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森桂?。ǔ敝菔谐卑矃^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 521000)
開展文物保護工作,需要給予文物保護工作價值以足夠的認識和重視,遵循文物保護法,堅持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提升文物管理效能,正確認識開發與保護之間的關系,注重地方性法規與部門規章建設,注重文博隊伍建設工作。做好以上工作,能夠進一步優化文物保護工作。
從文物存世的價值角度來看,其乃是祖先為今人留下的豐厚遺產和資源。通過品鑒和觀賞文物,能夠實現對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的回溯,并讓人有機會透過文物追思中華民族的璀璨文明,同時,文物亦承載了中華民族獨特的文明發展歷程。時至今日,在對待文物保護這個問題上,今日的國人應當思考如何讓凝結著先祖文化成果的文物得到妥善地保護,不至于因保護手段不當或者保護措施不到位,而造成這些祖先所創造的精美文化遺產將永久地堙沒于歷史長河之中,這樣無疑將會導致中華文明的傳承割裂,是任誰也不想看到也無法接受的事情。還有就是,如若缺失了文物這一中華文明的物質載體,則將無法讓后世的子孫能夠了解和感受到先人所創造的杰作??紤]到前述原因,各級文物主管部門應當清醒地意識到文物保護工作的價值,并對此給予足夠的認識和重視,從而依托規范的文物保護工作的持續開展,讓中華文明得以延續下去。
從社會資源的角度來看,無論是工業產業部門所創造的經濟成果,亦或是先人為后世創造和留下的文物,均是重要的社會資源。通過對這些資源的科學利用,將有力地推動我國社會主義文明建設工作整體進程。同時,文物保護工作的持續深入,有助于實現對中華文化的影響力擴散,進而提升國內民眾的愛國情懷,并有助于國內民眾整體素養的進步。還有就是,從藝術或者美學的角度來看,文物本身表現出鮮明的藝術審美價值,通過對文物的品鑒和賞析,將讓觀者獲得美的體驗,進而幫助其增進藝術審美水平,還能夠讓其的精神世界得到陶冶和熏陶。另外,從史學研究的角度來看文物能夠為史學研究提供豐富的素材。尤其是歷史研究追求的是客觀性地實現對史實的評價,因此,通過對國內存世文物的保護,將為中華民族歷史研究提供更為翔實、更為豐富的研究素材。這樣將提升國內史學研究的有效性。
文物保護法第十四條第十五條都談到了“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這可以說是保護一切文物的原則。所以不改變原狀這是一個總的原則,古建筑是最為復雜的,要按此辦理,其他也應如此。因為文物作為一個時代的例證,應該有其真實性和科學性,否則文物的價值也就大成問題了。目前有好多的好心人往往畫蛇添足,將真文物修成了假文物,這樣會適得其反。
從文物管理的角度來看,其通常涵蓋了行政執法活動以及監管活動。結合這一分析,各地文物保護主管部門在踐行自身管理職能時,首先要結合當地文物保護實際進展情況,以《文物保護法》為準據,出臺契合本地文物保護工作實情的地方性法規或者是地方政府規章,從而為后續的執法活動以及監管活動提供法律、法規層面的依據;其次,各地文物保護主管部門必須提升業務監管效度,督促相關部門和人員能夠嚴格履職,忠于職守,以便確保本地文物保護工作實現科學發展。
正確認識開發與保護之間的關系,也是保護文物工作的重點。對文物保護單位進行純粹的保護是沒有意義的,但片面地進行開發也是有危害性的。所以仍需堅持“有效保護,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原則進行開發利用。但針對一個地區來說,眾多的文物保護單位,全面開發利用也不現實,而要結合實際,二者兼得,走出適合當地發展要求的路。因此,開發利用應有主次,要貫徹“重點開發,全面保護”的原則,先以一個或幾個點為突破口,不斷探索經驗,循序漸進,促進整個文物保護單位工作的開展。
考慮到文物保護工作是一項涵蓋諸多要素的系統工程,因此可以說,這項工作能否真正收獲預期的成效,關鍵在于能否實現制度化管理。而達成這一目的的最好方式便是推動基層立法工作。有鑒于此,各地人大和政府應當對本地現行同文物保護相關的地方性法規、政府規章加以梳理,對其中不符合實際情況的內容加以清理,并在此基礎之上推動地方法制建設工作實現規范化。具體而言,各地政府首先應當將本地的文物保護工作納入到重要的日常工作內容之中,并通過財政經費扶持、政策扶持等方式,使本地的文物保護工作真正得到落實和貫徹;其次,針對部分文物保護主管部門存在的行政不作為現象,唯有依托系統的文物保護法制建設工作的進行,方才能夠對其形成來自法律層面的震懾和規制。
為提升文物保護工作的實效性,除去前文所提及的制度保障之外,更為重要的,便是打造一支具備較高工作活力、較強專業技能的現代化文博人才隊伍。有鑒于此,各地文物保護主管部門應當對現有的文博隊伍人員情況進行調研摸底,以便藉由此種方式實現對文博人員存在的不足加以詳細的了解,進而能夠為其提供幫助其實現技能提升的培訓以及進修機會。
在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不斷深入的當下,廣大文物保護主管機構應當提高認識、重塑理念,加大對人才隊伍的建設工作,唯有如此,方才能夠確保我國文物保護工作取得更大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