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娟 (廣西科技師范學院 546199)
幾乎所有的藝術作品,都是作曲家憑借其新穎的藝術想象力以及豐富的生活經驗創作而出的,這也就使得藝術作品往往飽含意味、內容豐富。一部出色的音樂作品能夠讓聽眾產生共鳴,甚至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而這種效果不僅僅來源作品本身,更和鋼琴演奏者密切相關。只有鋼琴演奏者具有相當的想象力和理解能力,才能夠去完全的沉浸在作曲者的內心世界之中,體驗其要表達的情感,才能夠更好的演繹音樂作品。舉例來說,德國的著名的音樂傳奇貝多芬曾在其作品《第六交響曲(田園)》當中,演繹出一種美麗恬靜的田園生活。整個作品的節奏歡快,旋律輕松活潑,將溫馨的田園生活和鄉土情味表達的淋漓盡致。這樣的作品,就要求演奏者本身能夠擁有一定的田園生活經歷,將演奏作品與其過往的田園生活經驗相結合,展開豐富并且合理的想象,進一步感覺到田園風光如詩如畫般的美好和愜意。當演奏者仿佛已經身處寧靜祥和的田園,同作曲家一起感覺那種輕松愉悅的心情時,自然而然的,就將音符躍然琴鍵,為音樂注入靈魂。因而,想象力是溝通演奏者和作曲者內心情感之間的橋梁,是了解作品的重要手段。
音樂通過音樂世界當中的織體、節奏、旋律、和聲來對人類本身愛恨悲歡、喜怒愁苦等等各種情感及其思想來進行表達和抒發。這是一種只有經過一定體驗之后才能表現出來的藝術形式。作曲家在作曲的過程當中,就是通過對音樂這一邏輯語言的構思與創作來表達其內心的情感的,或表現大自然的豐富自然,或表達人類生活當中的各式情感。譜曲作品完成之后,再有演奏者通過各式各樣的音符音色對其作品進行演繹和再現。這就要求鋼琴演奏者在忠誠與原作的同時,要能夠有其本身的想象融入其中,然后對音樂作品進行進一步的豐富與補充,使得作品表現的更加豐滿和富有張力,讓聽眾能夠真正得到感染和產生共鳴。如果生硬機械的將音樂作品照本演奏,就難以使得音樂作品活起來,變成沒有靈魂的固定音節,難以激發生命的氣息。所以說,想象力是藝術的再創作。
在音樂演奏的過程當中,比演奏技巧更為重要的,是演奏者本身音樂素養的高低與否,這往往也是大師與普通演奏者之間的本質區別。實際上,演奏者做到準確無誤的演奏作品并沒有很難,難的是演奏者能夠深刻理解作品本身的思想內容以及其獨特的韻味所在,并將其有感情的表現與揭示出來。要想做到這種程度,就一定要具備對音樂作品本身相當的想象力。這就要求鋼琴演奏者在演奏之前,對需要演奏的音樂作品有相當的了解和感悟。所謂高山流水遇知音,就比如我們在演奏《高山流水》的時候,腦海中應當能夠想到連綿不絕的重重青山,清澈的溪水自山脈潺潺流下,天上白云飄飄,山間鳥語啁啾。這樣優美的景色一旦已經存在我們的腦海,那么就能夠自然而然的想要通過一個個音符的躍動來表達情感,把高山、把流水通過抽象的音符具象的表達出來。這樣演奏出來的音樂,渾然天成,自稱一體卻又極富感染力,能夠讓聽眾同樣變得愉悅,仿佛身臨其境。當然,想象力和情感共鳴是鋼琴演奏的重要條件,但同時,演奏者也要有熟練的演奏技巧,指法要相當熟悉,對不同的觸鍵方式、踏板運用所能夠產生何種音樂效果都要相當了解,要有游刃有余的音樂演奏技能和出眾的“音色感”。這就需要演奏者在平時的音樂演奏當中勤學苦練。
音樂作品往往具有一定的時代性,某一個的時代的音樂作品通常有其鮮明的音樂印記。通常從特定時代的音樂作品當中,能夠感覺到在其特定時期所具有的精神風貌和時代特征。時代的變遷能夠為音樂作品的創作提供靈感,音樂作品的演繹也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不斷的變化,不斷發展與完善。可以說歷史為人類的音樂發展創造了最初的靈感,音樂作品隨著時代發展而不斷發展。
所以音樂演奏者在演奏作品之前,對音樂作品本身所處的時代背景以及作曲者的相關生活經歷、情感表達、創作靈感、性格特征等進行一定的了解是必須要做的事情。這是在演奏者擁有相當的演奏技巧之后所必須具備的演奏一首音樂作品的知識基礎。這樣,聽眾在聽演奏者演奏曲目時,才能夠不僅僅聽到樂曲本身,更能聽出音樂作品更深處的內涵以及其所要表達的感情。而在近現代的鋼琴演奏活動當中,鋼琴演奏應當能夠充分體現當下的時代特色,結合當下大眾的審美,通過現代的審美理念以及審美情趣去演繹音樂作品,為音樂作品賦予符合時代特征的新型生命力。
所謂想象力和對音樂作品進行有想象的創造,都是要建立在音樂作品原稿的基礎上的。創造性要做到的是豐富和補充,并非背離原音樂作品本身的精神和要表達情感的不恰當的改動。鋼琴演奏本身,甚至是音樂本身的美學價值,都是基于現實生活為基本藍本而進行的創造與美化。藝術應當源于生活,但不能夠機械的重復生活情節,對原作進行單調性的演奏會使得音樂變得刻板生硬,這同樣違背了藝術的本質,妨礙美的更好體現。
鋼琴演奏要具備真實性,是指鋼琴演奏的內容是與作品原稿相同的。因為在原譜當中,有作曲者在最初創作時對音樂創作所付出的心血結晶,包含了作曲者本身的藝術風格與其創作思想的最真實表達。演奏者要遵從原音樂作品當中所蘊含的藝術風格。要對作曲者的作曲意圖和藝術特征有細致的了解,并且要熟悉音樂作品的時代背景。創造性的體現是演奏者在演奏音樂作品時能夠將其本身的理解、情感、領悟等元素融入到音樂演奏當中,能夠通過演奏個性化的詮釋音樂作品的內涵,使得音樂演奏更具時代感。只有將真實性與創造性進行統一,才能使得音樂作品不失本真,而又富有靈魂。
鋼琴演奏者豐富想象力的培養,首先是建立在其對音樂作品的創作背景,作曲者的經歷,作品想要表達的情感上的。同時,演奏者還應當對音樂作品的影響運動形態同音樂作品的表現對象的相關聯系有所感悟與想象。鋼琴演奏者想象能力的體現,并非僅僅是具象化的想象,更是對音樂作品的情感、意境進行合理的想象,從而獲得更為深刻的領悟。對音樂作品的深入了解,有助于演奏者與作曲者在情感上產生共鳴,再結合演奏者本身的生活經歷,就能夠將演奏者合理的想象與音樂作品合理的融合在一起,演奏生動的音樂作品。
想象力的培養和發展,是以最基本的生活盡力為源泉的。音樂作品中要培養的想象力,往往是需要演奏者通過想象對音樂作品進行生動的演繹從而引起聽眾的共鳴。人們潛意識中的情感抒發與內在的情感沖動往往是由于某些生活經歷引起的。因而,對于音樂作品的想象不能夠脫離最基本的生活經驗。要想培養演奏者的想象力,就要引導演奏者豐富自己的生活經歷,體驗不同的生活環境。同時,實際的表演是提高想象力的有效方式。實踐出真知,只有實踐演奏者才能夠體會到音樂效果的呈現于其本身的想象是否具有差距,才能使得想象力與音樂演奏更好的相互融合。
在鋼琴演奏的教學當中,很多學生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他們能夠將曲譜完整演奏出來,但是表達不出作品應當具有的張力與生命力。也就是說,他們沒有作品情感上的體現和抒發,對作品進行想象和領悟更是無從談起。這當中的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他們只是為了彈奏音樂而彈奏音樂的。實際上,音樂演奏的根本目的是進行情感上的抒發。因而在培養想象力的過程當中,首先應當通過音樂作品的藝術魅力與吸引力來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習者的學習動機,主動去領會音樂作品的內涵。只有這樣,才能讓演奏者的想象力有進一步的提高。
魯賓斯坦說“很多人會彈琴,卻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富有想象的演奏”。想象力在鋼琴演奏當中,起到了很明顯的區別作用。富有想象力的,能夠將情感融入其中的,稱作鋼琴演奏家,而只是機械彈奏曲譜的,只是鋼琴演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