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義人 (懷化學院 418000)
蘆笙音樂作為侗族、苗族文化發展的代表符號,是兩個民族存在的重要體現,是兩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與其民俗、民風以及當地人民的文化感情、人民價值觀認同具有密切聯系,也是兩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蘆笙音樂蘊含著侗、苗兩族特有的精神價值、生活、思維方式以及他們民族豐富的創造力,體現了兩族人民豐富的感情世界、創造活力和強大的生命力,是兩族人民智慧的結晶,因此,侗、苗蘆笙音樂具有很重要的文化價值。
從兩族歷史發展脈絡來看,最開始都沒有具體的語言符號,人民日常的溝通多為肢體語言和樂舞來表達相互的感情,侗族、苗族蘆笙作為一個有著幾千年發展歷史的文化遺產,最原始所代表的僅僅是人與人之間溝通和交流的重要工具,到現在發展成文兩族人民日常的男、女對話,祭祀念祖、節日慶典最直接的表達形式。比如:“苗族青年男女,每當年節喜慶時就會自動聚到一起,邊吹蘆笙、邊跳“蘆笙舞”。在演奏蘆笙的人群中,除青年男子之外還不乏妙齡少女,她們與男蘆笙手同站一個舞圈,毫不遜色地邊吹奏著手中的蘆笙邊與外圈的女子共舞”1,表達男、女之間的感情,期間沒有復雜的言語,只有純粹蘆笙旋律的對答。在武陵山片區侗、苗少數民族集中的域內,蘆笙音樂都有著重要的位置,當他們約會姑娘時蘆笙是他們的媒婆,當他們傾吐愛慕之情時,蘆笙旋律又會是動心的語言,傳遞給對方,祭祀時,他們吹著蘆笙表示向神靈的禱告,表達他們對祖先的懷念,顯示出蘆笙在兩族人民日常表達中的重要地位,其語言文化內涵豐富。
對于侗族、苗族蘆笙音樂文化而言,它是兩族最具代表的藝術形式,人民不管是在農閑之時還是農忙之日,無論你走在鼓樓環抱的侗寨還是吊腳樓群布的苗寨,人們對于蘆笙情結總會讓人百感交集,歡樂的旋律、跳動的節奏充實著兩族人民的精神世界,比如:“在苗族踩花山等吉慶場面,他們會用到蘆笙曲調中的《抒情》部分,侗族在舉辦很多蘆笙比賽時,主辦方當地蘆笙隊率先進場時演奏的曲目一段蘆笙曲—《前奏曲》等,無不體現出蘆笙對于兩族勞動人民的精神依托,農忙之時可以緩解人們對于艱苦勞動的疲勞,農閑之時增添兩族人民的生活情趣,隨著歷史的發展和侗族、苗族社會生活的變遷,武陵山片區侗、苗兩族的蘆笙由原始形態轉變成為集器樂、歌舞、運動以及勞動娛樂為一體的綜合藝術形式。充實著兩族人民的精神世界,增添生活樂趣。
前面我們所提到,侗、苗蘆笙音樂經過歷時長期的發展已經是集音樂、舞蹈等為一體的綜合藝術,而侗族、苗族人民是一個載歌載舞的民族,俗話說:“聽到蘆笙響、腳底板就癢”,形象的說明了蘆笙舞在兩族人民生活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從蘆笙舞的形式來看,可分為很多類型的樂舞——雙人、單人、集體等舞蹈,在集體舞蹈中,有男持蘆笙吹奏、女子穿著特殊的民族服飾伴舞,也有男、女共持蘆笙吹奏多聲部蘆笙曲共同舞蹈來慶祝他們的節日或是組織的大型蘆笙歡樂會。蘆笙舞是苗族、侗族人民在其生產、生活過程中創造出來的, 它的表現留著“族人”圖騰的痕跡(雞、魚、牛等圖案),兩者蘆笙舞的共同點都是其最常用的腳尖、膝、胯三個關節,“吹笙前俯身蹲擺,左旋右轉膝蓋拐”的動作特點和“沉、韌、穩、顫”的風格特點。從蘆笙的形制、舞蹈動作和音樂的律動無不體現出獨特的舞美文化價值。
因為都是勞動民族,侗族、苗族他們所信仰的是神靈和祖先,并且主宰和影響著他們的生產、生活。在兩族的一些祭祀、喪葬儀式活動中他們都習慣性的用蘆笙樂舞來表達對神靈和祖先的崇敬,同時,蘆笙也是他們對自然神靈崇拜和巫文化的延續,表達兩族人民感情的重要工具,它是一種“通神靈”樂器,喪葬儀式和祭祀活動是武陵山片區侗族、苗族傳統音樂文化中的重要載體,蘆笙樂舞的發展變化,體現出武陵山片區侗族、苗族傳統樂舞從儀式到展演的變遷過程。比如:“侗族每年“舉行名為“耶薩”的集體娛神活動,青年男女盡情歌舞,手持蘆笙,對唱“祭祖歌”和“侗族創世紀”等歌”2;苗族的蘆笙舞?錦雞舞,是苗族人民在戰亂年代遷徙的過程中,當人民天涯為家定無居所最窘迫之時,是美麗的錦雞引導祖先們找到住處,并且帶來了稻谷的種子和節日的歡歌。因此錦雞舞是苗族人民表達對吉祥物的感謝和懷念。因此,蘆笙在兩個民族宗教信仰里起著絕對的作用。
侗、苗蘆笙音樂同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應該從多角度,全方位對其文化價值進行保護和傳承,充實民族音樂文化內涵。蘆笙在兩個民族里已經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可以說是人民的全部精神寄托,并形成了一定的藝術價值、文化價值甚至是旅游價值。對于我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其中發揚民族優秀文化層面具有很重要的借鑒價值和填充價值,其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是我們必須去挖掘的。他是武陵山片區重要的藝術瑰寶,我們必須加強傳承人的培養,使其在不丟棄原生態價值的基礎上去發展她的未來價值,利用好新時代下網絡多媒體資源,將其價值最大化,把侗、苗蘆笙音樂藝術發揚光大。
注釋:
1.引自百度百科.
2.引自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