧的軟硬環境
偏坡布依族鄉利用鄉村旅游新型特色村鎮建設的契機,著力改變精準扶貧的軟硬件環境。這一系列舉措使布依文化特色民居的建設和保護得到進一步提升,進一步加強布依村寨保護。此外,當地還加大了招商引資力度,推動農業產業園區建設,將改善發展環境看做重中之重。
(二)“四項措施”強化精準扶貧工作
鄉村旅游作為偏坡鄉精準扶貧的重要舉措,一是上下聯動,齊抓共管。二是精準識貧,精準扶貧。三是將分工細化、責任具體化,建立和完善偏坡鄉常態化精準扶貧機制。四是狠抓落實,突出成效。
(一)產業路徑
延伸鄉村旅游產業鏈是少數民族地區鄉村旅游特色村的重要建設路徑。扶貧工作中除精準識貧外,如何將鄉村旅游產業鏈中涉及到的“吃、住、行、游、購、娛”各要素納入精準扶貧的思維,使當地居民參與產業發展,如何進行旅游特色村鎮產業層面的規劃設計是產業路徑首當其沖要解決的問題。
(二)組織路徑
壯大鄉村旅游合作社,開展旅游產業各業態抱團發展是實現“社區增權”與“業態發展”的有效途徑。這項舉措把外援幫扶轉化為內生發展,在避免外來資本與當地村民間發生利益沖突的前提下,一定程度上也有效預防了貧富差距問題的加劇。此外,領導祖師團體應積極鼓勵居民參與旅游服務,從事旅游餐飲和特色產品加工出售或文藝出演相關活動,從中潛移默化提升當地民居接待水平與個人素質等。
(三)獲益路徑
建立鄉村旅游收益精準分配機制和拓展增收渠道是旅游精準扶貧的重點所在,能夠拓展增收渠道。少數民族地區民族節日較多,可利用集會期間,出售各類傳統工藝品或創造革新手工藝品品牌從中獲取收益。此外,可因地制宜打造以農旅一體、四季果蔬為主題,打造富有季節感同時能吸引游客的新興旅游體驗項目,促進群眾增收,調動群眾自主致富的積極性。在當地居民積極創收的同時,相關幫扶部門應給予當地居民技術的幫扶,避免人人參與創收,人人獲益。
(一)充分發揮旅游精準扶貧相關主體的作用
政府、社區和貧困戶是旅游扶貧工作的主體。在這過程中政府發揮著政策、資金優勢,為特色旅游村鎮建設提供環境保障。社區是特色鄉村旅游村鎮精準扶貧中公共服務的主要提供者,是自發形成的民間組織。貧困戶是特色旅游村鎮精準扶貧中的群眾基礎,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能否成功的關鍵就在于能否充分發揮貧困戶的主觀能動性。綜上所述,保障精準扶貧有效實現需要充分發揮旅游精準扶貧相關主體的作用。
(二)統一規劃,規范管理
偏坡布依族鄉是烏當區少數民族特色鄉村旅游試點,是烏當區乃至貴陽市的特色旅游休閑地,在具備少數民族文化及特色根雕技藝的前提下,更應在建筑設壞境風貌上應保持一致,避免建筑風貌多樣化,做到發展與生態共存、基礎設施共建、資源共同開發、旅游共同創收。如可圍繞民族文化與特色開發布依族歌圩表演,利用根雕技藝促進鄉村品牌,使之相互促進,共同發展,注重多樣性和特色性相結合,形成優良機制。
(三)加強對旅游扶貧的監管
在鄉村旅游特色村鎮,多數缺乏一套詳實的扶貧監管系統。只有建立健全扶貧監管體制,才能保證在旅游發展的過程中的貧困人口真正受益、旅游扶貧資金用到實處。在旅游扶貧的過程中,上級部門需要積極履行職責,調動多方面力量共同承擔旅游扶貧監管責任,在加強監管,建立多元旅游扶貧監管機制的基礎上,形成政府主導、社會監管、企業自律,貧困人口有效參與的監管機制,切實解決當地貧困問題。
(四)提升旅游人才隊伍建設
一是提升旅游行業行政管理人員隊伍素質。開設領導培訓班,組織其學習與旅游相關的知識業務技能。二是提高旅游從業人員素質。采取諸如開展旅游創業、農家樂培訓班、景區講解員上課、賓館服務等方式,達到提升旅游接待服務水平,促進當地旅游業發展,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的目的。
[1]嚴麗,程叢喜,劉保麗.基于扶貧開發視角的特色鄉村旅游發展策略研究——以湖北省為例[J].武漢輕工大學學報,2015(04):92-96.
[2]吳靖南.鄉村旅游精準扶貧實現路徑研究[J].農村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