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杰 李慧 龔瑞然 朱紅玲 袁露瑤
摘 要: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進一步完善政府、工會、企業共同參與的協商協調機制,構建和諧勞動關系”、[1]“規范協商程序,強化分類指導,拓展協商內容,以此促進和諧勞動關系構建,維護職工合法權益,促進企業健康發展。”這表明了黨中央高度重視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強調勞務關系的合法合規性。本文以長沙高校大學生為例,采用調查采訪、數據分析等方法,分析大學生兼職動機、兼職形式、薪酬發放、如何維權等問題,最后從經濟學、法律學、心理學三個方面分析高校大學生兼職權益受侵害的現象與原因,并提出解決措施。
關鍵詞:大學生兼職;權益維護;行為特征;長沙各高校;效率工資理論
1 調查背景及依據
大學生兼職已經成為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大學生通過兼職增長知識、積累工作經驗,為未來就業做充分準備。兼職對大學生了解社會和鍛煉自己各方面的能力都有一定的輔助作用;把目前的兼職崗位及所學專業與未來就業崗位結合起來,將有助于自己的發展。[2]但是,在兼職過程中,學生們面臨著兼職的真實性與安全性問題。本課題通過對長沙高校大學生兼職現狀的研究分析,了解目前兼職現狀以及兼職過程所遇到的安全隱患,并提出相關的解決方法,來保障大學生的權益。
本次調研共收到的504份調查問卷,范圍涉及大一到大四階段,針對典型問題作出數據分析,查詢法律了解法律中對大學生權益保護的相關規定,幫助大學生提高法律知識,利用法律手段維護自身權益。走訪兼職平臺,了解平臺的兼職渠道來源。項目小組親身體驗各種兼職工作,總結兼職感想,并積極探索國外大學生研究平臺,了解國外兼職的安全性并借鑒經驗。
2 數據來源
為了全面了解長沙大學生的兼職權益問題,本次調查我們采用了線上問卷調查和實地采訪的方式。通過本次問卷調查,對大學生的兼職權益保護和自身法律意識有了初步了解。本次調研以長沙各高校為例,通過抽樣調查的方法對湖南大學、長沙理工大學、湖南商學院等高校共計504位同學進行了問卷調查。具體情況如下:
3 調研數據分析
從獲取信息的渠道來看,同學們獲取信息的渠道十分廣泛。可以看出:渠道的可信度更高,同學們更為青睞。大家在獲取兼職信息的同時,會考慮信息的可靠性,學校的兼職信息平臺與朋友家人的介紹仍是大家的首選。
從兼職權益的情況來看,部分兼職機構會有收取兼職額外費用和規定試用期的情況,這些機構實則是違反了勞動法。按照《勞動合同法》的規定,非全日制用工雙方當事人不得約定試用期也不得收取額外費用。而很多兼職者仍然選擇交納費用和同意試用期限,這都是缺乏法律意識和維權意識的表現。這樣往往在兼職過程中權益更容易受到侵害。
就大學生是否保存與勞務協議有關憑證情況來看,大學生維權意識越強,越會積極主動保存與勞動協議有關的憑證,更加了解憑證在維權途徑中作為證據具有重要作用;僅被動保存相關憑證的大學生未事先考慮自身的權益是否得到保障;而不會保存相關憑證的這部分大學生,往往權益被侵害。
4 結論分析與總結
4.1 從經濟學角度
通過對機會成本的分析,要求企業在經營中正確選擇經營項目,其依據是實際收益必須大于機會成本,從而使有限的資源得到最佳配置。大學生放棄課余休息時間而選擇兼職,在獲得一定勞動報酬的同時也為以后就業積累了經驗、增強了人際交往能力。實際收益大于機會成本,因此我們鼓勵大學生參加具有積極作用的兼職活動,同時也應了解勞動法,學會維護自身權益。[3]
關于工資的確定及發放,勞動經濟學中,效率工資理論認為,員工的生產率取決于工作效率,工資提高將會導致員工工作效率的提高。從社會倫理效應和認可機制上來看,當員工認為自己受到公正合理優待時,不但會增加對企業的忠誠度,而且會努力工作,回報企業。因此要提高員工工作效率,有必要將工資水平維持在一定的高度。因此,保護兼職者合法權益對雇傭雙方都是有利的。
4.2 從法律的角度
從簽訂勞動合同問題上來看,大學生兼職多數未簽訂勞動合同,維權難度加大。依據《勞動合同法》第十九條規定,全日制用工勞動合同期限三個月以上不滿一年的,試用期不得超過一個月;勞動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滿一年的,試用期不得超過二個月;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務為期限的勞動合同或者勞動合同期限不滿三個月的,不得約定試用期。而對于非全日制用工雙方當事人不得約定試用期限。因此,當大學生權益在試用期時受到侵害時,大學生應該明確知道自己從事的是全日制工作還是非全日制工作,全日制試用期超過約定期限或非全日制約定試用期的,大學生可以通過法律途徑向勞動行政部門投訴,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改正。如違反約定的試用期已經履行的,有權依照規定要求用人單位以試用期滿月工資為標準支付超過法定試用期的賠償金。[4]
4.3 從心理學角度
從心理學的角度,社會心理學家將動機分為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內在動機是指人們對某些活動感到興趣,人們從事活動來自該活動本身的推動力。外在動機是相對于內在動機而言的。當個體參加某種活動的興趣不是基于此活動本身所引發,而是由活動以外的刺激對人們誘發出來的推動。[5]
大學生兼職的內在動機是由于其自身內在的本質想開始慢慢的融入社會。外部動機不是對活動本身產生興趣而產生的動力,而是 由活動以外的刺激對人們誘發的推動力。通過分析,可以把大學生兼職權益維護動機簡略概括為社會、家庭、學校三個外部誘因。因此,社會、學校、家庭應該在大學生兼職方面提前做好防御工作,保護大學生兼職的合法權益。
5 維護大學生的兼職權益的建議和措施
5.1 大學生加強自身法律認識和自我保護意識
通過校內兼職就業信息平臺或者去正式的企事業單位面試,注意保留有關材料,一旦發生糾紛,這些書面材料就會作為追討損失、維護權益的證據。在兼職過程中出現權益受損的情況,可向勞動部門投訴,通過法律途徑來維權。
5.2 學校加強對大學生兼職的保護和指導
學校要成立專門的兼職信息發布平臺,加強與招聘企業和用人單位的合作,為學生提供更加安全、與專業相關的兼職場所。
大多數高校有就業指導課程,但是往往在大學生實習階段才開展相應課程,未考慮到大學生兼職就已經涉及到就業工作問題,同時,就業指導課往往重理論而缺少實踐,未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學會如何正確的選擇工作、如何更好地在選擇工作上維護自身權益。因此高校就業指導要理論結合實踐。[6]
參考文獻
[1]王俊,曾曦花.完善政府、工會、企業共同參與的勞動關系協商協調機制[N].人才就業社保信息報,2018-1-19.
[2]胡開楊,張昊文,肖峰.大學生兼職權益維護的動機研究--基于社會心理學視角[J].中外企業家,2013(27):263-263.
[3]曾湘泉.勞動經濟學(第二版)[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11.
[4]王樺宇.勞動合同法實務操作與案例精解[M].北京:中國法治出版社,2017-09.
[5](美)戴維邁爾斯.社會心理學(第八版)[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6-01.
[6]王澤寧.大學生兼職權益受侵害現象及維權措施分析[J].現代經濟信息,2011(11):214-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