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小容 李莉
摘 要:從土地利用視角將城市建設用地作為一個整體探索其綜合研究途徑,合理評判區域建設用地形態的時空變化,探尋其演變規律成為亟待深入探索的重要科學問題。本文針對貴陽市中心城區建設用地不斷發生演變,利用遙感影像對貴陽市中心城區的相關數據整理,對建設用地時間與空間演變特征分析,通過分析中心城區建設用地擴展的影響因素,針對中心城區建設用地如何優化提出對策,以期達到土地合理利用的目的。
關鍵詞:中心城區 建設用地 空間演變
中圖分類號:F30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8)07(c)-0244-02
貴陽市中心城區受城市地形地貌及歷史的原因影響,城市規劃滯后于城市建設,建設用地在利用上存在一定的誤缺。本文通過對貴陽市中心城區建設用地進行調查、提取、分析相應數據,找出存在的主要問題,為促進貴陽市中心城區建設用地的科學合理規劃,結構加優化,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率效益提出自己的建議。
1 研究區概況
本文界定的貴陽市中心城區范圍:東起小碧鄉、永樂鄉、東風鎮;西至朱昌鎮、金華鎮、久安鄉、石板鎮,南起黨武鄉、孟關鄉;北至麥架鎮、沙文鎮、都拉鄉,總面積1230km2[1]。
2016年中心城區常住人口338萬人,各類建設用地總規模388.11km2,人均城鎮工礦80.51m2。規劃至2020年中心城區常住人口400萬人,各類建設用地總規模470.74km2,人均城鎮工礦用地不超過88m2。城市用地控制在100m2/人內,農村居民點用地控制在150m2/人以內。
2 貴陽市中心城區建設用地時間演變分析
2.1 建設用地動態變化
貴陽市中心城區建設用地面積從2005年的35912.21公頃增長到2010年的37087.83公頃,2015年38957.38公頃,建設用地的面積在不斷的上升。建設用地動態從2005—2010的0.70上升到2010—2015的1.0,表明研究區建設用地近10年的變化非常的快速,非建設用地向建設用地的轉化速度在后時間段比前一段時期加快很多,說明了城市建設用地的擴張得到當地政府以及居民的支持,促使更多的農用地以及其他用地轉化為建設用地,有利于貴陽市中心城區建設用地擴展規模的不斷擴大。
2.2 結構變化
2005年,貴陽市中心城區建設用地規模的構成比例中居住用地所占的比重最大,為40.18%,其次分別是工礦用地占21.38%、商業服務設施用地所占比重13.06%、交通用地所占比例16.73%。2005—2010年建設用地的總規模增加1175.62公頃,商業服務設施用地增加最多,增加了8.85%,其次是水利用地,增加了5.19%。在這一時期,工礦用地、居住用地、交通用地雖有增幅,但是增幅比較小。2010—2015年建設用地總規模擴張了1869.55公頃,主要用于居住用地、交通用地、商服用地,在水利設施等其他方面用地增長比較緩慢,基本保持穩定狀態。結果表明2005—2010年建設用地擴展主要用于商業服務設施用地和水得工程用地規模擴張;2010—2015年中心城區建設用地擴張主要用于居住用地和交通用地的基礎建設,說明貴陽市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在居住用地和交通用地方面的開發與建設力度也在同步增加,滿足人們追求更好的物質生活的愿景。
3 貴陽市中心城區建設用地變化的影響因素
3.1 人口因素
根據《貴陽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和《貴陽市總體規劃2009—2020》,到2020年該地區人口總的規模達400萬,結合2016年中心城區人口數量338萬人,增加62萬人。可以看出,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貴陽市中心城區人口不斷增加,人口增長促進了貴陽市建設用地的擴張。
3.2 政策與城市規劃
《貴陽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以中心城區為核心,按照“中心放射型”的城鎮體系空間布局結構,沿貴黃、貴遵、貴畢、貴開、貴惠、貴修、廈蓉、市域快速鐵路等重要交通干線形成城鎮主要發展走廊。規劃對貴陽市中心城區建設用地規模調整和布局指出了明確的發展方向,主要有以下幾點:(1)抓緊城市基礎設施重要工程建設,為城市發展提供必要支撐。(2)產業整合,優化結構與布局,全面提升城市綜合實力。(3)調整城市空間布局結構,增強土地利用效益,保障城市未來發展空間。(4)強化資源、環境保護保護力度,注重生態建設,鞏固和增強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能力[2]。
根據2005—2015年貴陽市中心城區土地利用現狀分析來看,2005—2015年建設用地總擴張面積一直持續上升,說明貴陽市中心城區的建設尚未完善,正在大力建設當中。
3.3 交通基礎設施
根據規劃,中心城區整體公交(含輕軌)出行比例不低于30%,通過優化調整中心城區道路網,完善“一橫、一縱、一環”的路網主骨架和“三條環路十六條射線”的骨干路網系統,加強中心城區與各區域之間的聯系。良好的交通網絡用地布局,對提升交通能力,帶動地區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4 貴陽市中心城區建設用地優化的對策
4.1 加快城市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增強城市發展的支撐能力
貴陽中心城區建設用地結構中基礎設施所占的比重很小,而居住用地所占的比例最大,隨著居住用地的增多,說明城市人口數量在增大,為了滿足人們的日常生活的需求,城市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需要增強。
4.2 加快城市產業布局優化與整合,增強城市發展的綜合實力
產業布局要考慮人口生活與就業在區域內的相對平衡。在新區開發時,預留產業發展用地,同時規劃配套生活設施與居民點,吸引人口集聚。中心城區重點打造生態旅游文化,主要以第三產業為主,逐步完善配套設施。
4.3 加快城市空間布局結構調整,增強城市發展的空間保障
加快城市空間布局結構調整。加快雙龍經濟區、貴安新區等新區建設,產業布局的同時,同步配套公共設施和生活設施,提升城市綜合服務能力和水平,吸引人口就業與居住。老城區嚴格控制開發建設強度,防止人口密度繼續加大,繼續實施老城區只拆不建政策,增加公共綠地范圍,改善老城區居住環境和條件;老城區與新區間,通過快速交通路網進行互聯互通;綜合開發利用城市地下空間,提升城市土地空間容量。
4.4 加強資源環境保護和生態綠化建設,增強城市發展的可持續能力
貴陽市作為全國的生態城市之一,將生態觀融入發展理念,通過生態城市規劃體系得以實現。城市、生態、環境綜合決策機制的建立,促進了城市的全面可持續發展;通過恢復的建設城市濕地系統、森林植被系統,打造“千園之城”;通過高速路網的建設,縮短與周邊區域的聯系時間,綜合發揮貴陽市在區位、交通、生態環境、氣候、地理等方面所具有的比較優勢,吸引外省及至外國的游客,打造以夏季“避暑之都”、冬季“溫泉之城”為目標的休閑度假旅游城市,通過第三產業的發展,全面增強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參考文獻
[1] 貴陽市國土資源局.2006-2020貴陽市總體規劃[Z].(2017-04-26).http://gtj.gygov.gov.cn/item/1369.aspx.
[2] 貴陽市規劃局.貴陽市城市總體規劃(2009-2020年)[N].貴陽日報,2015-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