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璇?。ㄕ憬【皩幃屪遄灾慰h委宣傳部 323500)
本文將從畬族遷徙與畬族文化的起源入手,對畬族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展開研究,并且談一談對畬族文化的思考。
畬族散居于浙江的景寧、云和、遂昌、武義、龍游、衢縣、平陽、瑞安、蘭溪、泰順、青田、文成、龍泉、慶元以及桐廬等縣的山區和半山區。畬族《起源歌》里述說了遷徙的緣由:“田差難種吃,田好官來爭;官多難生養,思量再搬遷?!碑屪鍙膹V東至福建、江西、浙江頻繁地遷徙,采取大分散、小集中的聚居方式,在山區森林中搭寮居住。他們從事狩獵、種山,勞動艱辛,生活困苦。雖然生活艱苦卻保持著樂觀的性格。他們在勞動和生活中,創造了豐富的畬族文化,其服飾、婚嫁、祭祖、喪禮、操石磉、水竹嗒等,都非常具有民族特色。
保護與傳承畬族文化,需要強化專業研究機構建設,提升人才培養力度,加大對畬族地區的幫扶力度,再現原生態生活村,注重實現對畬族文化氛圍的構建,以此幫助畬族民眾提升民族自豪感,注重打造畬族文化形象,提升畬族文化產品的研發力度,利用新媒體,拓展畬族文化宣傳渠道,推動畬族文化產業發展。
在畬族文化保護的問題上,相關文化主管部門應當從下述幾個方面著手:首先,文化主管部門應當強化專門從事畬族文化的研究機構建設,同時,還應當注重人才梯隊建設。為了能夠確保更多優秀的人才能夠涌現出來,并鼓勵更多的人參與到這項傳統文化的保護工作之中,文化主管部門應當創設專項獎勵金,這筆費用用來實現對推動畬族文化發展和傳承的杰出人才的獎勵;其次,文化主管部門應當調撥財政撥款,用于設立文化專項發展基金,這筆基金的主要用途是確保畬族文化發展與承繼所需的各類硬件資源的建設;最后,文化主管部門應當創設科學的文化人才梯隊,以便能夠通過對專業人才隊伍的體系化建設,為畬族文化的發展與傳承奉上源源不斷的人力資源。
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要注重文化民俗的原生地存活狀態。一是以集群聚居的大氛圍來影響部分群眾的“小意識”。把分散居住的畬族自然村搬遷到居住環境相對好的地方,以保護畬族民間民俗風情,增強村落的居住人氣。二是對畬族文化保持良好的村落加以重點保護。三是加大資金的投入。實行定點補助等制度,鼓勵畬族群眾保持民族生活方式。
在保護、發展和傳承畬族文化這個問題上,相關文化主管部門應當下大力氣實現對畬族文化氛圍的構建,以此來作為幫助廣大畬族民眾提升民族自豪感的有效途徑。具體的做法是:首先,相關文化主管部門應當對畬族文化的精神加以大力選出,通過各類線上傳播渠道和線下傳播渠道進行宣傳造勢,從而達成對畬族文化精神的氛圍營造;其次,相關文化主管部門應當面向社會民眾積極組織開展大型畬族文化活動,以此提升社會民眾對畬族文化的了解程度;最后,相關文化主管部門應當積極取得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的支持,以便將畬族文化忝列于基礎教育的課程體系之中。
現階段,國內各地在開發和打造少數民族文化產品的方面存在著嚴重的同質化現象,如若在畬族文化的保護、發展以及承繼方面依然沿用這一做法,則不利于實現對畬族文化的傳播與推廣。有鑒于此,相關文化主管部門在推動畬族文化建設的過程之中,應當立足于畬族的民族發展歷史以及當地文化精髓,在此基礎之上打造出能夠真正彰顯畬族文化精神內核的文化產品,以此實現對畬族文化形象的有效凸顯和打造。
充分利用互聯網,創立相關公眾號、網頁,通過新媒體,對畬族文化進行宣傳,充分利用網絡達人的創新力,推動畬族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緊跟時代潮流。在文化軟實力得到高度重視的國際背景下,隨著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新媒體技術的日益發展,通過設計一系列富有畬族特色的文化產品,打造畬族文化產業,在傳承的基礎上不斷推陳出新,著力提高畬族文化的長足競爭力,挖掘再發展潛力,使得畬族文化屹立于文化之林,成為獨樹一幟而獨具魅力的少數民族文化之一。
景寧地方政府在推動畬族文化發展的過程之中,結合當地發展實情,精心打造了以民族傳統節日為主題的中國畬鄉三月三系列活動,由此推動了畬族傳統手工藝品,諸如彩帶、銀飾品等實現了商品化運作。同時,景寧積極發揮媒體資源的宣傳優勢,在深入發掘畬族文化的基礎之上,實現了畬族文化同旅游產業的完美結合,由此不僅擴大了畬族文化的社會影響力,同時亦為景寧當地的經濟發展帶來了全新的經濟增長點,由此使得景寧一躍成為國內畬族文化的交流中心。這一成功的經驗是值得國內其它地區加以認真學習和借鑒的。
各地相關文化主管部門應當立足于本地區的經濟發展實情以及畬族文化保護現狀,以便能夠在此基礎之上實現對畬族文化的充分發掘,從而可以以此為核心,實現對本地畬族文化產業的打造。如景寧地區在這一方面的具體做法是:通過對縣內畬族文化的精細調研,在此基礎之上實現了以畬族文化為主題的養生莊園的興建,該莊園集旅游、休閑、購物以及文化傳播于一體,從而實現了對畬族文化的大力推廣。同時,景寧近年來致力于將自身打造為國內少數民族手工業品的中心,由此進一步提升了畬族文化的社會影響力和覆蓋范圍。還有就是,在生態建設方面,景寧地方政府十分注重對畬族文化元素的利用和凸顯,并積極在相關產業中推動相關產業、產品同畬族文化的有機結合,相繼研發問世了一大批以畬族文化為內核的保健品、食品以及輕工業產品,由此不僅讓畬族文化借助產品的東風走向了更為廣闊的市場,同時亦通過產品的熱銷為畬族文化的保護、傳承與發展提供了足夠的資金供給。另外,景寧地區還十分重視對以畬族文化為主題的文化產業的培養和扶持。前述舉措的實施,均為畬族文化在景寧地區的蓬勃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由地域文化學的視角來看,在我國使用畬語的幾個地區,均為對本民族傳統文化保護、發展以及傳承等方面的工作做得較為突出的地區。通過這些地區地方政府和相關部門的齊抓共管,使得畬族文化的精髓得以傳承至今??梢哉f,如若畬族文化傳承出現了斷裂,則意味著我國不再擁有五十六個民族,而僅僅剩下五十五個民族。這便是對畬族文化應當加大保護力度的意義所在。不過需要同時看到的是,在我國使用畬族語言的地區,通過經濟發展同國內其它地區相比較為落后,并且這些地區同國內其它地區的文化、經濟交流也較為有限。因此,如何在推動這些地區實現經濟增長、社會進步的同時,亦達成對畬族文化的有力保護,是擺在每一個文化主管機構面前的問題。
從畬族文化自身來看,其有著同其它文化所不同的特質,而且畬族文化有著悠久的形成和發展歷史。因此可以說,對于畬族文化的保護不僅關系到文化的傳承問題,同時對畬族文化的深入研究,亦對社會學、歷史學以及文化學等相關學科的研究有著重要的研究意義。
因此,在畬族文化保護這個問題上,各地文化主管部門應當清楚和明確此項工作的重要意義所在,同時應當從資金扶持以及軟硬件建設方面加大財政投入力度。這樣才能確保畬族文化實現傳承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