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英國、德國、日本特派特約記者 強薇 青木 李珍 本報記者 邢曉婧 ●甄翔
中國科學家成功培育出世界上首例體細胞克隆猴的消息25日吸引了世界媒體的目光。各國媒體在第一時間對這一消息進行了報道,并對中國科學家在非人靈長類動物的體細胞克隆領域所取得的成就予以肯定。
英國廣播公司(BBC)25日稱,中國科學家利用與20年前培育克隆羊“多莉”相同的技術培育出了克隆猴“中中”和“華華”。在“多莉”誕生后的20年里,科學家通過該技術成功克隆出包括牛、豬和狗等在內的哺乳動物,但“中中”和“華華”是世界上首例通過該技術培育出的非人靈長類動物。BBC稱,1999年,科學家曾通過胚胎分離技術培育出一只克隆獼猴,但當時的克隆過程未應用到此次中國科學家使用的復雜細胞核移植技術。路透社稱,此前針對靈長類動物的體細胞移植克隆試驗都以失敗告終,有些專家甚至認為靈長類動物對克隆技術具有排斥性。此次中國科學家成功培育出體細胞克隆猴,凸顯出中國在尖端生物科學領域的地位正日益上升。
法新社等媒體對克隆猴的培育過程進行了詳細報道,指出中國科學家經過大量失敗才獲得成功突破。德國《法蘭克福匯報》報道稱,德國干細胞研究協會主席貝瑟爾認為,此次試驗是“重大進展”。慕尼黑大學基因研究中心學者沃爾夫也認為,中國團隊此次向代孕母猴移植共79個克隆胚胎,最終只獲得2只克隆猴,成功概率雖然并不高,但取得的成果卻是“重要進步”,這將可有助于人類試驗并開發新藥,提高病人獲得醫療救助的希望。
在關注中國科學家取得技術突破的同時,有關克隆技術所帶來的倫理爭議也引發關注。英國天空臺報道稱,中國科學家攻克了靈長類動物克隆的難題,這也許能夠使得人類克隆成為現實。天空臺稱,這項技術在應用于人類疾病研究的同時,也意味著克隆技術向克隆人又進一步。日本《朝日新聞》稱,雖然研究人員強調研究的目的是為醫療領域做貢獻,但因為猴子與人同屬靈長類動物,所以倫理問題仍然存在。
對此,倫敦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的羅賓·洛弗爾教授認為,當前克隆猴的成功誕生不會增加任何成功克隆人類的概率,“這項成果并不能被看做向人類克隆技術的進階”。英國肯特大學基因專家戴倫·格里芬教授表示:“第一次成功克隆非人靈長類動物的確會引起一些倫理問題的關注,包括這是否標志著向克隆人更進一步的探討。”他說:“不過,這項技術帶來的好處也是顯而易見的。”格里芬教授認為,這項技術可以幫助人類研究特定的疾病,特別是與基因有關的疾病及其治療方法。因此他對這項成就持“謹慎樂觀”態度,并表示中國的技術成果令人“印象深刻”。
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陳茹梅25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稱,從倫理道德層面來說,各國對克隆技術的研究都有法律規定。科學家也有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因此所有科研活動都會在法律框架下開展。她認為,技術本身是中性的,關鍵在于如何應用,實際上克隆技術可以用于幫助人類治療疾病,帶來福祉。▲
環球時報2018-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