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燕敏
(遵義師范院音樂與舞蹈學院,貴州 遵義 563000)
音樂無國界,音樂是世界的語言。在幼兒時期,通過音樂教學活動,能夠有效的滿足幼兒感知、表現、創造的需求,陶冶幼兒的審美情趣,對幼兒的個性、愛好起著非常重要的影響。那么學前音樂對于幼兒的發展有著怎樣的具體價值呢?幼兒教師又該怎樣做好學前音樂教學呢?這是當前最值得探討的問題。
(一)促進幼兒語言發展的價值
學前音樂對幼兒語言發展有著促進作用。許多兒歌都是好的詩歌,幼兒通過頻繁接觸這些兒歌,慢慢積累了語言詞匯和口語詞匯。長此以往,強化了幼兒的語言理解能力和運用能力。比如兒歌《上山打老虎》“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打不到,打到小松鼠,松鼠有幾個,讓我數一數……”這首兒歌可以有效的幫助幼兒對數學知識的積累,并理解其中數字的含義和運用。
(二)提高幼兒認知的發展
音樂是一種抽象的藝術,教師通過音樂的節奏、音律、演奏等來促進幼兒的認知發展。利用適當的音樂教育可以讓幼兒在愉悅的環境下獲得經驗與知識,同時也能促進幼兒感知、記憶、語言和思想的發展。學前音樂對幼兒認知發展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學前音樂能夠促進幼兒的感受能力,音樂是一種借助聽覺器官而開展的一項音樂認知活動。根據專家研究表示,我們的聽覺器官通過自覺使用過程中,可以得到高度的發展。學前音樂可以讓幼兒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去分辨和學習聲音的高低,音量的強弱,以此提高自身對聲音的聽覺感官能力。其次,學前音樂還能有效促進幼兒的記憶能力。音樂可以培養幼兒的聽覺能力,促進幼兒聽覺辨別能力。而在培養幼兒的聽覺能力過程中,也能促進幼兒聽覺記憶能力。在音樂賞析的時候,教師可以深入音樂表達內容,幫助幼兒去理解音樂中的知識,讓音樂記憶力影響幼兒對音樂的感悟能力。有學前音樂教育專家研究表示,幼兒在聽到熟悉的音樂旋律時,就能馬上做出相應的規律動作,并能夠基本正確的進行表現,這可以看出音樂記憶在他們身上的有效發展。最后,學前音樂可以幫助幼兒思維能力和想象力的發展。許多學前音樂是一首優美的歌曲,同時也是一首好的詩歌,幼兒通過對這些歌曲的學習朗讀,可以擴展幼兒視野,促進幼兒思維與想象力的發展。
(三)促進幼兒情感的發展
隨著幼兒知識經驗的累積,幼兒的情感體驗逐漸豐富,并且更加細膩。而學前期的幼兒處于個人感情從低到高的一個重要發展階段,對幼兒來說非常的關鍵。音樂審美活動往往是通過情感來進行體驗,而幼兒音樂教育本身就含有豐富的情感,幼兒在欣賞這些音樂的過程中,能夠有效促進自身情感的發展。比如當聽到《打電話》《拍手歌》《拔蘿卜》等歌曲時,不用教師給予特定的安排,幼兒就會自主的流露出喜悅的表情,開始手舞足蹈的進行表演。同時,音樂可以幫助幼兒構建自己的情感,讓幼兒從中與自己進行情感溝通。如《拔蘿卜》中,歌曲中小朋友拔不起蘿卜的無奈,找幫手一起努力的快樂,通過歌曲的演唱,幼兒自動的將自己融入到歌曲的人物中,引起幼兒情感上的共鳴和體驗,進而促進情感的發展。
(四)促進幼兒個性化發展
隨著幼兒學前教育的不斷深入,幼兒的個性發展受到了人們的關注。而幼兒所謂的個性化發展,指的是有別于其他個體的獨特的、穩定的特性,反映幼兒人格發展的一個側面,對幼兒今后自我成長、人格發展等都有著影響。據專家研究表示,學前音樂教育活動能夠有效的促進幼兒對周圍事物和生活的積極態度和興趣。因此,在學前教育過程中,教師應該重視幼兒的音樂教學,為幼兒構建一個輕松自由的音樂環境,讓幼兒能夠愉悅的參與到音樂活動中,有效的提高參與興趣,并將這份興趣發展演變為持續穩定的興趣。在這樣的音樂教學環境中,幼兒在欣賞音樂的同時,不斷的探索音樂中的樂趣,并有效的促進個性化發展。
在開展學前音樂教育時,教師一定要多鼓勵幼兒積極的參與到音樂教學中,培養幼兒的自信心,加強幼兒在音樂教學中的主動性。并根據幼兒的心理特征,多樣化音樂教學方式,有效激發幼兒對音樂的興趣,進而提高對音樂的熱愛。每個幼兒的性格特點都是不同的,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結合他們的性格特點和其他各個方面來培養他們。在進行學前音樂教學時,教師還應該將音樂融入我們的生活,這樣可以讓幼兒感到親切,并讓幼兒隨時處于音樂的氛圍之中,有效維持對音樂的興趣。在學習時,要注意不能對幼兒的要求過高和過于嚴厲,因為幼兒年齡較小,比較懵懂,如果我們逼得太緊,反而會使學前音樂教育作用得不到發揮。
通過上文的分析可知,學前音樂是幼兒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教育內容,它對幼兒的語言發展、認知發展、情感發展、個性化發展都起著促進作用。
[1]呂琳.學前音樂教育對兒童發展價值研究初探[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2,32:7.
[2]吳霞飛,韓天壽.論幼兒教師的五個課堂意識[J].中國教育學刊,2013.10.
[3]韓天壽.小問題,大思考——對當前幼兒園音樂教材錯誤問題的調查分析[J].中國音樂教育,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