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陽 (黃岡師范學院 438000)
黃梅戲,又名采茶戲或者是黃梅調,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劇種。除此之外,還流行于湖北、江西、江蘇等的部分地區,同京劇、越劇、評劇、豫劇這四種曲并稱為人們最為熟悉的五大戲曲。黃梅戲唱腔明快淳樸、流暢靈動,在表演上追求質樸,有心向聽眾展現真實活潑的一面。黃梅戲唱詞和詩歌有很大的相似之處,黃梅戲是唱詞介于口語和詩詞的一種語體。它的唱詞大俗大美、節奏性強、追求押韻,并且允許突破口語的語法規則,本文考慮其唱詞的語體屬性,分析其具有音樂性的語言因素。
1.利用鄂東和皖中地區的本地方言以及民間口語。黃梅戲通俗易懂,充斥著率真的民間鄉土氣息,比如《天仙配》中就有這樣的唱詞:(眾姐)是迎親的,人間天上不一樣,男婚女嫁配成雙,大紅花轎來迎娶,吹吹打打入洞房。這些大俗話言簡意賅生動形象。
2.唱詞中有大量的虛詞、墊字襯詞和民間俗語的使用。民歌小調是黃梅戲詞曲的一個特色,這種小調一般都是民間一人隨口編出來的,為起到加強語氣的作用,往往會在曲牌規定的字數以外再加“襯字”放在句首,句中或者句末起到點綴的作用。比如《母老虎上轎》中提到:哎喲,唉,我的個天哩。以及:老頭子唉,你等著我喔。這種演唱即興加入的襯字使節奏歡快,帶入感強。
3.引用很多農家鄉野事物。黃梅戲是從吳楚文化孕育出來的,以鄉間俗事、村長里短為主導,帶有濃厚的鄉野風味。比如《牛郎織女》中有詞:架上累累懸瓜果,風吹稻海蕩金波。這些瓜果和稻海就是勞動人們的生活寫照,從唱詞中表達出來也是通俗易懂,幽默詼諧又能貼近大眾生活產生共鳴。
由于地域多元化,我國自古就有“十里不同音”的說法。因此,我國音樂文化的主要特征就是擁有非常豐富的地域文化種類,各地域方言的不同才更加創作出優秀的富有地域價值的聲樂。所以說創作出與方言有關的音樂才是抓住了音樂的中國特性,對于唱詞來說,它代表雙重藝術符號,一個是文學方面的,另一個是音樂方面的。唱詞音聲就是指的唱詞的音樂方面,而作為唱詞的音樂符號,其又有兩個方面。一個是顯性方面的,一個是隱性方面的,顯性方面的是具有音響美潛質的成分,隱性方面指的是對唱腔具有的隱性影響。
音色、音高、音強是音樂的基本形式要素,而構成唱詞音聲本體的基本成分是音質、音長、音高和音強。下面分別進行介紹:
1.首先對于唱詞音聲中的音色來說,它是指音樂的品質特征,是可以將相同音高或者音強的兩個聲音區分開來的本質屬性,對這個詞的定義比較難下,一般認為音色的不同主要有三個影響因素:發音體的形狀,發音方法和共鳴腔的形狀。每種樂器都有獨特的質地和演奏方法,因此能夠顯示不同音色的美,對于嗓音也是一樣。
2.唱詞音聲中字調高低的不同。語言中的字調變化的音樂性是音樂界公認的具有的,而實際上又分為“聲調語言”中的字調變化、語氣性字調變化和習慣性聲調變化。“聲調語言”中的字調特點是相似的聲調卻又有辨義性,比如漢語的“媽”、“馬”,它們的相似聲調都是[mɑ],但是這兩個不同的字調表示不同的語義。語氣性字調變化顧名思義,通俗易懂,對于習慣性字調主要指的是地域性習慣,十里不同音講的就是地方語氣性字調特色。比如朝鮮族人在唱詞中奇數句尾常常字往上翹,偶數句字尾往下趨。
所以這幾類字調的變化,不僅僅影響唱詞聲音的變化。還很大程度上影響“唱腔”的構成,所以才有了各種不同地域特具有不同特點的唱腔。
不整齊的黃梅戲句式包括三到七言不等的長短句,還有整齊的七字句和十字句。花腔小戲多用長短句,而本戲中多是整齊的七字句和十字句。黃梅戲本戲唱詞接近詩歌,下面介紹黃梅戲的幾個特點。
1.唱詞同詩歌一樣追求押韻。黃梅戲本戲中一般逢雙數句押韻,甚至可以每一句都入韻,如《天仙配》中有這樣的句子:斗牛宮中水氣滔,峨眉山前道法高,八仙弟子張果老,子牙姜尚保周朝。在這一句唱詞中,同是道字韻。
2.舊體詩都有固定的格式,黃梅戲本戲中也是有大體的格式。一般來說,七字句的是二二三式,十字句的是三三四式。為什么是這個形式呢?筆者從個人的角度分析,認為是合樂的要求決定的。因為唱詞是要配上音樂演唱的,只有唱詞和音樂配合的默契無斜才能給人以朗朗上口的感覺,因此黃梅戲本戲中七字句的只習慣于二二三的句式,而如果將形式改為三二二的句式時,就會在歌唱是發生齟齬的現象,演員也會感覺不好唱,給人以不舒服的感覺。如《天仙配》中有這樣的句子:父王/臺前/把旨降,命我/下凡/配董郎。不光格式標準,還有突破普通口語語法的現象。
總之,對唱詞音聲的解析有助于對戲曲文化的闡述。就黃梅戲而言,通過對唱詞音聲的幾個特點進行分析之后,有利于實現對其地域文化價值的理解,在我們心中形成一個比較好的理解載體,使大眾理解方面不會那么抽象,所以本文強調的是通過對黃梅戲唱詞音聲方面的分析,認識到唱詞音聲對地域性音樂價值的影響,在音樂形態分析方面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