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志民 河南大學藝術學院
藝術歌曲這一音樂體裁,產生于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歐洲,是以詩詞作為歌詞與音樂完美結合的聲樂體裁。其主要特征是:一般采用較有名詩人的作品或古典詩歌或現代詩歌作為歌詞,有很強的藝術表現力,注重描寫人的心理活動;曲調主題突出、個性鮮明、音樂線條清晰并富有層次;鋼琴伴奏富有很強的藝術表現力,深化主題、注重和聲與歌詞的高度融合;藝術歌曲作為獨立的聲樂作品,常在音樂會中呈現,表現了高度的藝術價值和審美情趣。
黃自(1904—1938)短暫的一生正值近代中國動蕩不安的時期,先后經歷了晚清“新政”、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軍閥混戰、國民革命及抗日戰爭等一系列歷史事件。其間的新文化運動時期促進了近代中外音樂文化的交流,黃自的音樂思想以及他所創作的藝術歌曲就是產生在這個歷史背景下。進入到20世紀30年代,中國藝術歌曲發展到較為成熟的時期,黃自就是這一時期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將西方古典主義、浪漫主義音樂的作曲技法、藝術風格與中國特色的民族音樂元素巧妙地結合在一起,逐漸形成了“中國式”的藝術歌曲風格。
第一,巧妙的樂思。黃自所選擇的巧奪天工的詩詞與獨特樂思的音樂精美結合;在他的抒情藝術歌曲中,注重所創作的旋律節奏與詩詞的聲調韻律的配合,貼合“詩”與“樂”的意境,就像是音樂從歌詞中自然流露出來的。
第二,獨特的設計。從黃自的作品中不難看出,他對作曲技法、鋼琴伴奏以及演唱技巧都進行了精心的設計,從而達到黃自抒情性藝術歌曲想要表現的內容,同時也體現了他獨特的創作個性。
古人云:“詩為歌而作,其詩必歌,不歌的詩不可謂之詩。”藝術歌曲的創作,詩歌是第一步。任何國家藝術歌曲的繁榮,都與其特定時期創作的詩歌緊密相關。縱覽黃自抒情性藝術歌曲的作品,都選擇了具有強烈“音樂感”的詩歌作為歌詞,喜歡寓情于景,文辭優美,通俗易懂,合轍押韻。例如:黃自1932年創作的抒情性藝術歌曲代表作《春思曲》獨唱集中的三首抒情性藝術歌曲《思鄉》(韋瀚章詞),借景抒情,抒發作者思念家鄉的情懷;《春思曲》(韋瀚章詞)用了白描的手法刻畫了在“瀟瀟夜雨”中女子思念丈夫的楚楚可憐的情形,抒發了作者的孤獨懷念;《玫瑰三愿》(龍七詞)運用擬人的手法,表現玫瑰的不幸和愿望。這三首作品都重在寫“意”,注重抒發情感,詩詞內容能夠與音樂緊密地貼合。
黃自的抒情性藝術歌曲非常注重旋律與詩歌語言的貼合,喜歡用清新優美的音樂風格以寓情于景的方式來表達情感。旋律自然樸素,富有歌唱性。黃自在“詩”與“樂”的融合上,結合漢語語調不同的問題,按照平仄來處理藝術歌曲創作過程中聲韻與曲調的關系。如《思鄉》中“問落花”這三個字,按照聲韻就是“仄仄平”,其中“問”“落”二字都是仄聲,所以黃自將其編配以高音,而“花”則是平聲,故編配以較低音或者平音。鋼琴伴奏也是黃自“樂”美的一個重要表現手段,善于用鋼琴伴奏音型來進行音樂形象的刻畫和意境的塑造,因此鋼琴伴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獨特的和聲織體塑造了人物內心的起伏跌宕。
古代文藝評論家劉勰認為:“詩為樂心,聲為樂體”,其意可以理解為:詞為歌曲的主題、情感范圍、性格特征及發展脈絡提供了依據,而音樂的任務是用音樂的形式,將歌詞的主題內容充分而深刻地表現出音調旋律。在“詩”與“樂”融合方面,黃自將抒情性藝術歌曲發揮到極致,巧奪天工的詩詞與清新流暢的旋律的融合,詩詞聲韻與鋼琴伴奏的融合,賦予了生命力。例如《玫瑰三愿》(龍七詞),將詩詞中的寓情于景與音樂創作進行了獨特的融合,將歌詞中的玫瑰的不幸和三個愿望通過音樂技法用最確切的方式表達出來,黃自先生的抒情性藝術歌曲就是歌詞與旋律、曲調、伴奏的完美結合體。
黃自先生用其短暫的一生,給我們留下豐富的藝術瑰寶,他的創作經驗也使后代作曲家得到極大的啟發,開創性地探索了中國藝術歌曲的發展之路,推動了中國音樂的發展。正因為他將藝術歌曲的理性與感性相互融合、滲透,故其作品才能經久不衰,堪稱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