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博?。▽幭拇髮W美術學院 750001)
西夏晚期佛教興盛,因此當時創作出的石窟壁畫也帶有鮮明的佛教藝術特點。研究西夏晚期石窟壁畫藝術特點,不僅有助于深入了解佛教藝術,同時也可以窺見當時世俗生活的縮影,為西夏歷史背景、佛教文化、西夏藝術、人文風俗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意義。
西夏晚期仁孝王在位時,西夏佛教文化發展到了頂峰,佛經數量、佛教繪畫創作都達到了巔峰,藏傳佛教也得到了迅速傳播,漢傳佛教與西夏鬼神觀念實現了完美融合,佛教洞窟和寺院遍地開花。西夏晚期的石窟壁畫帶有濃郁的佛教色彩,反映了佛教對西夏的深刻影響。
在我國甘肅省瓜州縣的榆林河谷中孕育著茂盛的榆樹,河谷的東西兩岸分布著數量眾多的佛教洞窟,榆林窟因此而得名。在眾多的佛教洞窟中,以榆林窟的二、三、二十九窟以及東千佛洞二窟的壁畫為其中代表,彰顯著西夏晚期壁畫的精髓與主要藝術特點。下面便針對以上四個具有代表性的重點石窟壁畫的藝術特點作系統的介紹:
首先,其最為顯著的創作核心為顯教母題。通過對于西夏晚期石窟壁畫的搜集與分析,大體將顯教母題分為經變畫和尊像畫兩種類型。經變畫包含文殊變、維摩變、彌勒變與法華變等,主要集中在東千佛洞內,其壁畫的畫幅規模巨大,所表現的內容與場景也繁盛復雜,通過觀摩我們還可以發現畫作描摹極為精細繁復,彰顯著創作者高超的技藝,由此可看出經變母題彰顯著西夏晚期最高的藝術成就。而尊像畫中最具有代表意義的則為水月觀音像,體現出了西夏晚期獨具特點的藝術風格,還增加了唐僧取經內容,是宋代以來壁畫藝術的集大成者。其次,西夏晚期石窟壁畫也涵蓋著漢密母題。隨著佛教密宗傳入中國,觀音形象在百姓心目中占據了極為神圣的地位,許多壁畫創作中都帶有觀音意象,例如千手千眼觀音、散財觀音與執瓶觀音等,呈現出觀音變相的藝術母題。最后,藏密母題與民族題材也是西夏晚期石窟壁畫的重要母題。以東千佛洞二窟中的綠度母為例,在藏傳佛教中綠度母被視為文成公主的化身,手持青蓮、身著綠衣,儀態端莊大方,彰顯著藏傳佛教的虔誠信仰,又經過西夏人的加工使得衣著飾物與外形特點帶有顯著的西夏化特點。民族題材也可以從榆林窟二十九窟中窺見一斑,許多供養人像留著髡發的發式,國師頭戴三山冠,都體現出了黨項族的顯著外貌特點,彰顯著民族母題。
在布局方面,西夏晚期的石窟壁畫仍然圍繞顯宗與密宗結合的母題而展開。這是由于在西夏晚期,統治階層篤信佛教,強烈主張顯密雙修,因此在主流信仰的影響下,藝術家們都以此為參照,在壁畫的創作中著重凸顯著顯教與密教兩種創作母題。以榆林窟三窟為例,石窟頂部的中心位置用五方佛曼陀羅作為裝飾,在其下的四面石窟都繪有象征著祥瑞的珍禽異獸,整個洞窟的頂部都被這些圖案裝點鋪設,象征著藏傳密教中的天蓋,強化了密教的信仰。而在洞窟入口處的墻壁則飾有象征顯教的圖像,例如在洞窟門口的左側繪有文殊變的圖像,右側則以普賢變來裝點,上方還繪有維摩詰經變的圖像。通過這樣的布局,將顯宗與密宗在同一洞窟內進行了有機的結合,入口處的顯教母題象征著從顯教入門的教義特征,而隨著漸漸走向中心,則可以看到密教的中心地位,從而在整體上彰顯著“顯教為入、密宗為體”的教義,顯示出其濃厚的宗教信仰積淀,是顯密雙修理念在布局藝術上的集中體現。
西夏晚期石窟壁畫的圖案也帶有鮮明的藝術特點。受西夏晚期的社會形態、宗教信仰等因素影響,其圖案藝術也呈現出多民族風格,不僅進一步深入藏化,還凸顯出了中原文化的風格特點,又帶有顯著的黨項族審美特點。從具體裝飾紋樣來看,西夏晚期在洞窟中注重擴大窟頂的藻井圖案,將其延展到窟頂四披與入口處甬道的頂部,去除了原有的背光與佛像身光中的圖飾,而是選擇在繪有底紋的墻壁上直接進行壁畫的繪制??唔旓椨写竺娣e的團龍紋,附有團花紋樣進行細節的裝點。藻井四周多用卷草紋與回紋,還有垂幔紋等。其中卷草紋應用波浪狀的纏枝形式,紋案保持等距,采用兩兩對稱、平直的花葉進行裝飾;而回紋在保持原有圖樣的前提下,創新增加了“天”、“王”等字紋,為傳統回紋裝飾提供了創新色彩,更顯特別、富于變化。在洞窟內部的四周墻壁上,繪有代表性的菱格紋,也可以在菱格的內部繪制團花,或是直接用團花取代菱格紋。西夏晚期的圖案中大量使用瀝粉堆金和描金的繪制手法,再加上塑金或描金蟠龍和金鳳圖案的影響,整個西夏晚期的圖案構圖復雜,氣勢恢宏,精妙絕倫,大有王者的風范。
一方面,主色調沿襲宋代特點,以石青和石綠兩種顏色為主。相較于宋代與晚唐用色的謹慎,西夏晚期的用色較為大膽,在千佛與供養菩薩的調色中通常都用石綠和天然群青作為底色大面積應用,為佛像增添了莊嚴神秘的氣韻。同時,在進行山水、樹葉等圖案的填色時,偏重寫實風格,應用石青與石綠等顏色繪制,著重意境的營造。以榆林窟二窟的壁畫為例,在觀音像中應用了石青石綠色和土黃色,塑造出觀音像身上自帶圣光的效果,為佛像增添了莊嚴雍容質感。同時也通過石下的澈綠流水、濃綠竹葉、淡綠月光、深綠披巾、鈦白云朵等色彩,使整個畫面都具有顯著的空曠飄渺之感,凸顯水墨山水畫的特點,令人心馳神往。另一方面,在色彩上強調對比色的應用。西夏晚期畫師偏愛瀝粉堆金的創作技法,采用描金、貼金等手法對于窟頂邊飾圖案和人物的裝飾進行敷彩,在佛像的衣物、配飾等處用土黃色進行描摹,呈現出金碧輝煌的視覺效果,體現出人物與佛像的富麗堂皇,同石青石綠色的幽遠深沉背景呈現出強烈的對比,營造了視覺上的張力。
總而言之,西夏晚期石窟壁畫藝術不僅呈現出了濃厚的黨項族藝術特點,同時也是對漢民族文學繪畫、藏傳佛教等文化藝術的兼收并蓄,體現其深厚的歷史文化背景,彰顯著西夏晚期博采眾長、燦爛輝煌的藝術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