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馬致遠《漢宮秋》為例"/>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曹丹睿 (山西師范大學 041000)
元代是我國歷史上一個由少數民族統治的朝代。在這個朝代,雖然開啟了中國行省制度的先河,商品經濟和海外貿易也比較繁榮,文化方面還出現了元曲和散曲等新的文化形式。但是不得不承認,元朝的整個時代背景和社會環境對于文人來講并不是一個很好的發展契機。甚至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抑制了思想文化上的發展。從元朝統一全國開始,文人群體就遭受了相當嚴酷的打擊。元朝對于漢族文化基本上是持抵制態度的。
又因蒙古人建立元朝,而蒙古族俗稱“馬背上的民族”,這就奠定了這個王朝的基調,文人是不被重視的。而被蒙古族統治的元朝,大多是南宋遺民。他們世代居住于中原,和蒙古族的生活習慣并不相同。所以在當時,元朝的百姓被分為四個等級。第一級是蒙古人,色目人繼蒙古人之后名列第二等,主要是西域人。第三等是漢人,南人為第四等,也叫蠻人。由此我們可知,當時南宋遺民的地位是非常低下的。而將百姓分為四個等級,在做官,打官司,科舉等諸多方面有一系列不平等的待遇。宋金亡國之際,儒士們親眼目睹了“京城大饑,人相食,出逃,死?!保ㄔ?王惲《秋澗集?衛州胙城縣靈虛觀碑》)這樣的悲慘景象,親歷了被俘被奴的苦況。這讓儒士們痛不欲生。而更痛苦的就是科舉制度。在忽必烈剛剛建立元朝的時候,科舉制度一度被廢除,后來漸漸的開始恢復了科舉制度,而在漢人、南人居多的情況下,考試“取中”人數卻并未增加,這樣就把一大批漢漢族知識分子擋在了官門之外。特別具有歧視意義的是科舉制度對于漢人十分不公,統治者提高門檻,強行打壓。這對于心存抱負的漢人儒士來講簡直是災難。他們一下子由社會的頂層掉入社會底層,這種心理落差也影響了文人創作的基調。
在歷史上曾有“十教九流”這一說。這是來自于元朝的另一個等級制度。謝枋得《疊山集》中有這樣的描述:“滑稽之雄,以儒者為戲曰:我大元典制,人有十等:一官、二吏;先之者,貴之也,謂其有益于國也;七匠、八娼、九儒、十丐,后之者,賤之也,謂其無益于國也?!币鉃楣倮羰桥旁谇懊娴?,因為他們對于國家的發展來講是大有裨益的。而工匠、娼妓、儒生、乞丐位于國家底層,他們對于社會的發展并沒有什么用。將儒生排在娼妓之后,只位于乞丐之前,元朝對于統治者的打壓由此可見一斑。謝枋得作為南宋遺民,對于元朝自然是胸懷悲憤的,也許言辭之中有些許過激之處,但是也正是因為元朝統治者對待文人的態度太過于嚴苛而且殘酷,才會引得人人聲討。這一點在同時代其他的文人作品中均有體現。為什么元曲廣為流傳,與唐詩、宋詞一起是為我國文學作品的巔峰時期,但是元曲作家卻并不廣為人熟知呢?這是因為在蒙古人的統治下,儒生的地位已經岌岌可危了。更別說做高官得厚祿了。
由此文人創作也達到了一個壓抑的巔峰。出現了新的文學形式——元曲。我認為這個時期出現元曲占據頂峰是因為詞曲相較于古詩更容易傳唱。文人既然沒有辦法在官場施展抱負,但也總要為了國家的發展貢獻出自己的力量。沒有辦法實干,那就想辦法改變人們的思想。所以開啟了一波新的熱潮。這里以“曲狀元”馬致遠為例進行簡要的分析。
馬致遠的代表作是《破幽夢孤雁漢宮秋》,取材于歷史上昭君出塞的故事,但是又和歷史上的昭君出塞完全不同。作者對于全劇做了五個重大的改編,也正是這五處改編我們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作者的思想感情變化。
歷史上的漢朝國力強大,是匈奴主動求娶的。但是在劇本里馬致遠卻將其改成國力弱小的國家。一方面是為了加劇矛盾沖突,匈奴作為霸權的一方反而得寸進尺強人所難,另一方面也暗含了自己當時所處的時代背景。漢人長期被蒙古人壓制,不僅沒有喘息的機會,反而變本加厲的對待漢朝知識分子。作者設置這樣的一個時代背景,就是為了抒發自己內心的憤懣之情。
昭君在歷史上是自愿和親的。首先她是一個不受寵的掖庭待招,她從入宮伊始因為不懂曲意逢迎,仗著自己的美貌與才情,清高孤傲,孑然一身。所以并沒有得到皇上的寵幸。畫工毛延壽在進獻給皇上的美人圖當中將昭君面部點了一個痣,從此昭君算是被皇上判了“死刑”。在聽說匈奴派人來和親,而既定的公主卻死活不愿意遠嫁匈奴,她勇敢的站出來要代替公主出嫁。在大堂上是漢元帝第一次見到她,從此一見傾心。而劇本里,作者過早的讓兩人相見,過早的讓兩人陷入愛河。然后出現了匈奴點名要昭君和親的一幕。正是因為這樣,軟弱已久的漢元帝在朝堂之上大發雷霆,他看著主張和親的官員“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歸根結底不是因為他們保不住他的江山,而是因為他們沒保住他的女人。劇本里有這樣一段唱詞:【賀新郎】“俺又不曾徹青霄高蓋起摘星樓;不說他伊尹扶湯,則說那武王伐紂。有一朝身到黃泉后,若和他留侯留侯廝遘,你可也羞那不羞?您臥重茵,食列鼎,乘肥馬,衣輕裘。您須見舞春風嫩柳宮腰瘦,怎下的教他環佩影搖青冢月,琵琶聲斷黑江秋!” 元帝對昭君用情至深,得到的時候有多開心,失去的時候就有多痛苦。
昭君從一介平凡的宮女搖身成為皇后,是有作者的用意的。一件寶物,就算再精美,若不是價值連城,丟掉了打碎了都不會有多痛心。而昭君就是這件價值連城的寶物。在當時那個時代,文人是不值錢的,所以他的劇本里,想讓自己變得值錢。以男女喻君臣古已有之,屈原在《離騷》之中已經開辟了這樣的先河:“眾女嫉余之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多么夸張,就是因為嫉妒我生的美麗,反倒造謠我是個淫邪的人。人心有的時候就是這么黑暗。而在當時又何嘗不是這樣呢,廣大文人志士,空有一腔的報國熱情,可是皇上呢,當政者呢,他不聽啊,他聽不到啊。他無情的打壓著這些儒生們,讓他們不僅無法施展自己的雄心抱負,反而惶惶不可終日。
最終昭君還是嫁去了匈奴。歷史上,昭君嫁過去了,雖然和親也有作為人質的意思,但是不僅過得很幸福,還得到了她在漢朝沒有得到的榮耀。她成為了匈奴的閼氏,在呼韓邪單于過世之后,又依照匈奴的禮法嫁給了他的兒子復株累單于。她為胡漢兩地的和平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確保了邊境地區長達半個多世紀的穩定與安寧。而對于這樣一個有偉大貢獻的女子,馬致遠卻將其改編而成昭君在半路上投江死亡了。我個人認為昭君的投江可以算得上整部劇中的敗筆了。作者本意是為了描寫昭君的氣節,寧死不屈,以死明志。但是卻將外交之事視為兒戲了。試問,昭君投江,單于贊嘆“好一個剛烈的女子”。若是這樣,當初又何必要和親呢?直接談判,或者朝貢,俯首稱臣,不都是更好的選擇么?歷史從來不會因為一個人的死亡而改變,只會出現下一個昭君,下下一個昭君。他們前赴后繼的走在和親這條路上,為了國家的安全人民的安定,貢獻出自己的青春以及生命。作者是將自己美好的愿望寄托在了昭君身上,寄托在了劇本里。可能這也是為什么當時反對文人治國的原因吧。因為優柔寡斷,因為意氣用事。所以經常是好心,卻顯得格格不入了。
劇中對于畫師毛延壽的身份也進行了改動。將他從一個簡單的畫師提升成了中大夫。所謂“位高權重”,上位者不體察民情,恣意妄為,很有可能就給群眾造成了不小的麻煩。毛延壽簡單的一筆痣,拆散了元帝和昭君這一對苦命的鴛鴦,又為了保命串通匈奴,將黎明百姓置于水深火熱之中。最終昭君被逼無奈出使匈奴,卻又在半路投江而死,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一步錯步步錯大概就是這個樣子。作者給了毛延壽這樣的權力,又讓他做出這樣的事情,無非就是諷刺當朝上位者草菅人命,不顧民情。任用蒙古人和色目人統治原本的漢族人,尚武而輕文,這又怎能讓儒士們心服口服呢?
所以當時元朝文人的創作心態,由此可見一斑。因為人種等級制度,科舉制度,導致漢人沒有出頭之日。儒生們呼喊著想要一展抱負,卻被殘酷的統治強壓住了。所以他們奔走著傳唱著,把自己的心聲都傾注在自己的作品里面。雖然有的想法過于耿直,過于幼稚,可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片拳拳的赤子之心,是滿清熱情的報國之志。他們雖然被時代拋棄,卻依舊不屈不撓的發出屬于自己的聲音,這才是值得我們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