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婭娜 (四川大學錦江學院 620860)
人機工程學是20世紀40年代后期發展起來的一門綜合性學科。人機工程中最突出的特征在于把物、物的使用者、使用者所處的環境作為一個整體來進行分析和研究,從而在這三個因素中找出最佳表現的平衡點,以求三個因素都能夠產生最佳的表現。優良的產品設計正是人、環境、經濟、技術、文化、習俗等因素的巧妙結合、平衡的產物。人機工程學的思想以及研究方法奠定了其在設計中的指導地位。
目前,我國不管工科類工業設計專業還是藝術類產品設計專業關于人機工程學的教學都相對偏重以人機工程學學科體系中的工程設計為主,教學內容上多是分割生理或心理特征以及諸如顯示裝置、操控裝置的特征;這樣的話學生面對大量的原理以及人機學卷帙浩繁的數據資料、圖表,對學習的興趣變得所剩無幾,沒有時間來消化理解,也沒有時間綜合應用知識進行設計。
事實上,產品設計囊括了形態、色彩、結構、功能等因素,設計時需要進行綜合的運用諸多因素,我們仍然看見“以人為中心”的主導思想在產品設計中的主導地位,成為產品設計系統的主要目標??梢哉f,人機工程學必須是產品設計教學體系中重要的一環。所以學生應該怎么針對產品設計進行人機工程學的學習呢?
首先從人機工程學科思想入手,然后將學習的內容進行有針對地選擇,以整合資源。人機工程的學習仍然以理論為基礎,同時可以通過大量豐富的、典型的示例去形象地對這些理論進行闡釋,然后側重在自己需要的產品設計范疇內通過練習和實踐將前面的理論串聯起來,達到真正掌握知識的目的。
縱觀國際國內大賽對產品設計的關注點,幾乎都已經從單純的外觀設計和藝術符號玩味轉變為發現問題,利用設計方法解決問題的模式。人機工程系統地看問題,常常通過貼近生活,通過觀察分析思考去引導設計。通過這種觀察思考過程和討論,學生了解到了本門課的重要性和實用性,從而提高了學習的熱情。比如,在進行座椅的設計時,尋找座椅的設計點可以從和人的身體(脊柱)相貼合的角度進行,也可以從座椅造型給人帶來的心理感受這一角度深入,還可以從座椅部件和坐的關系這一角度進行… 這樣能初步培養了人機工程的學科思想,為后面的學習奠定基礎。
第二步在于讓學生理解數據的由來和進行實際的運用。產品的形式離不開尺寸和比例。使產品符合人體尺寸是作為設計的最基本要求,也是“以人為中心”的體現。人體尺寸不是憑空的想象,我國兩千多年前即進行過人體測量的工作,公元前1世紀羅馬建筑師維特魯威、意大利文藝復興先驅達芬奇、比利時人奎特萊特、德國人類學家馬丁、美國設計師德雷夫斯等等都對人體的尺寸做過大量的研究。我們要做的是學會怎么用,如何靈活的、準確的判斷出該產品特征和該產品與使用者的相關點,以及基于使用者和使用環境的尺寸數據的百分位值。比如結合電冰箱的設計,電冰箱的功能分布如何,空間分布如何。涉及到使用者的哪些生理尺寸,需要使用從哪些使用人群的生理尺寸數據。當設計者明白了這些,會逐步學會應用現有的尺寸數據對電冰箱的外部及細節尺寸進行計算,從而設計出合理的電冰箱外形和空間的布局。
第三步,在于通過對人的關注進而關注到物、人、環境。對人的關注無外乎人的生理和人的心理以及兩者之間的平衡,生理和心理與人本體以及環境都戚戚相關。傳統的教學一般從操控裝置和顯示裝置的角度闡述人機學的原理,里面涉及的案例多是機械領域的產品,學生缺乏對其他領域產品的認識和想像,學生學完了往往不知道怎么把機械、設備中的關于人機工程的知識轉換為對日常生活用品、家具、電子產品等涉及領域產品的創意設計中去。也有部分教材用了一些關于日用產品的示例,但只是簡單的展示,并未說清楚如何利用人機工程中想用產品設計的原則或者和人生理心理相關的知識點,學生看完后往往會誤會產品的設計就是外觀形態的設計。通過多增加案例,讓學習顯得不是那么難于理解,更能夠舉一反三。注意到了使用者生理心理的兩大方面,設計時也會養成系統的觀念。在這個階段,結合人的心理和人的生理這兩條線索,實際上也就對后續的設計找到了方向。
第四步,學習使用行為和使用方式的設計。人機工程之所以重要在于它的學科思想和我們產品設計本質不謀而合。我們在人機工程中強調人、物、環境的協調統一,通過人物環境的系統分析,學生可以掌握在某種環境或某種情緒中產品使用方式的設計。也從新的角度解釋了人的行為方式和人的心理方式,并結合部分風俗、習俗讓學生明白人機工程學其實也和社會學有密切的關聯。使用者在使用任何產品時都會產生不一樣的心理感受,從而形成不一樣的體驗。這種體驗同產品功能上人機學原則的應用有關系,也同環境等因素對人造成的心理感受有關系。比如針對電鉆的設計,電鉆這樣的產品更多是基于“鉆”的功能進行相關部件的構成,同時手持的部分和使用者手的尺寸、手的握持力相關,同時也和使用者的使用時間、使用強度等因素相關。這些僅僅是基本的人機原則,除了這些,在設計時還需要考慮電鉆的配色能否讓人舒適的同時有警示感,但又不煩躁;電鉆是否和周圍的環境有較好的區別等等。
最后,人機工程學理論本身在不斷的發展,目前大量的研究從人機界面轉向了人機交互、界面設計等方向,要注意這些領域的學習和應用??梢酝ㄟ^設計專題的形式,將前期零散的知識結構串聯起來,同時結合“人”本身的心理和行為特點,包括了解各種有效的交互方式。在專題設計里,多選擇學生常常接觸的產品類型,同時在這些類型中選擇幾個典型的產品來分析,比如手機的設計。這些領域同人機交互等研究前沿有著比較密切的關系。教學中除了教會學生現有的理論知識之外,還要引導學生學會分析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養成獨立判斷思考的能力。而大量的課程實例的分析運僅僅是給學生一個設計的方向。在教學中還應該讓學生學會如何用,在用的過程中來鞏固所學的知識,提高應用的能力,并反過來驗證課程設計的有效性。在學習的過程中,其實已經不斷灌輸“以人為本”的核心思想,以人為主線,人機工程的理論貫穿設計的全過程,以保證產品使用功能的充分發揮。所以在實踐的環節中要進一步綜合每一個設計點,在需要關注的設計點中分析判斷重要和次要等關系,再進一步進行設計。從最終的教學效果來看,這樣的課程設計不但培養了學生人機工程觀念意識,而且讓他們在實踐的過程中體會了理論指導實踐的要點。
結語
人機工程學是一門涵蓋了大量學科知識的學科,其相關的理論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因此容易被忽視。但對人機工程的學習,絕不應該是簡單的死記硬背,簡單的講解數據和原理,而是通過豐富的案例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并通過實踐做到融會貫通。真正掌握人機工程學的以系統的角度為出發點,關注人的生理和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