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非物質文化遺產(下文簡稱“非遺”),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并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l]。非遺毫無疑問是我國增強文化自信的中堅力量,而非遺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如今已然成為全社會重點關注的焦點。對于地方而言,怎樣讓非遺文化進入發展的良性循環是值得深思的課題。筆者認為除了依靠政府單一的保護,還需要對非遺文化進行品牌化的傳播,以達到整合資源、匯聚社會力量促進非遺傳承與發展的目的。下文將結合宜賓非遺文化,探討建設“工匠精神”主題體驗館作為傳播途徑的一些思考。
關鍵詞:非遺文化;品牌化;傳播途徑;工匠精神
1 必要性與可行性
1.1 國家與地方對于非遺文化的高度重視
2011年,我國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2015年12月,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在《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提出“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加強文化遺產保護,振興傳統工藝”,明確了國家發展戰略及文化發展的總體部署。[2]
在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大力弘揚宜賓市優秀的傳統文化方面,宜賓一直在行動。力求完美展現并增強宜賓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民間自覺傳承的活力,并提高非遺項目的知名度,提升社會影響力。
為了記錄、保護與傳承宜賓非遺項目,2016年以來,宜賓市文廣新局、市博物院、市非遺保護中心、宜賓廣播電視臺先于全省、開創性地以人文紀錄片的拍攝手法,聯合錄制完成了《宜賓非遺》系列節目,將大壩高裝、苗族蠟染技藝、女子踩橋等8個國家和省級非遺保護項目搬上熒幕。
近年來,宜賓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事業作為傳承城市生命力、凝聚發展向心力、提高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抓手,積極推動了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
1.2 “工匠精神”是非遺品牌化塑造的精髓
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
2018年3月,習近平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中,回溯了中國人民幾千年歷史長河中創造出的燦爛文明成果,他再次強調“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中國人民在長期奮斗中培育、繼承、發展起來的偉大民族精神,為中國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
工匠須具備敬業、精益、專注、創新以及不斷突破自我等優良品質。“工匠精神”是中國勞動人民傳統的特質,還是現代的職業精神、職業道德、職業能力、職業品質的體現,是對自己的產品(工作)精雕細琢,精益求精、更完美的精神理念是從業者的一種職業價值取向和行為表現。所以“工匠精神”是與非遺文化天然聯系在一起的。[3]
我們的非遺保護措施不能只停留在經濟補貼和政策支持,傳承不僅需要關注藝術內容和形式,還要找到非遺文化共同的精神內涵,并且抓住此內核進行品牌化塑造。
1.3 宜賓非遺文化資源豐富,但缺乏整合與打造
宜賓市現有4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五糧液酒傳統釀造技藝,江安竹簧工藝,珙縣苗族蠟染技藝,興文縣大壩高裝;省級21項,市級83項。宜賓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充分顯示了巴蜀文化的豐厚底蘊,是宜賓人民的智慧結晶,是傳統文化多樣性的表現,是我國傳統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雖然宜賓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方面取得了眾多成就,但是卻還存在一些問題和空白。隨著城鎮化進程加速、現代文化的沖擊、資金投入不足等各個方面的影響,非遺文化陷入傳承主體、傳承環境、傳播途徑困境。
1.4 “工匠精神”窗口是城市精神文明的地標與豐碑
十九大報告指出,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國夢是歷史的、現實的,也是未來的;是我們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在青年一代樹立“工匠精神”,弘揚勞模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才能凝聚力量實現中國夢。
打造專屬于宜賓的“工匠精神”窗口,是構建起城市精神文明的地標,是豐富城市文化內涵的重要手段。對宜賓“工匠精神”的展現要和宜賓人民的歷史文明成果結合在一起,宜賓豐富的非遺文化正是填充這一空白的必要元素和重要資源。宜賓目前為止還沒有以“工匠精神”作為精神內核、非遺為主要內容與形式的文化集群。
整合文化資源、塑造文化品牌可以大力保護和發展宜賓非遺文化,有效升級地方文化產業。同時引入現代技術,依靠互聯網搭建平臺,通過傳播一邊可以讓社會大眾了解非遺、走近非遺、熱愛非遺,參與到非遺保護中來;一邊可以整合社會各方力量和資源,支撐宜賓市文化產業的升級轉型發展。
2 宜賓“工匠精神”主題體驗館構想
宜賓“工匠精神”主題網絡體驗館的主體是一個系統的、完整的、大規模、公益性的,以弘揚突出“工匠精神”和宣傳宜賓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核心的網絡平臺。該體驗館采用線上+線下的運營策略,互聯網與實體高度融合,通過大數據、VR技術、360全景技術等現代信息技術,構建出一個以展現宜賓“工匠精神”為文化內核、以宜賓非遺文化技藝為體驗內容的網絡交互平臺,逐步打造宜賓專屬的非遺文化品牌,實現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2.1 線上體驗
宜賓“工匠精神”主題網絡體驗館將信息平臺協同通信系統,(移動)客戶端進行有機結合,形成云服務管理平臺。建立充分完備的數據庫,全面聚合宜賓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通過“工匠精神”主題網絡體驗館官方網站、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平臺形成互動窗口,市民可以查閱到宜賓非遺完整的名錄以及相關的宣傳片、動畫片、教學視頻,還有VR技術做成360度圖片視頻和立體感極強的平面視頻。
還要充分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延長產業鏈,加大宣傳力度,擴大影響力,爭取各方資源,加強創新。宜賓“工匠精神”主題網絡體驗館首批擬選入的非遺體驗項目為:竹刻(江安竹簧工藝)、苗族蠟染技藝、宜賓面塑、宜賓燃面傳統制作技藝。可以開設“定制”產品欄目,滿足顧客的個性化需求。體驗者通過網絡購買非遺傳承人制作的手工藝成品、個性化定制手工藝品,或通過線上互動程序自主設計手工藝品。還可以在網絡上發起話題,邀請市民參與各類體驗活動,例如“苗族蠟染”主題體驗周、“塑”造未來面塑設計賽等。
2.2 線下體驗
發起展覽。通過宜賓非物質文化遺產線下展覽滿足人們對實物的好奇心,并增強消費者的感官體驗,增加定向受眾,結合線上活動宣傳,達到完美互補的體驗效果。定期面對社會開設興趣體驗班,通過網上征集現場體驗的形式,吸引更多人參與。加強青少年群體的宣傳力度,打造宜賓“工匠精神”非遺“特色教育”,讓非遺文化走進課堂。將互聯網,物聯網,服務網進行整合與構建,構建立體化傳播渠道,實現衍生品產銷、宣傳、觀光旅游一體化,最大程度的發揮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后期筆者將對宜賓非遺文化發展路徑以及傳播方式進行更深入的調研,再應用于詳細的方案設計。通過宜賓“工匠精神”主題網絡體驗館的打造,第一步調動宜賓民眾自信,提升文化自覺;第二步重組文化資源,塑造地區形象;第三步各界參與保護,加大資金投入;第四步保護結合開發,合理利用發展。
綜上所述,在“互聯網”蓬勃發展的大背景下,通過現代技術打造“工匠精神”主題網絡體驗館,有著深刻的歷史意義與現實意義,實現非遺文化的品牌化傳播是時代的需要,將有力地推動地方非遺文化保護和傳承的良性生態循環系統的構建。
參考文獻
[l]中國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
[2]周秀梅.工匠精神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J].藝術評論,2016年10期.
[3]葉美蘭,陳桂香.工匠精神的當代價值意蘊及其實現路徑的選擇[J].高教探索,2016年10期.
作者簡介
巫穎(1991-),女,漢族,四川宜賓市人,助教,傳播學碩士,宜賓學院,研究方向:影視文化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