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健 蘇榮譽 郭漢中
摘 要:四川廣漢三星堆二號器物坑中出土有一件青銅方罍,因殘缺較多并嚴重變形幾乎未引起關注。本文對方罍本身的風格和工藝等鑄造信息,包括部分X光片進行了初步的研究。發現方罍蓋脊棱的鳥飾與鈕同屬鑄鉚式后鑄,但方罍肩部的鳥飾則渾鑄成形,二者選擇了不同的鑄造技術。另外方罍圈足的局部加厚的做法,和三星堆圓罍、城固蘇村和巫山李家灘大口尊相同。這些都是典型南方風格青銅器,可以認為是商代南方青銅器的一個結構特點。
關鍵詞:三星堆 方罍 鑄鉚式后鑄 鳥飾 南方風格
中圖分類號:K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8)07(c)-0255-02
四川廣漢三星堆二號祭祀坑第三層出土有一件青銅方罍K2③:205,帶蓋,出土時腹與蓋均殘缺,且腹部變形嚴重,未矯形修復,但進行過繪圖復原、紋飾拓片和X光拍攝(見圖1)。方罍尺寸為口寬133、肩寬190、圈足寬126、圈足高56、通高356mm[1]。由于殘缺等原因,這件器物未能引起細節關注。經仔細考察,此罍包含著豐富的工藝技術信息,本文即是對相關信息的提取和研究,以求正于方家。
1 器型
方罍K2③:205頸部飾三周凸弦紋;肩部四角的棱脊上飾片狀圓雕鳥,肩部主紋為向背的對鳥紋,云雷紋襯地;腹部主體為云雷紋組成的獸面紋,獸面下方填以夔龍紋,也以云雷紋襯地。圈足上部有一周凸弦紋,四面正中有一透孔,其中三面的透空近于圓形面有近乎圓形的透孔,圈足下部四面飾目云紋。
蓋與腹部以子母口扣合。蓋截面近于方形,下有較寬平沿,沿內側出子口插入罍口中。蓋的造型若盝頂,四坡面基本相同,均飾平鋪倒置的雙夔龍獸面紋,有窄而矮的魚背式扉棱,云雷紋襯地。兩坡面之間出脊棱,在其近角處飾片狀鳥飾,僅一角存鳥飾,對角的殘失,脊棱上留有狹縫,與之相對的兩角殘缺。
2 鑄造工藝
青銅方罍雖殘缺較多且未修復,但遺留和保存了大量且清晰的鑄造工藝信息,反映了此方罍的鑄造工藝、鑄造缺陷及補鑄等工藝內容。
2.1 器蓋
蓋的四面均不可見鑄造披縫,四棱脊上的痕跡已被打磨,鑄型應是沿四條棱脊分型,四塊范與一塊芯組成鑄型。芯在頂面和四角均伸出芯頭,分別形成蓋中央和四角的工藝孔,用于鑄接蓋鈕和鳥飾。蓋鈕與蓋有間隙,疊壓了蓋面紋飾,同時殘缺蓋鈕被鑄鉚塊包裹,形成明顯的分層,說明蓋、鈕分鑄。蓋內壁中央有一鑄鉚塊,和鈕為一體,鉚塊是為加強鈕與蓋結合的措施,類似于鑄鉚式鑄接,其上還有澆道殘跡,很明顯鈕屬后鑄,且從蓋內側澆注。由于鈕大部殘失,造型不明,鑄型失考。從蓋面的X光片看,四面在獸面紋冠飾頂端附近各置一枚墊片。
蓋脊棱上的鳥飾,由于銹蝕遮蓋,表面難以察覺出鑄接痕跡,但在蓋內壁相應位置,可見明顯的凸塊若鉚頭,且鳥飾與蓋脊棱處相接處呈三角形,說明鳥與器蓋非一次渾鑄,而是和蓋鈕一樣,鳥飾也是后鑄于蓋上的。鳥飾鑄造披縫清晰,縱向對開分型。對角的鳥飾雖不存,但蓋面微有狹縫,即是鑄接鳥飾的工藝孔,但內壁的鉚塊不十分突出。
2.2 器身
腹部與圏足沿四角分型,四塊范與腹芯、圏足芯組成鑄型。器底圏足的三個角尚保存部分泥芯,透孔的泥芯為圈足芯自帶。圈足內壁澆道殘跡尚存,圈足頂面澆道的內側可見邊界和披縫,兩側澆道的側邊壁進行了加厚,比相對的另兩側厚約2~3mm。因青銅方罍器壁較薄,且器物的體量較大,為便于在圈足底沿開設內澆道、提高充型能力和速度,對圈足兩角的內壁進行了加厚,同時也能起到增加圈足強度的加強筋效果。根據圈足底緣的高凸痕跡推斷左側澆道為澆鑄孔,右側為出氣孔。圈足頂面中間均有一個透孔,形狀不規則且大小不一。三面有鑄出的近乎圓形的透孔,一側兩小一大,一側一孔。圈足鑄圓孔,功能尚不清楚。
肩部四角的棱脊上飾片狀圓雕鳥,與蓋的鳥飾相呼應,但僅一角保存鳥飾,造型與蓋的鳥飾基本一致,且內壁平光。這說明肩部的鳥飾是渾鑄成形的。肩部相鄰一角的鳥飾已失,遺留下殘缺部分形成的狹縫。罍下腹回折處,可觀察到墊片以及墊片脫落而形成的孔洞。
從方罍的X光片看,初鑄產生的氣孔很少,主要的鑄造缺陷是澆不足,成形后對之進行兩補鑄,壓在凸弦紋上的兩個補塊尤其明顯。腹部、圈足內壁均有一較大補鑄塊,但在圈足紋帶上并不突出,說明補鑄時紋飾在范面做了較為精確的設計。此外,圈足紋帶上、底邊緣、兩面以及腹部也有大小不一的澆不足孔,且并未進行補鑄。也就是說,原鑄的方罍不能用于盛裝液體,為討論這類器物的功能提供了新資料。
3 鑄造工藝及相關問題的討論
方罍蓋的工藝特點在于分鑄,無論是蓋鈕還是鳥飾,都采用后鑄成形,而且為了強化鑄接連接,均采用鑄鉚式鑄接。但方罍腹肩部上與器蓋同樣的鳥飾采用渾鑄,說明渾鑄可以使鳥飾順利成形。同時,在同一件器物上對同樣類型的鳥飾采用兩種不同的鑄造工藝路線,反映了工匠的技術選擇上的求變心態。
方罍肩部的鳥飾是渾鑄成形的。雖然這類方罍形態稀見,但同樣的鳥飾在商代南方風格大口折肩尊的肩部有十多例,分別出土于六安淠河、岳陽費家河、華容東山、江陵八姑臺(兩件)、棗陽新店、城固蘇村、廣漢三星堆(五件)和巫山李家灘,這些鳥飾的造型和此方罍基本一致,和此罍肩部鳥飾一樣,都是渾鑄成形的[2]。
與此件方罍圏足局部加厚相類似的處理手法,還可見于三星堆罍K2②:159[1]、城固蘇村大口尊[2]和巫山李家灘大口尊[3]。這些都是典型南方風格青銅器,而此類處理不見于它地青銅器,可以認為是商代南方青銅器的一個結構特點。
方罍壁厚較薄,不足2mm,且壁厚均勻,紋飾堪稱流暢。但也產生了不少補塊,主要是澆不足缺陷。器表的補塊,力求與原鑄紋飾續接,補疤在器內壁。說明補鑄時的范是重新制作的,不排除是從原模翻制的可能。但也有些小的澆不足孔未經補鑄,推測原器不能用于盛裝液體,為重新討論器物的功能提供了新材料。
四川廣漢三星堆青銅方罍K2③:205是一件由商代南方青銅鑄造工藝鑄作的青銅器,蓋鈕和鳥飾采用鑄鉚式后鑄成形,因圏足壁厚較小,為便于設澆道而在澆道處兩側實施了加厚處理,這也可以看作是南方青銅工藝的一個特色,由工藝可知,此器屬商代南方青銅器。
參考文獻
[1]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星堆祭祀坑[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
[2] 蘇榮譽.湖南省博物館藏兩件大口折肩青銅圓尊的研究——兼及同類尊的淵源、風格、工藝、產地和時代問題[Z].湖南商西周青銅器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2015-08.
[3] 蘇榮譽.巫山李家灘出土大口折肩青銅尊探微[Z].手工業考古·重慶論壇:中國西南地區冶金與鹽業考古國際學術研討會,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