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文智
(黑龍江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36)
1636年皇太極去汗號,稱皇帝,改國號為“大清”,此前一年廢諸申(女真)舊號,定族名為“滿洲”。同年大舉進關,欲問鼎中原。但由于明軍死守寧遠、錦州、山海關,直到1640年,皇太極幾次入關都是大掠而還,始終不得其地。隔年,清軍相繼取得松山、錦州大捷,1643年又取得了突破性的勝利,攻下寧遠,逼近山海關。1643年8月,皇太極病死,其第九子福臨登基,改元順治。次年統治中國276年的明王朝滅亡,清登上了歷史的舞臺。東北地區作為滿族的發源地,清廷在此實行了有別于中原的封禁政策,本文將進行探討。
順治在其統治的第十年(1653)頒布《遼東招民授官條例》,開“遼東招民開墾例”,鼓勵漢人移民出關。但在順治年間完成盛京邊墻的修筑后,在順治十八年(1661)諭兵部:“盛京邊外居住莊村,俱著移居邊內”,這可視作黑龍江、吉林實行封禁的開端。至乾隆四十一(1776)年,東北地區被全面封禁。
第一節:封禁的原因
所謂封禁就是禁止關內漢族勞動人民特別是農民出山海關到東北謀生,隔離國內民族的需要。清政府這樣做其原因總結起來包括兩方面,即政治因素和經濟因素。
從政治上看,首先,東北地區被清朝統治者視為“國朝根本重地”,滿洲貴族子弟應不忘祖宗的滿洲風俗,避免漢化。其次,保全發源之地,不被以漢人為首的外族人所占據,并戒備反抗的因素隨漢人流向東北。清廷君臣對祖宗之地的安危,十分看重,一旦中原有事,可以退守東北,不蹈元人覆轍。再次,封禁東北以保護清朝統治者的尊嚴,維持“龍興之地”的神秘感。最后,由于沙俄的侵犯與布爾尼反叛,使清廷明白了增加東北軍事力量的緊迫性,封禁東北,將此地建成八旗兵源基地,打圍演武,可抵御外侵。
從經濟上看原因有二,一為清朝統治者為旗人考慮,避免旗民糾紛,有意將東北地區的土地作為旗人的后備資源,不許外人耕種。旗人的生產方式主要是游牧、漁獵,相比之下較漢人的農業生產技術落后很多,通過各種方式其土地漸漸轉入漢人之手,導致部分旗人生計艱難。為了保護旗人,它把“內地民人有來黑龍江貿易者”、“攜眷居住,種地謀生”的民人以及“屯丁之放出為民者”統統驅逐出境。
一為維護國有土地,獨占東北的特產而實行封禁政策。著名學者費正清認為:“清朝政府之所以極力要保持吉林和黑龍江旗人和部落的特點,其中動機之一就是想要保護清廷對人參、貂皮、珠寶和黃金的壟斷。”東北地區擁有廣袤富饒的土地,豐富多樣的物產,如人參、鹿茸等,不但滿足了皇室對這些名貴特產的需求,而且具有極大的經濟價值,所以擁有特產的地區都被清朝統治者控制,禁止私自開采。
第二節:封禁的后果
為了維護滿族貴族利益而實行的封禁,必然有很多弊端,直接造成了東北嚴重落后于關內。經歷明清戰爭打擊的東北地區,農業經濟遭到嚴重毀壞,生產力水平低下,百廢待興,急需恢復和發展生產,而清政府推行的封禁政策卻阻礙了經濟的恢復。正是滿洲貴族視東北為滿人獨占的狹隘部族心理,與漢人嚴格保持距離,禁止漢人進入東北,才使得東北人丁增速放緩,農業得不到振興,土地荒蕪。
同中原地區相比,東北經濟水平本就落后,而封禁政策又拉大了兩者之間的差距。有人評價這種影響“膏腴萬頃,荒而不治,曾無過而問之者,蓋亦勢使之然也”。在封禁政策的束縛下,遲滯了民族間的交流與進步,加重了少數民族地區的落后性,八旗子弟的生計也陷入了困境。由于東北的與世隔絕,先進的思想、先進的文化、先進的技術都無法進入,長期處于愚昧之中,阻礙社會的文明和進步,推遲了東北地區的近代化進程。
清朝統治者實行封禁的初衷是想在維護利益的基礎上繼續把東北規劃為軍事戰略要地,輻射全國,但是人口稀少,經濟落后,必然導致邊疆的空虛,防御的薄弱,給沙俄乘虛而入侵占黑龍江左岸創造了條件,造成東北大片國土的損失。沙俄染指黑龍江流域始于17世紀中期,但中俄《尼布楚條約》簽訂后,中俄東段邊境曾得到較長時間的穩定。因為清廷的封禁政策,遷居東北地區的漢人數量受限,奉天靠近關內情況稍好,但黑龍江和吉林漢人數量不多,邊境地區更是人煙稀少。1847年9月,沙皇尼古拉一世起用穆拉維約夫擔任東西伯利亞總督,這標志著沙俄企圖并吞黑龍江,爭奪東方“出海口”其稱霸遠東的侵略計劃進入了實施階段。沙俄先對黑龍江流域實行偵察,發現當地人煙稀少,即使有少數居民也居無定所,于是實行武裝移民,以填補此一真空地帶,強行占據了黑龍江的土地,邊疆危機愈發嚴重。1860年,當時的黑龍江將軍上奏清廷,請求開禁放墾,鼓勵移民,得到批準。
近年來有些學者認為由于清朝實行了二百多年的封禁,遲滯了對東北這片肥沃土地的開發與利用,客觀上保護了長白山,保護了野生動物、山林植被,保護了東北的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但是筆者認為這種觀點是脫離了當時歷史實際的,這是把有利于社會進步的、適當的和必要的經濟開發與自然資源的保護對立起來的幼稚觀點。如果因為疏于管理、封閉東北,而使這片土地落入它國之手,那么環境保護的意義何在。
[1]佟冬.中國東北史[M].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
[2]董萬倫.東北史綱要[M].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