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辰州儺戲是現存于湖南湘西土家族地區的一種音樂形式,這種原始的戲劇又稱之為土家儺堂戲,是遠古遺存下來的“活化石”。儺戲富有原始的戲劇張力,神秘的力量,地方特色濃厚,音樂質樸渾厚。本文從辰州儺戲的音樂形態出發,分析的辰州儺戲的音樂形態,對辰州進行了現場調查,分析儺戲現在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適當的解決方案,從而為促進辰州儺戲更好的健康發展提供了一定的建議。
關鍵詞:辰州儺戲;音樂形態;戲劇
辰州儺戲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是一種遠古傳承下來的戲劇形式,但是在傳承的過程中卻越來越不受重視。作為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辰州儺戲的音樂形態特征,可以發現存在于音樂形態中存在的問題,并促進辰州儺戲的長遠發展,讓儺戲的音樂形態符合現代人的鑒賞標準,更多的為世人所稱道。
1 辰州儺戲音樂形態的現狀調查
1.1 辰州儺戲的原始性
儺戲的主要特點是由巫師還儺愿的娛神酬神歌舞發展而來,,有著濃厚的原始宗教色彩,主要任務是將簡單的故事情節圖解法事內容。“儺”是“巫”的高級階段,儺壇中各種法器,如牛角、柳旗、師刀、法鈴與儺人的歌唱,都屬于巫音范疇。因此,我們可以發現辰州儺戲具有很強的原始性,音樂形態中包含了許多原始成分在其中。雖然它的音樂節奏非常簡單,也脫胎于楚風巫歌的唱腔,但是唱腔結構已經越發嚴謹,充分的具備了原始巫哥的風貌,向著戲劇化的方向進行進化,所以原始性張力非常之強。儺戲具備鮮明的原始音樂特征,在長久的傳唱過程中已經形成了固定的音樂結構形態及唱腔,雖然較為程式化,但是原始的特性仍然保留下來。
1.2 辰州儺戲的神秘性
辰州儺戲的音樂形態不僅具有原始性,還具有相當的神秘性,由于聲腔系統較為完善,所以音樂形態容量龐雜,豐富多樣,不僅繼承了巫風祭祀特色,還是我國音樂體系中的古老聲腔的優良遺產。辰州儺戲音樂經歷了三部曲:巫歌———儺壇正戲腔———儺腔。面具是儺戲表演時最為重要的道具,面具給儺戲又增添了許多神秘的音樂特色,這些神秘的感受正是來源于面具的想象,所以儺戲音樂形態的神秘感受由此而來。之所以會佩戴面具,是因為儺戲在演化成為戲劇之后,召神驅鬼的原始形態仍然存在,所以要配以面具來放大神秘性,讓召神驅鬼的內容自然的融入到唱腔和曲調當中去,給儺戲表演蒙上神秘的色彩。在現場調查的過程中發現,演員佩戴面具進行表演時,儺戲呈現出來的氣氛更為夸張,強烈氛圍的烘托下使得神秘色彩加劇,讓人心生敬畏,也讓儺戲的表演形式更為豐富,讓觀眾能夠更好的欣賞其表達的內涵。
1.3 辰州儺戲的世俗性
在調查中發現,巫師儺人大多數都是從事小手工生產的半職業神職人員,他們生活在社會的底層,能夠感受到社會底層的生活氣息,也能從這些人和事中吸取到一些民間音樂曲調,將這些民間音樂融入到儺戲中,配合原有的楚風巫歌,便添加了一份世俗的特色,讓辰州儺戲的音樂形態具備了世俗性的特征。在儺戲的整體框架中,世俗音樂的進入豐富了儺戲的音樂形態,世俗性張力也讓儺戲有了更多民間煙火氣息,也正是因為這些世俗音樂的融入,讓更多的民眾對儺戲新生喜愛,通過節奏鮮明,張弛有度的音樂表現力來展現了儺戲的內涵。
2 辰州儺戲音樂形態存在的問題
2.1 辰州儺戲的包容性不強
根據在辰州的調查發現,現在辰州儺戲的傳承人數銳減,已經只有十余人仍然在追尋辰州儺戲的發展,力圖用自己的力量將儺戲發揚光大。但是即便是如此,大多數的儺戲傳承人后代并不愿意繼續傳承儺戲,主要是由于儺戲的內容大多數具有神秘感和原始感,讓適合現代生活的年輕人不再愿意去接觸老一輩留下來的事物,這也極大的阻礙了辰州儺戲的發展,包容性不強使得后繼乏人,這也是存在于儺戲音樂形態中的一個較大的問題。如果無法解決包容性的問題,儺戲的傳承將會更為困難,無法得到世人的認可和贊同,就會在市場中漸漸消亡。
2.2 辰州儺戲的發展性不強
辰州儺戲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音樂形態的表現上有著較高的要求,一旦要傳承它的藝術價值,就無論是在音樂表達、表演形式還是服裝道具上都必須進行嚴格的訓練。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儺戲并沒有與時俱進,反而有所倒退,現代人在儺戲表演過程中沒有遵循儺戲應有的程序,而是隨意進行服裝搭配,隨意融入音樂曲調,使得儺戲的展現形式大不如前,更加難以讓現代人產生認同。當然,后繼乏人和缺乏資金都是儺戲音樂形態缺乏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政府和社會對辰州儺戲的支持力度有限,使得儺戲無法融合新時代的音樂特征,逐漸在音樂表達上力不從心。
3 辰州儺戲音樂形態的持續性發展策略
考察表明,辰州儺戲的孕育發展乃至成型,從形式到內容,無不與楚風巫歌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它是當地許多地方劇種(如辰河戲、祁劇、陽戲、花鼓戲等等)的老祖宗,能保存至今,是一份不可多得,也是難以再生的文化遺產。辰州儺戲涵蓋了民族民間政治、歷史、民族、宗教、考古、語言、文學、藝術等諸方面內容,它的儀式、唱本是進一步進行研究的不可多得的人類學研究文本。
辰州儺戲由于發展后繼乏人,又缺乏必要的發展手段,音樂形態的神秘性、原始性和民俗性特征得不到最大程度的發揮,影響了儺戲的傳承和發展,無法更好地展現它的特色。因此,結合辰州儺戲的這些音樂形態特點,又考慮到當今時代的變化,可以考慮讓辰州儺戲和現代技術相融合,讓儺戲煥發出新的活力和價值。現如今,虛擬成像技術已經越發成熟,“360度幻影成像”技術也經常運用到各類音樂形態當中來,通過記錄物體的光波信息,運用衍生原理還原物體本來的圖像特征是虛擬成像技術的主要功能,立體成像可以讓儺戲這種音樂形態的藝術感更強,從而更符合當今時代人們的審美觀。通過儺戲的全新化發展,三維動畫與真人表演相結合,儺戲的全新魅力將會被最大程度的展現出來,特別是儺戲的神秘感和原始感,原來只能通過面具、服裝等道具來表現,而現如今在虛擬成像技術的表現之下,可以表達的更為充分,人神交流也能立體的展現在觀眾眼前,活靈活現的表演讓音樂形態有了現代表達的特征,在真實舞臺上,表演者是真實的,其需要和虛擬場景、角色、道具等進行互動,實現虛實結合,展現出對于原始圖騰的崇拜、天地鬼神的信仰,讓原始神秘而又尊貴的人神結合給予觀賞者極其強烈的視覺沖擊效果,讓儺戲的藝術魅力大大增強。
4 結束語
總而言之,辰州儺戲的音樂形態是極其具有張力的,在不斷的發展過程中也傳承了原有的特點,神秘性、原始性和民俗性都得到了保留。但是由于時代的變遷,人們思想的變化,儺戲如果一味的按照原有的方向發展,勢必難以符合現代人的審美情趣,音樂形態也無法繼續傳承。因此,將傳統的辰州儺戲結合現代技術來進行全新的呈現,不僅將儺戲原有的音樂形態展現的淋漓盡致,也符合了當代人的審美,讓儺戲能夠更多的被人所熟知,也讓這種古老的戲劇形式更好的被傳承下去。
參考文獻
[1]夏雪,劉冰清,趙穎.儺戲人生——辰州儺戲的堅定守護者金承乾口述史[J].三峽論壇(三峽文學·理論版),2017(06):110-115.
[2]龍玲.食與樂:符號與秩序研究[D].廈門大學,2017.
[3]劉冰清,金承乾,徐猛.儺戲人生——辰州儺戲土老師口述史之姜英楚篇[J].三峽論壇(三峽文學·理論版),2017(02):110-115.
[4]李燕.湘西北辰州儺戲的特征及其傳承價值[J].湖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20(05):111-114.
[5]李燕.高校教學中辰州儺戲的藝術特征探析[J].戲劇之家,2015(10):195.
[6]李燕.高校在辰州儺戲傳承教學及地方產業建構研究的思考[J].戲劇之家,2015(09):224.
[7]李玉華.欠發達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可持續開發研究——以辰州儺戲為例[J].懷化學院學報,2013,32(08):13-15.
作者簡介
李燕(1979-),女,湖南株洲人,碩士研究生,湖南工業大學音樂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