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文圣
摘 要:隨著科技時代的不斷發展,產學研融合是一種生產技術、教育、文化、資源共享互通、優勢互補、需求對接的機制,其本質就是構成生產技術與文化教育一體化的模式。以產學研融合為總體目標,協同育人機制形成新的發展動力,就高素質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為基點,促高校發展完善建設體系,培養滿足社會需要的人才,促進經濟事業發展。
關鍵詞:產學研 融合 育人機制 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8)07(c)-0176-02
1 概念
“產學研”指企業生產技術、高校文化素養、科學研究機構共享資源的大平臺,并駕齊驅促合作發展的節奏。以此為基礎,將三部分機制按照合理的規則融合起來,實現培養應用型人才,更好地服務于社會,促進經濟事業發展。
產學研融合協調育人機制的建設,在融合三方面體系的同時,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要以培養優質專業人才為主要任務,全面整合專業應用型人才的綜合能力。對產學研三方面進行優化配置,充分發揮人才的主觀能動性,社會事業發展的需求是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驅動力。
2 產學研融合協同育人機制的特點
2.1 創新性
產學研融合兼并育人機制的培養人才方式是新型模式,是將理論聯系實際,更注重培育者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三方面的融合共享資源,分擔不同的社會和經濟責任,融合出多層面的機制體現,針對不同專業人才培養的方向有著指引。
2.2 實用性
產學研融合協同育人機制,不僅僅可以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還能夠在實踐中逐漸適應社會的發展,對于就業的趨勢有所了解,提高就業競爭力。社會發展需要人才的供給,專業應用型人才對科技的研究開發,對社會做出極大的貢獻,對社會發展助力[1]。
2.3 應用性
培養專業應用型人才是對產學研三方面發展的大力支持,企業的發展需要高素質人才的加入,高校的事業發展需要人才的添磚加瓦,科研機構的開發離不開專業應用型人才。產學研融合協同育人機制,提高生產技術能力,滿足社會發展需求。
3 產學研融合協同育人機制建設的缺失
產學研融合協同育人機制,大幅度提高了高校專業人才的綜合能力,但在整個建設體系上來講,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產學研三方面合作的動力不足,沒有抓住工作的中心任務,生產技術高超,科研跟不上社會發展的步伐。
政府保障機制不完善,導致缺乏相應的政策環境,三方面融合需要有發展的平衡點,需要政府相關部門給予大力的支持,如果一味追求科研成果而忽視期間的奮斗過程,這是不科學的。產學研融合協同育人機制的管理模式不清晰,激勵所示不到位,沒有具體的法律依據,這種行為在某種程度上講,切身利益得不到維護[2]。
產學研融合協同育人機制建設的人才培養失衡,由于忽視培養人的實踐能力而注重學術科研成果,導致很多高校人才學習能力很強,但是能力相對低些,這樣的人才企業很難啟用。現階段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是要多元化發展的,不僅僅需要有學習能力,還要有高情商去理解理論知識并運用到實踐工作當中。缺乏實踐經驗的專業應用型人才真正到企業當中,企業首先要考核其能力是否過關,如果存在差異性,就需要企業對該批人才進行實訓。周而復始,浪費了企業的時間、精力、花銷,這就違背了產學研一體化融合協同育人機制共同發展的機制建設。
4 健全產學研融合協同育人機制建設
4.1 完善相關法律法規
制定和完善產學研融合協同育人機制建設的法律法規,要明確規定產學研一體化推進育人機制健康發展的合理性,要根據相關法律在整個運行過程中維護彼此的權利和義務。法律是約束,是維護一切健康發展人事物的權利,要促和諧發展局面,就要依法辦事。
4.2 協調產學研三方關系
協調好企業、高校、科技機構三方面的關系,隨著社會不斷發展,產學研一體化過程中,一定存在差異性。需要相關政府部門對這三方進行合理調配,充分發揮各自在社會中扮演的角色。政府相關部門可以對其機制建設提供強有力的資金援助,加大科研的專屬基金,這樣為培養優質人才提供有力的條件。政府相關部門也可以提供優惠政策,為產學研一體化融合育人機制開啟通道[3]。
4.3 堅持以人為本
產學研一體化根本上是為了育人,只要人才的補給源源不斷,社會發展才是有秩序的。堅持以人為本的工作理念,加大對培養人才的保障機制,健全對其研發的成果進行評價與反饋機制,對評價的結果做到賞罰分明。
產學研一體化,就是要求三方面協調發展,要責任化意識強烈,要保證人才的優質,在監管人才培養的過程中,要做到科學地培養人才來滿足社會的需求。
4.4 更新育人模式
根據實際情況,高校育人可以進行培養方案的不斷調整,針對專業的專屬性、調整課程結構、開設實踐性較強的開放式課堂教學,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要抓住理論聯系實踐,用創新的意識看待問題,用科學地方法存在的問題。扎實掌握理論基礎,從基礎到專業領域,不斷進行專業考核,這是為了考核培養者是否真正擁有實踐綜合能力。
4.5 加強產學研三者聯系
高校和科研機構為企業培養專業應用型人才,在學習的環境里初步體驗就業市場的競爭力存在。專業性人才從高校走出校門,把企業作為實踐基地,將學校學到的理論性技術合理運用到實踐操作中,發現問題不斷推敲,最終在實踐中找到科學的解釋。高校和科研機構通過研究成果的轉化,為高校和科研機構創造社會效益,也對科研成果產生經濟效益。企業作為大型實踐基地,不論是硬件,還是軟件,都是應有具有。針對不同專業有著大型的設備、實踐場所較大,在這種實踐操作中可以不斷歷練培養者。
4.6 互聯網+下的產學研一體化
互聯網加入各行各業,在這樣資源平臺上將三位一體化做推廣,大大利用了網絡擴散性的優勢。利用平臺要做好前期準備,將歷年的科研成果及相關人才培養歷程整理上傳,圖文并茂。這不僅體現高校培養人才的高質量,還能體現企業結構化體系的完整性。科研成果是一個日積月累在實踐中不斷升溫發酵的過程,是專業技術的展示,是應用人才的汗水滴水石穿的過程。這種資源平臺的宣傳,緯度加大,擴寬視野,為未來的發展前景助力。
5 結語
要確保產學研融合協同育人機制建設的質量,在構建實踐教學體系的過程中,必須要完善質量保障體制。在建設過程中,要完善專業團隊的協作力量,培養人才的專業性要符合高校的科研正確方向和企業的實際需求,這樣才能轉型高校和企業的深度融合。充分發揮三方資源優質,共建和諧融合環境,形成互利共贏的一體化機制,促進產學研融合協同育人機制的建設發展,不斷探索培養人才的社會需求。產學研要建立長效的一體化機制,要協同育人機制的建設,需要在企業利益、高校課程研發、科研成果的落實、合作溝通等方面進行深層次的探索。
參考文獻
[1] 鄧前軍,陳東初,袁毅樺.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構建行業協同育人平臺的研究和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16(2):131-133.
[2] 賈玉超.美國應用技術人才培養體系——以社區學院、綜合大學與理工學院為例[J].世界教育信息,2015,28(24):37-41.
[3] 柳友榮,項桂娥,王劍程.應用型本科院校產教融合模式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15(5):6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