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東
(甘肅林業職業技術學院,甘肅 天水 741020)
近年來,甘谷縣秉持綠色發展理念,著力改善渭河流域生態環境,加強渭河流域沿線生態屏障建設工作,始終按照統一規劃、保護優先、科學利用、綜合治理、加強法治、嚴格監管的原則,大力實施退耕還林、天然林資源保護和國家重點生態公益林建設等五大工程,整治渭河流域環保突出問題,持續推進全域無垃圾創建、河長制落實等工作。渭河甘谷段水質達到國家I 類標準,渭河流域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生態林建設方面,始終堅持“項目管理,業主承包,提質增效,栽管并舉”的工作思路,認真實施退耕還林、天然林資源保護、三北防護林、造林補貼項目和國家重點生態公益林建設五大工程,全縣林業生態工程建設取得顯著成效。一是天然林資源得到有效保護在全面封禁、落實管護、實現商品性采伐“零管理”的基礎上,完成荒山造林0.3 萬畝,封山育林5.7 萬畝,全縣23.8 萬畝天然林得到有效保護。二是三北防護林建設進展順利。堅持集中連片、規模治理,以荒山綠化、綠色通道建設為重點,治理與管護并重,國家、集體、個人相結合,完成了各年度建設任務。2011年至2017年,完成“三北”防護林荒山造林4.76 萬畝。三是退耕還林成效顯著。認真貫徹國家及省市有關方針政策,堅持“以陡坡地為主、以生態林為主、以個體承包為主”的原則,加強領導、精心組織、廣泛動員,落實政策,搞好服務,督促檢查,狠抓管護,確保退耕還林工程建設順利進行。2011年至2017年,完成退耕還林配套荒山造林0.7 萬畝,完成新輪退耕還林 5.79 萬畝。四是造林補貼項目穩步實施。造林補貼項目從2011年至2017年,完成以核桃、花椒為主的木本油料經濟林4.3萬畝,進一步加快了全縣果品產業發展步伐。五是果品產業建設初具規模。把優質果品基地建設作為林業生態工程建設的重要內容來抓,大力推進以花牛蘋果為主的果品產業基地建設,加強技術指導和服務,出現了康家坪、藺家店子等一大批優質果品專業村。目前,全縣果園面積39.5萬畝,果品總產量16 萬噸,產值6.68 億元。六是林木管護及公益林建設水平不斷提高。堅持“項目管理,業主承包,提質增效,栽管并舉”的工作思路,建立健全林木管護體制機制,組建了護林大隊,層層選聘專職護林人員,聘任生態護林員,逐步建成了縣、鄉、村三級管護網絡體系。
環境保護方面,嚴格執行《環境保護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規,認真落實國家《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堅持“預防為王、防治結合、綜合治理”的原則,不斷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細化防治工作任務,靠實工作責任,不斷完善監管體系,著力解決環境突出問題,渭河流域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一是推進生活污水治理。認真做好城區生活污水收集并委托第三方運營管理城區污水處理廠污染源在線監控系統,持續加強對城區生活污水處理廠的運行監管。確保污染防治設施正常運行,污染物穩定達標排放。二是加強工業污水治理。全縣涉水重點企事業單位水污染防治設施全部建成,完成部分企業水污染防治設施升級改造。三是積極開展黑臭水體治理工作。積極實施雨污分流改造,進一步完善城市污水收集系統,對城區直排農灌渠的污水進行截流改造,先后完成了西南渠、東南渠、中渠、沙家渠等黑臭水體治理任務6.44 公里。四是強化水源地環境保護。積極爭取省級環保專項資金50 萬元,建設城區水源地保護區隔離防護欄2000 米,設置警示牌和宣傳欄18 個、界標界樁55 個。定期對城區飲用水水源保護區進行集中排查。全面完成水源地的劃分工作,定期對水源地水質、供水廠出水、水龍頭水質以及農村飲用水水源進行監測,評估飲水安全狀況,監測結果向社會公開,確保群眾飲水安全。要求河道治理方面,一是加快堤防建設。2008年至今,全縣先后建設渭河堤防工程14項,累計建成渭河標準堤防57.728km.完成所有渭河治理工程建設任務。二是強化河道環境綜合整治。強力推進河道綜合整治,嚴格落實“河長制”,共拆除渭河河道內非法采砂企業35 家,平整疏浚河道約67.5 公里。三是加強排污口清理整頓。全面細致排查入河排污口,共登記建檔入河排污口24 個,其中生活排污口2 個,其余22 個均為混合排污口。在全面掌握排污口底數的基礎上,定期對謂河流城排污口進行動態巡查,掌握入河排污口排污變化情況。四是全縣河道受損情況及恢復重建所需資金。2018年入汛以來,先后遭遇“6.24”、“7.1”.“7.10”三次連續性強降雨過程,引發暴洪災害,致使渭河、聶河、藉河、武家河和清溪河5條河流的35處堤防工程不同程度受損,損毀堤防7958m。目前已編制完成水毀堤防工程恢復重建實施方案,應急修復35 處7958m 堤防工程,計劃全面實施恢復重建。
雖然甘谷縣在渭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建設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還有一定的不足:甘谷縣森林資源總量不足,森林資源增長面臨的任務重,林業生態建設還需進一步加強。水污染防治形勢不容樂觀。境內渭河支流散渡河季節性污染突出,流域內水資源不足,冬季枯水期河水量小,水體稀釋自凈能力差,部分時段達不到省、市的考核要求,水污染防治任務艱巨。由于全縣人口基教大,按全縣經濟發展和城鎮化率等主要指標測算,每年污染物新增量較大,又缺少大的減排項目支撐,污染減排形勢非常嚴峻。治理資金短缺,籌資途徑單一,導致水環境基礎設施投入不足,建設滯后。農村環境污染突出。環境管理相對滯后,投入不足,山區鄉鎮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建設緩慢,生活污水集中處理尚未開展,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污染逐年加劇。農村生態環境受農藥、化肥、農膜污染的問題短時期內還難以扭轉。
一是持續推進生態林建設。按照“沿梁設帶、見坡延伸、順路植樹、逢溝造林、點面結合、整體推進”的思路,采用“荒山造林、退耕地林分改造、耕地鎖邊、難利用地封山育林”的綠化方式,繼續以天定高速公路沿線暨渭河流域南北兩山綠化為重點,進一步抓好西小河流域、散渡河流域和藉河流域造林綠化,到2020年全縣森林覆蓋率將達到20%以上。二是不斷加強護林防火管護。繼續管護好全縣各類公益林,不斷完善林業行政執法體系。改善護林防火硬件條件,強化護林人員管理措施,加大森林防火宣傳巡查力度,確保森林資源安全,森林蓄積量持續增長。三是努力壯大林業生態產業。繼續深化林改后續綜合配套改革,發展林下養殖、林下種植、林地內多種經營,強化果園管理,提升果品產業規模和效益,進一步健全森林生態教益補償制度,建立林地流轉、林權抵押貸款管理制度。建設尖山寺森林公園,發展壯大森林旅游資源。
一是落實河長制管理制度,進一步靠實鄉鎮、村組工作責任,加強渭河流域生活污水源頭管控。二是積極爭取項目資金,以環保“十大工程”項目建設為主,進行水源保護,雨污分流管網建設、污水處理廠提標建設、重點鎮污水處理建設、畜禽污染治理、城鄉環境整治等一系列水污染防治工程。三是緊盯水污染防治重點領域,重點行業,關鍵部位和突出問題,完善水資源監管網格化體制,加大對水污染防治工作的落實。
一是爭取河流治理項目,加大政府投資力度,盡快解決中小河流治理問題。對于還沒有列入國家治理的河流,要積極爭取國家、省、市治理資金,加大整治力度,防止洪澇災害地發生,二是在加大投資力度的基礎上,多方籌集資金,按河長管理制度,分區域對各自轄區的河道抓好疏浚工作。三是按河長制有關制度,各級河道對河道岸邊灘或河道內亂挖、亂耕亂占,影響行洪安全的現象進一步清理整頓,并按照現有河道情況栽植界樁,保護河道現狀,防止擠占河道,以利于河流行洪與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