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傳統上,英國法把訴訟時效識別為程序性的規定,從而排除外國法關于訴訟時效規定的適用。但英國《1984涉外時效期間法》的頒布是英國法在國際民事訴訟訴訟認定問題上的歷史性轉折,該法明確要求在英國起訴的國際民事案件原則上法院應適用準據法關于訴訟時效的規定,除非涉及到公共秩序保留和衡平法上的救濟原則的適用的情形。本文之后對有關該法的判例進行了簡略的介紹,力圖為讀者展現當代英國法在國際民事訴訟時效問題的立場和觀點。
關鍵詞:當代英國法;國際民事訴訟;訴訟時效
1 英國成文法對于國際民事訴訟訴訟時效的規定
在普通法中,傳統的時效法規分為兩類:一類為阻止原告尋求救濟方法;另一類為取消原告的權利。前一類是程序性的,而后一類是實體性的。在英國,關于訴訟時效的英國法,一般被視為程序性的。直到1984年,英國法一直主張,規定權利不能通過訴訟救濟的時效法規是程序性的。這意味著,這類時效問題由英國法即法院地法支配。如果英國法規定訴訟時效已過,即使外國的準據法認為訴訟仍可繼續,則不得在英國進行訴訟。同樣的,如果該案件根據準據法已過訴訟時效,但卻沒有超過英國法規定的訴訟時效,則訴訟仍可進行。
但英國《1984涉外時效期間法》改變了其在國際民事訴訟中訴訟時效適用的傳統立場。該法規定在英格蘭和威爾士起訴的國際民事訴訟案件原則上應適用準據法關于訴訟時效的規定,除非適用該訴訟時效會給訴訟當事人尋求司法救濟帶來不應有的困難(undue hardship)等其他與英國公共秩序根本沖突的情形。
其中,準據法關于訴訟時效的規定是指除國際私法規則外適用于該國法院的實體性和程序性規定,具體包括該時效的適用、延長、恢復和中斷以及上述情形的法定效力。如果準據法無訴訟時效的規定,則該訴訟的提起無時效限制。而且,準據法關于訴訟時效的規定的適用,不受該國法院對其識別為程序法還是實體法的影響。在英國法院具體適用準據法關于訴訟時效的規定時,《1984涉外時效期間法》規定應當采取“準據法所屬國家的法院在同類案件中所采用的方法。”最后,英國法庭在適用該法時,不得拒絕衡平法所規定的救濟要求。
2 判例法對《涉外時效期間法》的具體實踐和豐富
2.1 對于“不應有的困難(undue hardship)”的認定
在這方面最有影響的就是Jones v. Trollope Colls Cementation Overseas Ltd& Another案。原告是一美國公民,其受雇于美國政府在卡拉奇工作,其于1984年5月8日因第二被告的酒后駕駛而受傷(第二被告受雇于第一被告Trollope Colls Cementation Overseas Ltd)住院,直到12月才出院。自1984年12月31日起原告就以寫信的方式向被告主張賠償,被告一直以各種手段推托,1985年5月19日第一被告以信件的形式聲明由保險公司負責賠償,巴基斯坦的時效法是12個月,所以此時已經過訴訟時效。1985年8月原告回到美國并委托律師提起訴訟。1986年在一被告的注冊地英國起訴要求損害賠償。被告以訴訟已過時效為由要求駁回。1987年12月30日駁回了被告的請求,被告不服上訴到高等法院。1988年11月22日高等法院駁回了被告上訴,被告又向上訴法院提起上訴。應適用哪國時效法是該案爭議的焦點。如果依據巴基斯坦12個月的時效法則該訴訟已過訴訟時效,如果用英國3年的時效法則該訴訟未過時效。
在本案中,法官認定“不應有的困難”時,引用了丹寧法官在Liberian Shipping Corporation v. A. King and Sons Ltd 一案中關于“不應有的困難”的觀點,“不應有的意味著過度。這意味著比允許的情況更大的困難。即使原告自身存在過錯,如果后果與他的過錯不相匹配的話,對他來說仍屬于過度的困難。”這一觀點,在認定“不應有的困難”的構成以及以此為基礎排除準據法關于訴訟時效規定的適用上,具有開創性的意義,并在此后的案件中屢屢被采納。
在Bank St Petersburg v. Arkhangelsky 一案中,朗默爾法官對于“不應有的困難”的構成有了進一步的闡釋。朗默爾法官提出,即使原告在準據法規定的訴訟時效期間內在準據法所屬國家的法院提起了訴訟,并不必然導致“不應有的困難”條款的排除適用。由于當事人的貧困等其他實際情況阻礙了當事人在準據法規定的訴訟時效期間內行使訴訟權利,仍認定準據法關于訴訟時效的規定與當事人不應有的困難之間存在因果關系。不僅如此,朗默爾法官還推翻了上訴法院關于原告行使訴訟權利的實際困難并不是由被告引起的,所以被告不應當由此帶來的不利后果的論斷。在筆者看來,朗默爾法官的闡釋更多的帶有衡平法上的救濟色彩。在評估準據法規定的訴訟時效是否給當事人求助司法救濟造成了不應有的困難時,朗默爾法官考慮到了準據法所屬國家的法治運行情況以及法官是否廉潔高效公平公正,并將此囊括到了“不應有的困難”條款生效的條件中。他認為,如果準據法所屬國家的法治情況較差,司法低效而腐敗而當事人因自身貧困等實際困難未能在訴訟時效內提起訴訟的,繼續適用準據法的訴訟時效是不正義的。
2.2 “準據法所屬國家的法院在同類案件中所采用的方法”
Desautels v. Katimavik一案確認了“在法院地的法官適用準據法關于訴訟時效的規定時,不可避免地要行使其內在的自由裁量權”的規則。Mercantile Mut Ins (Austl) Ltd v Neilson一案進一步明確了“法官在行使自由裁量權適用準據法關于訴訟時效的規定時,應比照準據法所屬國家的法院的方式”。關于更加具體的操作,Neilson v Overseas Projects Corp of Victoria Ltd創設了“如果專家證據無法證明準據法所屬國家的法院如何行使自由裁量權時,則法院將被視為采用了與其一致的方式”的先例。
更能體現“準據法所屬國家的法院在同類案件所采用的方法”這一條款適用之復雜性的,是Ministry of Defence v Iraqi Civilians一案。本案是由伊拉克公民在英國提起的侵權之訴。他們聲稱在2003年到2009年間,遭受了英國軍隊的非法拘禁和暴力毆打,并因此起訴英國國防部。本案中,當事人同意適用的法律為伊拉克法,即伊拉克法是本案的準據法。根據英國《1984涉外時效期間法》,本案應適用伊拉克法關于訴訟時效期限的規定。根據伊拉克民法典第232條侵權案件的訴訟時效期間為3年,自權利人知道權利受到損害以及侵權人之日起計算。本案起訴時,已經超過了伊拉克法規定的三年訴訟時效。但原告主張,根據伊拉克民法典第435條第一款的規定,如果有阻礙使得原告主張權利不能的,訴訟時效中止計算。而根據聯軍在伊拉克頒布的《聯盟臨時管理命令》,聯軍包括英國軍隊享有在伊拉克的司法豁免權,這構成了讓原告無法主張權利的阻礙,所以訴訟時效應該中止計算。本案中,英國最高法院的薩姆欣法官認為,雖然《1984涉外時效期間法》要求英國法院按照與準據法所屬國家的法院相同的方式來決定訴訟時效期間,但是在伊拉克管轄范圍的訴訟中根據伊拉克法律將被視為相關的事實未必被即使是同樣適用伊拉克法律的英國法院所接受。在本案中,訴訟時效是否應當中止計算取決于一個事實(即是否當時人提起訴訟真正受到了阻礙),英國法院必須確認發生的事件是否對英國的訴訟程序造成了影響。這一事件對假設在伊拉克提起的訴訟會造成什么影響,與本案無關。薩姆欣法官指出,《聯盟臨時管理命令》只在伊拉克施行,也僅僅只會成為當事人在伊拉克提起侵權之訴的阻礙,卻不構成伊拉克公民在英國法庭提起訴訟的阻礙,因此,訴訟時效不應中止計算。
筆者認為,薩姆欣法官在伊拉克公民訴英國國防部一案中的立場背后的價值傾向與英國法院在適用《1984涉外時效期間法》一向所堅持的價值傾向不相符合。一直以來,如果當事人處于維權的不利地位且準據法規定的訴訟時效已經屆滿,英國法院在適用該法時,都傾向排除準據法所規定的訴訟時效的適用,努力為當事人提供司法救濟。相比僵化地適用法律,法官更傾向于保障當事人獲得救濟的權利,甚至某些法官以此目的對《1984涉外時效期間法》的解釋,有超出該法規定的射程的嫌疑。但在本案中,面對伊拉克公民維權的不利處境和國際訴訟的現實困難,薩姆欣法官對“準據法所屬國家的法院在同類案件中所采用的方法”的解釋徹底關閉了伊拉克公民尋求司法救濟的大門,雖說沒有法律適用的錯誤,但背后也許蘊含著國家利益的考量。
作者簡介
劉紅宇(1990-),女,漢族,北京市西城區,碩士研究生,國網國際發展有限公司,中級經濟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