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華
(安陽工學院,河南 安陽 455000)
當今,經濟的快速發展使我國的綜合國力呈現上升趨勢,我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攀升,從而激起了各國人民學習漢語和中國文化的興趣。例如,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舉辦奧運會及世界博覽會等重大賽事和會議,這些重大事件的成功舉辦,對加快我國的快速發展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讓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國,了解中國文化的精髓。但是,任何事物都是一把雙刃劍,我們在推廣本土文化的同時,外國的文化也在不斷地入侵,給我們五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帶來了不斷的沖擊,現在我們對外來文化不排斥,也不盲目地去崇拜,要吸取精髓,更要力推我們的特色傳統文化。
隨著全球一體化和國際競爭的加劇深化,中國不可避免地參與到了國際文化競爭的隊伍中。特別是中國加入WTO后,中國文化的逐漸開放,文化資源、文化的內涵及思想、文化市場及意識形態競爭愈演愈烈,時刻都對我國文化發展是一種鞭策,并且對提高文化競爭力提出了新要求。在我國的現代都市里,處處可見外來文化的足跡,如跆拳道、空手道、泰拳等。作為有著五千年文化的文明大國,作為一個體育人有何感想?更為嚴重的是,我國的青少年兒童每逢節假日都在一些俱樂部學習跆拳道、泰拳、空手道等。對于一個文化斷層的國家來說,又有什么強大而言啊?何談發展。我們是不是也該問自己為什么現在的小孩子都在崇洋媚外。客觀來講,中國的文化傳播已經遠遠落后于世界,由于我國現階段發展的重心在經濟和科技方面,帶來這樣的局面也是不可避免的。那么我們該如何走出自己的文化戰略之路呢?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在我國掀起了一股體育熱的浪潮,并讓世界真切目睹了中國的魅力,于此同時,外來文化對我們傳統文化的沖擊也是空前絕后的,大多數人的思想就是“外來的和尚會念經”,社會永遠處在不斷的變化中,也永遠處在外來文化的沖擊中,自然而然,傳統的文化內容也不可能讓我們一直滿意。所以說,我們應理智地去改進與創新。我們在保護與發展傳統文化內容的同時,要海納百川,吸收外來文化納為己用。我們不能以傳統文化的力量巨大而放棄對傳統文化的保護與繼承,也不能以保護與繼承傳統文化的同時而拒絕引進和吸納外來文化。我們要在原有的傳統文化基礎上,根據社會的需要,開辟新的領域,構建新的形式,使傳統文化并行于現代社會。
資料顯示,就普及度而言,在美國的中國武術學校遠不及韓國跆拳道、日本柔道和印度瑜伽的普及程度高,可以說相差甚遠。同樣,在歐洲,韓國跆拳道發展迅猛,目前超過1 000萬人從事跆拳道運動,打破了日本柔道的壟斷局面。柔道、跆拳道在非洲國家的影響也相當驚人,50多個非洲國家中的43個早早就建立了柔道聯合會;跆拳道發展極為迅速,已經有23個國家組織成立了跆拳道協會。總體看來,跆拳道的普及推廣是極其成功的,他們世界化的策略方法值得我們總結學習。太極拳等國術已經有了些推廣基礎,吸收借鑒跆拳道的成長推廣成熟做法,應結合自身的技術特點、文化內涵、民族特性、技擊理念等加以改進和完善,從而找出一條真正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另外,越是走向世界,挑戰越多,太極拳面臨多元文化的沖擊與強勢文化同化,對此,我們應保持清醒的頭腦,在追求變革的同時還要保持其民族特色。
太極拳作為中華民族傳統的體育項目,它起源于中國,傳播到了世界各地,經歷了300多年的風雨后,發展到今天,已經成為一項世界性的體育運動。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太極拳已傳播到全球150多個國家和地區,而國際武術聯合會會員單位有142個。但究其發展歷程,并不是一帆風順,甚至當下還存在許多困難。在此背景下,從太極拳在國際發展的趨勢來看,并結合當下國學熱潮,應挖掘太極拳中傳統文化的內涵,在傳播者、傳播渠道和受眾群體3個層面拓寬太極拳的發展道路。
傳播者是傳播行為的引發者,是在傳播過程中信息的主動發出者。因此,傳播者在傳播過程中不僅起到紐帶作用,而且決定著對人類社會的作用與影響。傳播者不單單指人,還包括一些傳播機構,在這其中,我們需要政府的介入,只有政府具有這樣的號召力和影響力。例如,設立專門的太極拳國際推廣機構,培養杰出的高水平太極拳教練員,為太極拳的推廣奠定基礎。而目前我國體育部門向各個國家派出的教練員,以“競技武術”為傳授內容,以“高、難、美、新”為發展導向,但這樣卻忽視了中國武術的文化底蘊。所以說,建立一個權威的培訓機構,重視師資隊伍的培養,是太極拳國際傳播的重要保障。還可以以中國教育部在北京設立的孔子學院總部授權在國內外開設的孔子學院推廣和宣傳太極拳,截止2017年12月31日,全球146個國家(地區)建立了525所孔子學院和1 113個孔子課堂。要充分利用好孔子學院這樣一個平臺,將武術作為載體,將太極拳文化及其特有的健身養生功能融入到其中,以此來提高太極拳的知名度和可持續發展。
傳播渠道是傳播者與受傳者之間的橋梁和紐帶。傳播者只有通過傳播渠道才可能將傳播內容傳遞給受傳者。中華武術是時代發展的服務器,現代媒體是武術演進的激活素。在科技信息的時代,我們要利用高科技信息平臺來加大對太極拳的宣傳力度,充分有效的借助互聯網、媒體等其他傳播途徑。除此之外,我們還要派遣表演團出國訪問,并借助大眾新聞傳播,體育才能得到更廣泛的普及。現在我們所能見到的,有中央電視臺的“武林大會”、河南衛視的“武林風”等欄目,反映良好。在太極拳的傳播中,我們更要借助新聞媒體的傳播,讓更多的人了解太極拳,使太極拳滲透到世界的各個角落里。通過大眾媒體傳播,有其特有的優勢,它不僅可以評聘最好的專家,對太極拳的文化進行普及,也可以用太極拳取代現在在電視中播放的健美操等教學,讓更廣的人群接觸到“不同的”太極拳。充分有效地借助相關媒體的傳播優勢,為太極拳運動得到更好的發展助力,對進一步提高傳統文化影響力具有重要意義。
從傳播學的角度來看,受眾是指信息傳遞過程中的接收者,它不僅包括書和報紙的閱讀者,而且還包含了網絡多媒體等。從宏觀角度來看,這是一個巨大的集合體,從微觀的角度來看,它呈現出了豐富的社會多樣性。報紙、期刊雜志、電視和網絡是提高受眾數量的最佳途徑,應側重關注受眾的穩定性。我們也應明白,當說到受眾群體時,我們不應僅僅把他們看作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反之,他們有很大的自主選擇性。我們中國武術工作者應學習西方人對賽事策劃、宣傳推廣方面優良的方法,有針對性地去把握觀眾的心理特征。在太極拳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的路徑中,我們可以通過受眾的普及程度來了解不同受眾者切實的身心需求。通過這種方式,傳播者可以有目的地從受眾的角度傳播目標受眾。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發展,武術的發展不僅被時代賦予適合當代發展的歷史使命,造就了如今的博大精深。太極拳技術體系的不斷開發,為全世界喜歡健身的人們找到了最合適的健身項目。當今的言,太極拳已經不單單是一個武術項目,而是受全世界健身愛好者青睞的體育文化。以它緩慢柔和的技術動作為最佳特征,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的內三合。已經不是人們印象中的老年體育項目,而是一個老少皆宜的以追求自我和感悟自然的最佳途徑。
如今,在以西方文化為主導的社會價值觀,給人們的物質生活帶來了很大的享受,無窮的物質欲望使人們盲目地開發自然資源,同時也給人們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不可否認,15世紀以來,以西方科學發展為主導的發展觀為全人類的物質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物質生活只是人類生存的基礎,過分地強調物質化的人,卻大大的忽略了的人的情感需求。這就使得20世紀末21世紀初全世界的目光都投向了中國,希望在這個古老的東方文明的國度找到人類未來的發展方向。太極拳的起源和發展始終貫穿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脈絡,融入了中國的儒家、道家和釋家思想、美學、兵法等,是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為載體的傳統體育文化,其太極拳習練的終極目標就是“天人合一”。這不僅符合當代世界和諧發展的背景,更是迎合了科學發展觀的大發展觀。
中國傳統文化是人類未來文化的希望。究其原因,一方面,中國傳統文化是人類歷史上最完整的文化。它可以使一個民族在2000年的漫長歷史中保持共同的信念。它包含了一個合理的核心,如人的道德修養、憤怒的思想、進取和奉獻精神;另一方面,西方科技的表現和人們精神文化的缺失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巨大鴻溝,西方社會特別缺乏的倫理思想是中國古代文化。因此,有必要重新審視中國傳統文化,反思近代以來“西化”的片面性,進一步理解和闡明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和本質,進而成為未來世界文化的支柱,并將其作為未來世界文化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