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明勤 (貴州大學歷史與民族文化學院 550000)
《茶館: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觀世界,1900—1950》,該書英文版于2009年由斯坦福大學出版,中文版于2010年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其作者王笛出生、成長在四川,并在四川大學讀了本科與碩士,相當了解自己生活的城市。關于《茶館》的創作,是作者在收集作《街頭文化》的研究的資料時,偶然發現大量關于茶館的記錄,對此產生了研究興趣。本書歷時10年,在這期間,作者經過反復的修改,打磨,且在語言敘述和資料運用方面都十分謹慎,因此學術價值也較高。
《茶館》一書由兩條主線貫穿全文:“一個是20世紀上半葉,國家角色日益增強,國家支持的現代化不斷削弱地方文化的獨特性;另一個是在國家權力深入地方的過程中,以茶館為代表的地方文化,竭力對抗現代化所推行的國家文化的統一模式。”本書由三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主要探討茶館茶館的功能及其茶館對成都人民的重要性;第二部分把焦點放在茶館本身,研究其經濟文化史及茶館經濟對成都經濟的重要性;第三部分主要考察社會沖突,國家和地方政治是怎樣影響茶館的各個方面,以及地方政府和精英改良者是如何控制茶館。作者采用專題的描述,以便條理清晰和全面敘述。注重橫縱向比較且具有強烈的時空意識,這一點是本書的一大特色。
初讀《茶館》時,本書給人呈現出成都人一種閑逸現象,成都人過著閑適的生活,似乎戰爭的到來與他們豪無關系。“一市居民半茶客”是對成都茶館過去和現在的描述。成都茶館是成都市民的“自由世界”,可以在任何時候呆在茶館。茶館是娛樂中心,許多人在這里賣藝為生,他們為茶館招攬顧客,茶館為他們提供了就業的機會。茶館也給大眾提供了受教育的機會,下層人民經常在擁擠明亮的茶館聽評書,他們可以在那里了解中國歷史,接受一些正統的價值觀念。他們不僅在這里喝茶、會友、做交易,而且還可以在這里調解民事、經濟的糾紛。社會上的任何變化都能在此體現,承載著地方政治功能。隨著社會和地方政治的變化,茶館中的娛樂活動受到了限制。戲劇的內容不再是傳統的情愛、鬼神、忠孝、貞節等,而是趨向于國家的政治方向。茶館里還涉及一些秘密的社會組織,例如:哥老會(袍哥)。當然,茶館也存在斗爭與沖突。如同行業之間為了生存“不折手段”,或由于茶館的窄小使得顧客之間存在沖突,茶館內部也存在許多矛盾,由于各種原因,茶館在地方政府和改良經精英眼中是一個秩序失良之地,并以維護秩序之名對其進行控制。
本書運用了多種資料,史料豐富、詳實。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
一是可信的檔案材料;二是地方報刊;三是旅行者、訪問者的記錄和私人日記;四是文學作品和外文資料;五是圖片資料。其中檔案資料是本書的核心史料,地方報刊具有實效性,增強文章的說服力。外文資料彌補中文資料的不足。“視覺資料是大眾文化最為直接的展示,揭示了人們對公共場所的使用以及在公共空間的人間百態”圖片資料直觀地為我們展限了當時的各種場景,更加真實可信。
文中引用的大量竹枝詞、游記、小說、照片、繪畫、錄音、檔案、口述資料,這些在傳統的史學中極少被注意和使用。然而在資料的運用上,有學者提出了質疑,王雯婷認為雖然外文資料給我們提供了幫助,但是大量的引用外文資料還是值得深思的。但筆者認為外國人的記載更加客觀公正,如果不用這些外文資料,那么他的研究也許就沒有那么深入。作者引用大量的、多種多樣的材料使論據更加充分,這為我們的寫作提供了新的方法,善于在各種資料中扒梳可用的材料。
王笛的《茶館》將視角從傳統史學中只關注國家衰亡、帝國將相、精英人才轉向了對大眾社會、日常生活茶館的研究。本書是關于茶館研究的第一部成書。此前,雖有關于茶館的研究,但沒有專著,一些期刊論文沒有本書研究的全面和深入。如1947年,研究中國文學的日本學者竹內実發表的《茶館》一書中,講茶館的僅有一節,大部分是關于中國的風土介紹。1982年玲木智夫發表了關于晚清江浙茶館的論文,但由于材料的缺乏,并沒有進行深入地研究。
本書的寫作方法主要是“眼光向下”,將以前不曾注意的日常生活和社會底層納入歷史研究中。正如序言所說:“本書既是一本微觀史,也是一部敘事史,亦是一部大眾文化史。”盡管人們總是強調是人民大眾推動歷史向前發展,但實際過程中對大眾人民及其生活并不重視。作者通過宏大的敘事和日常的取向“對微觀和下層的研究使我們能觀察那些知之不多的社會底層現象;同時,對具有歷史意義的重大事件的考察,可以加強我們對政治和日常生活的深刻理解。”這些曾經被輕視的“歷史”逐漸開始被人們所注意。如黃仁宇《萬歷十五年》的開篇以“沒有意義的一年”而發現帝國內部所隱藏而導致的危機,并沒有減輕歷史研究的意義。“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無論我們研究的對象是多么平凡,如果我們能利用“顯微鏡”將其解剖,必將會發現歷史和文化意義的所在。
《茶館》的出世引起學術界多方的關注,作者“以小見大、從細微入手,折射宏大的畫面。”作者將茶館作為研究一個研究對象去考察國家、社會的重要變化。同時,王笛還將茶館與歐美的咖啡館、酒吧進行橫向的比較,“讓人們在對茶館進行思考時,對隱藏在茶館背后的大社會進行思考”我們可以透過茶館窺探民國時期中國社會的轉型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的表現,對于城市來說,也經歷了社會的各種變革。
本文通過茶館各方面的描寫,展現了在長江上游地區一個閉塞的公共空間,將茶館比喻為一個紛繁復雜的社會來了解當時國家的政策在地方上的施行和國家的社會局面。作者通過《茶館》想表達的是在“20世紀上半葉國家角色在公共生活中地位的上升以及長期占統治地位的地方文化和習俗對西方化浪潮沖擊下的不斷抵制。”在作者的筆下,茶館是成都市民悠閑舒適的自由世界,“宛如近代中國國家現代化浪潮下的世外桃源。”作者將過去以研究精英文化轉變成研究民眾的日常生活來觀察現代化和城市變革,從表面“無意義”的對象中,發現其意義。王迪的《茶館》從新文化史和微觀史的角度出發,探討了成都社會的各種變化,打破了傳統史學的研究路徑。“凸顯了微觀史和新文化史的敘事風格和民眾與公共生活之間的關系。”不僅如此,《茶館》的研究角度和理論方法等方面為我們以后做歷史研究提供資鑒。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本書也許多有不足之處,比如:一些參考文獻的可信度需要考量;此書在敘述時出現了一些重復的地方等等。關于此書的不足,學術界有較深的評論,此處不再贅述。總之,《茶館》研究角度和理論方法的創新等對微觀史學做出了應有的貢獻。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是我們作為歷史學者應該遵循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