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歌 (中國藝術研究院 100000)
藝術批評和藝術欣賞是藝術活動中不可或缺的兩方面。藝術欣賞是以作品為對象,受眾為主體的審美再創造式欣賞活動。藝術批評是一切藝術活動、現象、作品給予理性分析和評價判斷的科學活動。藝術批評要在藝術欣賞的基礎之上進一步深化發展和鑒別判斷,所以欣賞與批評二者是相互作用、辯證統一的。正如馬克思所言:“藝術是對現實的把握,而藝術批評是對現實把握的再把握,通過現實來透視歷史和人生”。
對作品的闡釋是藝術批評的前提,用精煉的語言對作品進行總結提煉和概括而不是解釋說明。批評家對作品進行某些闡釋時首先要站在讀者和社會中間,借助理論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分析,根據審美辨析給予作品價值判斷。在評判一件作品時,對批評的對象有歷史的認識,通曉變化之規則,對藝術創作過程要有充分的了解。所以批評家并不是一個站在局外指指點點的人。
藝術批評需要借助社會學、傳記學、心理學、形式主義等方法來進行。藝術能為人們帶來美的享受,那么美學的方法對藝術批評而言就顯得比其它方式更加突出了些。狄德羅曾言“藝術批評的首要任務是傳達作品的美感”,這無疑是藝術批評作為一種清新氣息的標志。藝術作品的美學結構、魅力以及其審美感染力等都是需要批評家來剖析的。單純的藝術欣賞遠遠不能滿足深入分析,以及停留在感性階段的情感需要。通過客觀的整合和科學理論的輔助之后才能變成正確有效的認識,否則就會成為單一性質的自我陶醉,而無法與作者產生共鳴進而發掘出作品真正優秀的內涵。
為了揭示藝術家按照審美規律創造來滿足人們的審美需要,藝術批評的美學方法可以從總和判斷、動態分析、真善的統一,三方面來談。
美學批評的方法沒有固定的模式,對作品的評價要綜合各種因素進行總和判斷,往往表現在作品的內容和形式如何結合。藝術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往往帶有社會歷史性和主觀現實性,藝術家在創作作品時所表現的觀念理想,與社會的、階級的意識往往有不可割裂的聯系。所以總和判斷一方面是看作品的所表現出來的內容是否具有現實意義或思想性,另一方面是其表現形式是否符合本門類藝術語言或媒介的客觀規律。藝術語言作為意象的外化表現形式具有獨特的美學特性和藝術特征,既可以創造藝術形象本體,同時其自身也富有審美價值。所以藝術語言的豐富也極大的豐富了藝術的表現形式,給人帶來更豐富的美的享受。如王羲之的《蘭亭序》帖文,在內容上的辭藻平實,風貌貼近寫實而又給人十分豐富的藝術想象,在腦海中構建出一幅會稽山蘭亭宴飲圖來。同時書法的筆畫線條上的剛柔相濟,字間的疏密排布無不給人一種洞達流暢之感。此之所謂內容與形式的完備,給人一種高度的審美趣味,故歷代書家均對此帖文評價甚高。
藝術的審美分析是動態的而不是靜觀的,表現為藝術家如何處理對象的內容、形式、主觀原因、客觀結果、虛與實等。批評家閱讀作品,目的不是在領悟作品的意義,而是對其進行審美評價1,而審美評價涉及到作品內部價值觀表達。任何作品都包含著特殊的矛盾結構,需要根據藝術家的個性、作品結構以及外化表現來分析作品的矛盾呈現。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是具有鋒芒的,也是相當深刻的。以馬克思《致費迪南?拉薩爾》為例,節選部分共分8段,只有一小部分是肯定的,其他都是批評。這里的批評涉及韻律、意識形態、人物個性、細節描寫、人物語言、對話等問題。既談思想問題,也談藝術問題。另一文章是列寧批評“自由派”文人在對列夫?托爾斯泰庸俗、偽善的吹捧時,也犀利的批評的托爾斯泰作品中的道德說教和宗教傾向。托爾斯泰揭露了當時俄國社會黑暗和罪惡,但他又不能提出有效的辦法,只能將其思想寄托于一種虛幻的解決方案。可以說他是用了一種藝術的方式把握了這個時代,而列寧也正是對托爾斯泰的個人矛盾性進行了剖析,把握了其藝術作品。故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批評往往能揭示作品的潛藏意義,發現作品背后的矛盾結構。
藝術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來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通過漫長的社會生產實踐,使得人類的創造從實用轉向了審美。所以認識運用對象本身的規律來進行生產則是“真”,人又能根據自己的目的和意圖對對象進行改造從而滿足自身需要就是“善”。美的規律就是掌握了“真”和實現了“善”的統一。在藝術作品中,“真”則是從生活真實上升為藝術真實,此為化真為美。“善”就是藝術家的人生態度、道德觀念、進步的價值取向滲入到作品中潛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引導人們,此為化善為美。情感是一只看不見的手,而“美是一種總體性概念”,人的二重性也導致了作品的途徑多樣、內容多變。所以美學的方法并不是一味只是審美的方法,它不反對社會學、歷史學以及倫理道德等方式。它需要更好進行總和判斷對象的性質和其定位。如“殘缺美”這個詞語,在理論上并不能符合“真善”的邏輯。殘缺不是美,而恰恰是因為有了殘缺才不美。這里所指的美,即是說能在當前這個狀態觀照本身,依然能給人美的享受,依然是形式與內容的和諧統一、高度凝練。若是能夠達到恢復如初的狀態只能會給人更深刻的審美體驗和感受。如斷臂維納斯塑像現在的形體、曲線讓人們嘆為觀止。能夠想象它的整體之美,失去了她的雙臂是我們今世的遺憾,而不是因為失去了雙臂變得“更美”。
美學的分析不能脫離真和善,作品是用來佐證現實的工具而不是主要對象。批評的對象不僅是內容與形式,還要把握整個社會的歷史背景。批評也是有溫度的,作為中介環節一頭連著藝術理論,一頭接著創作實踐。關注藝術的發展現狀和當代現實,發現新的美學原則從而豐富已有理論亦是批評要做的事情。
藝術的最終要給大眾帶來情感體驗,“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也是當代文藝創作的首要指針。那么藝術批評也要跟的上,要堅持好處說好壞處說壞,才能符合事實、合乎眾望。如果宏觀批評微觀肯定,從文本本體上講是狹隘的。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的對象一定多重的,對藝術家和作品本身的批評作為主體,方法上還是美學和歷史的為主。立場則是“人”的立場和“人民”立場。馬克思主義文藝批評是把作家、作品放在歷史和社會結構中進行透視分析,有整體的社會和歷史認識,是其唯物史觀的表現,也是辯證法之實踐。抓住作品、作家的主要思想矛盾,就像恩格斯對歌德、巴爾扎克的批評;列寧對托爾斯泰,高爾基的批評一樣,犀利但令人清新。
藝術家在創作作品之后應該成為一個有禮節的觀望者,而藝術批評也應更誠懇,形成對藝術創作的反饋,幫助人們發現優秀的藝術作品,讓創作、評論、欣賞之間彼此沒有負擔。
注釋:
1.孫偉科.《藝術美學》第八章.云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2月第一版,第20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