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過程中,必然面臨一些法律問題,而中國作為“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者和主導者,應如何利用這一平臺,把握歷史機遇,創制和實施相關國際淮制度,重構一個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法律秩序,是當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1 “一帶一路”建設面臨的挑戰
1)國際經濟新秩序構建中的挑戰。隨著英國脫歐,歐洲難民問題的突出,逆全球化趨勢越為明顯。而“一帶一路”是我國對逆全球化傾向的積極應對,是中國積極引導國際經濟秩序話語權,是對全球治理共商共建共享新理念的實踐。在此過程中“一帶一路”建設勢必會對國際經濟秩序形成挑戰,而域內域外的大國博弈又會使我國對外經貿面臨更多的困難和挑戰。
2)合作機制非體系化。“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雖然簽署了各類雙邊協定或多邊協定,雖然這些協定能增進區域內國家間的貿易往來,但由于各個協定簽訂的標準不一,所以致使“一帶一路”很難形成統一的機制化安排。同時,由于該區域內主要國家,如俄羅斯、日本、印度等調整其戰略關系,加之國家間存在意識形態差異、領土及海洋權益糾紛、經貿摩擦等問題,也使得區域內很難形成自成體系的合作機制。而“一帶一路”的建設和發展若沒有一個有效的合作機制的推動,其發展是不容樂觀的。
“一帶一路”的合作機制在主體上存在廣泛的交叉性。不同合作機制在主體上的交叉性,一方面增加了國家間的會晤機會,有利于就其關注的國際問題或國際爭端進行政治磋商或外交協調,但另一方面也會給不同的合作機制帶來政治負擔或外交壓力,有可能會將其他領域的紛爭裹挾進來,進而產生更為深刻的矛盾或沖突。
“一帶一路”的合作機制在職責上存在一定的重疊性、松散性。現有的合作機制絕大多數除了經濟交流與合作的功能外,還具備某些其他的功能,顯得多而廣、大而全。且根據《愿景與行動》,除了極少數具有嚴格國際法意義的區域性國際組織外,其他的論壇、對話、展覽會、博覽會等,都至多表明了經濟合作活動的形式、慣例,并非是法律化和制度化的合作機制。這顯然會加重“一帶一路”國家間合作的邊際成本,或邊際收益不夠理想,更凸顯在處理某些重大區域性國際問題時表現為“靠不住”,甚至還會導致其間協調合作事務的混亂無序。
3)對外投資風險高。“一帶一路”所跨越的國家和地區的法律體系、政治制度和文化傳統存在很大的差異,并夾雜著狹長的不安全、不穩定地帶,其中包括阿富汗安全問題、中亞五國社會的不穩定問題、巴以沖突、伊核問題、伊拉克問題、敘利亞問題、也門問題,以及“伊斯蘭國”安全威脅,這給外來投資者帶來了一定的未知性和不確定性,同時包括了國家政權更迭中對已承諾的合作義務的影響,政治風險巨大。再者,中國企業投資的項目大多都涉及基礎設施和能源領域,而從事這一類領域的業務往往需要與東道國政府或者代表政府的國有公司談判并簽署為期長達幾十年的合同。在這類合同中,政府既是交易的參與者,又是交易規則的制定者,作為市場一方的企業就處于不利的地位。
4)貿易投資爭議的增多。“一帶一路”沿線區域內以發展中國家為主,許多國家基礎設施落后,函需外國投資建設,中國在區域內必定更多地扮演投資者的角色,有國際投資就定會有國際投資爭議。加之“一帶一路”覆蓋的區域是安全問題多發區,民族、宗教、領土糾紛、資源爭奪、毒品、有組織犯罪、恐怖主義犯罪等問題引起的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威脅層出不窮,國家間信任度較低,國際投資爭議發生的可能性極大。然而,我國與沿線地區國家之間既缺少共同的統一實體法公約,又未形成可供選擇適用的經濟合作慣例,其他地區的國際習慣規則在該地區也缺乏針對性,即使采用國際私法中的沖突規則,適用投資地所在國家的法律,被指定國家的法律也常常缺失。
2 對于全球法治的思考
中國作為“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者和主導者,應秉持“合作、開發、平等、法治”的價值理念,積極參與“一帶一路”相關國際法律制度特別是國際經濟法律制度的創制與實施,努力構建一個以國際貿易規則、投資規則和爭端解決規則為核心內容的國際規則體系。
1)主動創制“一帶一路”相關國際法治規則。中國應借助“一帶一路”這一重要平臺,積極參與國際經貿規則制定、緊抓經濟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爭取全球經濟治理制度性權力。首先,充分利用現有的國際機制,并對這些國際機制及其成員國不斷強化共同體意識,積極引導這些機制在職能和發展戰略與行動等方面與“一帶一路”進行對接,為其注入新的內涵和活力。其次,中國還要積極主導新國際機制的建設和發展。在建立新國際機制時,一方面要考慮與已有機制相協調,另一方面也要充分考慮相關國家的利益,兼顧其他國家的關切。中國發起建立和設立的亞投行和絲路基金,應擴大沿線發展中國家的決策參與權,以充分反映它們的利益訴求。最后,在建設“一帶一路”過程中,中國作為“一帶一路”的倡議和引導者,應烙守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遵守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主張以和平方法解決國際爭端,通過平等合作實現國家間的互利共贏、和平共處,藉此進一步提升中國在“一帶一路”沿線的正面形象和良好聲譽,這也有助于“一帶一路”各項事業的順利開展。
2)加快投資貿易便利化進程,消除投資和貿易壁壘。投資貿易合作作為“一帶一路”建設的重點內容。我們應以法律手段消除各種貿易投資壁壘,首先,應梳理現有BIT、MAI貿易投資協定,以貿易便利化為核心,增加新內容、新舉措,并借鑒國際貿易法最新發展成果,完善“一帶一路”國際條約體系和貿易投資法律體系,待時機成熟時還可推動建立與相關國家和地區的自由貿易協定。其次,我們還可以通過法律信息交換,增強區域法律一體化程度,提高貿易的便利化。最后,選擇成員方最為關切和具有廣泛共識的領域,采取便利化措施,如關稅和非關稅措施、標準與一致化、交通運輸、商務人員流動、海關程序等為突破點,逐步拓展。
3)海外投資的法治機制保護。首先,從維護國家安全的角度于海外投資方面納入經濟安全因素的考量,建議從雙邊投資協定法律條文中增加“根本安全例外”條款,防范締約國濫用國家安全審查制度、仲裁庭擴大解釋等規則,來細化區域貿易合作機制。其次,中國對外投資者在投資決策前應進行全面的盡職調查,調查內容應包括東道國的法律環境、投資對象和投資交易本身。
4)爭端解決機制方面的法治化完善。首先,建立一整套科學、合理的爭端解決機制。在這一過程中,既要充分考慮與WTO爭端解決機制、ICSID機制等一系列現有的國際爭端解決機制相銜接。同時,又要針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實際情況,建立新的爭端解決機制,以便針對性的解決相關方的具體爭端。其次,可以以建立自貿區和自貿協定為突破口,支持區域內設立如產業園區、經濟技術開發區和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等貿易和投資平臺,以推進區域對話與合作,促使相關方簽訂確定各方權利義務的雙邊或多邊協定,以為解決爭端提供依據。可以考慮通過現有的雙邊或多邊條約成立爭端解決機構,如在亞投行融資機制平臺上實施,而具體制度的設計由締約國通過談判確定。
3 結語
從對外開放的角度來看,“一帶一路”戰略不僅是中國實施“走出去”對外經濟戰略發展的必然,更彰顯了中國日益增強的國際影響力和承擔更多國際責任的大國風范,是中國從“融入全球化”到“開創全球化”轉變的標志。從性質上看,“一帶一路”是一個包容性、開放性的經濟合作型倡議,該倡議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秉持開放的區域合作精神,旨在推動區域和世界經濟發展。我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新興大國,作為“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者和主導者,中國應發揮與自己經濟地位相匹配的角色,引領有關國家,推動國際法治的建構,把握國際法律規則重塑的話語權,維護切身利益,鞏固我國戰略地位。同時,隨著國際化經營程度的提高,企業也需要更加熟練地掌握和運用國際規則,依法開展生產經營活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作者簡介
李偕鳳(1995-),女,陜西延安,研究生,研究方向:國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