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昱潔?。暇┝謽I大學 210037)
生態紀錄片的題材主要圍繞自然環境、生態環境和生物展開,嚴格意義上來說,生態紀錄片是電視節目按題材進行分類的結果,而并非紀錄片的科學分類,它的初衷是為了便于電視節目的導視和討論。這里引用學者王矗給生態紀錄片所下的定義,生態紀錄片的范疇應該包含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生態紀錄片即一切表現物種的生存發展狀態,或表現物種與物種、物種與生存環境之間的關系的紀錄片,狹義的生態紀錄片通常是指以人類社會生活與自然之間的關系為話題,或表現一定生態思想和生態美學思維的紀錄片1。
紀錄片的敘事是經過一些藝術加工的成果,而使得真實事件以更加生動、具體的方式呈現出來,而敘事策略的合理運用又是整個作品成功的關鍵所在。運用敘事的記錄手法使得作品的表達上升到美學價值和社會價值的層次2。生態紀錄片主要以展現自然生態場景為主,在紀實的鏡頭下,合理運用敘事策略,能夠增加影片敘述的層次,同時也能大大提升觀眾觀影興趣。真實事件與藝術手法的有機結合,在保證紀錄片中事件的說服力的同時又增強了感染力。一部紀錄片如果既能給觀眾帶來真實的事件敘述,又能夠做到讓受眾感興趣,那它才具備成為一部優秀紀錄片的基本條件。在本文中,筆者將以《藍色星球2》紀錄片為例,對生態紀錄片中的敘事策略展開分析,探究大衛?愛登堡生態紀錄片中優秀的敘事手法的運用。
大衛?愛登堡出生于英國倫敦,大學畢業后即加入英國廣播公司(BBC),并參與到《動物園探奇》的節目制作中。后來,隨著彩色電視的興起,由他構思并主持的《文明》《人類的世界》等系列節目被搬上熒屏,并為廣大觀眾所熟知。他參與的多部生態紀錄片,例如《地球脈動》第一季和第二季以及《藍色星球》一二兩季都受到了世界各地觀眾的歡迎。大衛?愛登堡不僅是一位杰出的自然博物學家,更是一位熱愛探險的旅行家,他與BBC的制作團隊一起,勇敢地去探索地球上所有已知和未知的生態領域,被世人譽為“世界自然紀錄片之父”。
《藍色星球2》是由英國廣播電視中心公司制作的電視劇紀錄片,由大衛?艾登堡解說,是繼《藍色星球1》后一套“海洋史詩”級的自然生態紀錄片,它觸及到了人類目前能達到的海洋中的每個角落——從熱帶到極地、從岸邊到黑暗的深海,以及成千上萬種奇異的海洋生物。第二季第一集中,91歲的大衛?愛登堡站在船頭,迎著海風,鏗鏘有力地說:“就在我的腳下,便有超乎我們想象的生靈在游弋。技術的革命性更新,我們得以進入一個全新的世界,并拍攝到一些十多年前無法拍攝到的動物行為,同時我們也意識到,如今海洋的變化在人類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這,是《藍色星球2》。”《藍色星球2》在大衛?愛登堡蒼勁的聲音中開啟了帷幕。長達5年的拍攝周期,訪問了39個國家,團隊足跡幾乎踏遍了世界各地的所有大陸和海洋,我們跟著這部系列生態紀錄片一起領略海底世界的奧秘。
眾所周知,紀錄片的真實是一種建構的產物,意味著當它呈現在熒屏的時候,就已經摻入了主觀態度。紀錄片導演受他所處的社會環境、經驗和事件所約束,所以影片中敘事內容的整理和編排大多是導演為其賦予了特定的意義。紀錄片中的故事不會無目的地出現,它總是伴隨著各種各樣的“意義”而來,所謂紀錄片的真實就是紀錄片導演通過他的故事框架和思路構造的真實事件的集合。因而敘事在紀錄中普遍存在,它不僅是建構紀錄真實的重要手段,也是傳達意義的重要手段。
“擬人化”是動物題材紀錄片中常見的表現手法,它將動物人格化、性格化,也隱藏在紀錄片的敘事結構中。如今,電視、網絡是為大眾提供娛樂消遣的媒介,其投放的紀錄片往往具有較強的娛樂性,因此動物題材紀錄片通常會采用擬人化敘事的手法3。生態紀錄片中,將動植物賦予擬人化形象,把它們的行為和心理通過擬人化手法傳達給觀眾。英國的紀錄片制作以BBC自然歷史單元為主體,其在運用擬人化敘事手法的同時,又注重保留紀錄片的科教色彩。
大衛?愛登堡解說的紀錄片《藍色星球2》中用真實的鏡頭語言記錄,輔之以生動的解說詞,達到擬人化手法的敘事效果。影片中大多情況下,將海洋動物當作人類來敘述,把生活在珊瑚礁中的魚類看作是居民,每天太陽升起,各種魚類共奏合作曲。在講述澳洲大堡礁一種聰明的魚類——豬齒魚的片段中,在描述它如何成功破開并吃掉蛤蜊時,大衛?愛登堡完全將其看作是人類來敘述,“它把蛤蜊帶回到了自己的專用廚房里,這是它常用的碗狀珊瑚”。大衛?愛登堡在解說中將豬齒魚比擬成永不放棄的人類,面對打不開的蛤蜊,它有著堅定不移的決心。在講述寬吻海豚習性時,解說詞說到“小寬吻海豚似乎不愿意這么做?!边@些擬人化手法會在影片劇情向前推進或轉折的地方出現,時不時地模擬海洋動物們的心理活動。
紀錄片創作中,故事化敘事已經成為一種主流的敘事方式,在故事中設置懸念和展現對立面的戲劇沖突則是增強影片吸引力的重要手段。懸念的設置是將觀眾帶入到一種緊張而未知的情緒中去,有助于調動觀眾的心理。隨著影片敘事的展開,懸念會逐漸被揭曉,觀眾則會從中收獲極大的收視快感,并且能夠增強觀眾的參與度,影片中蘊含的價值觀也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大眾的觀念。沖突的出現主要存在于影片中對立面之間的矛盾沖突。那么在生態紀錄片中,懸念和沖突無疑是出現在存在矛盾或者利益沖突的生物之間。
《藍色星球2》第五集“綠色海洋”中,在講述鯊魚捕捉章魚時設置了第一層懸念:它們怎么樣才能找到章魚?引出“睡袍鯊”,這種皮糙肉厚的小鯊魚,它們小到能夠觸及裂縫,成功捕捉到章魚后,當你認為章魚必死無疑之后,又設置了另一層懸念,懸念揭開就是章魚并不會死,因為章魚把腕溜進了鯊魚的腮里,鯊魚無法呼吸,只好放走章魚。為了全面展現章魚是海洋生物中極具聰明才智的物種,影片又講述經歷過危險的章魚在外頭危險地帶時,它會做出一件讓人意想不到的事,并且紀錄片創作者從未記載過,這又引起了觀眾的好奇,繼而敘述章魚竟然用貝殼做了一個保護自己的面具,以防被鯊魚發現,從而安全逃脫。
在《藍色星球2》中,充滿了海洋生物及動物之間各式各樣的矛盾,深海中魚類的捕獵行為永遠存在著激烈的利益沖突。影片在講述各類鯊魚之間的捕殺,以及不同海洋生物之間的明爭暗斗時,故事沖突感較強,使得觀眾能夠真切感受到海洋生物之間由于捕殺而產生的危機意識,藍色海洋并不是表面所展現出來的一派寧靜的氣氛。
紀錄片中的解說詞,也稱為旁白,是由不出現在畫面上的、直接以語言來介紹影片內容和發表議論的敘述者。生態紀錄片的解說大多是由男性來擔任,渾厚而又充滿磁性的男性嗓音具有較強的辨識度和可信度。由于客觀條件的制約,很難實現完整的素材拍攝和事件過程記錄,所以影片后期運用的解說詞和旁白便成為補充畫面不足和填補相關信息的重要手段?!拔覀兂Uf,‘要展示,而不是講述’,這意味著在提供證據和信息的同時,要讓觀眾親歷其間,讓他們期待事件的曲折變化,以一種積極的而不是消極的方式追隨故事線。有很多影片利用蹩腳的敘述、大把的圖表,或者以充塞采訪的方式告訴我們應該思考什么4。”生態紀錄片需要依靠科學性的語言向觀眾傳遞科普知識,使得不同年齡階段的受眾在觀看影片的時候,能夠獲得直接有效的信息。但是如果只強調紀錄片的科學性思想的傳達,會導致影片枯燥乏味,所以還要增強解說詞的趣味性,這樣能夠吸引更多的觀眾。
在紀錄片《藍色星球2》中,出現了很多海底世界里鮮為人知的海洋生物,大衛?愛登堡在解說影片的過程中對于海洋生物的科普有所考慮,他在滿足觀眾娛樂性的同時,注重增強解說內容的科普性。例如,影片在敘述法屬波利尼亞的海豚習性時,解說詞說到,年幼海豚在嬉戲玩耍時進行了一個游戲——“抓珊瑚”,游戲規則雖然并不明確,但是這個游戲是有“意義”的,年輕的海豚通過“抓珊瑚”這個活動,能夠提高它們的協調能力和靈活性。解說詞通過趣味性的語言敘述和科普知識相結合,能夠很清晰地告訴觀眾海豚該行為的意義所在,有助于年幼觀眾對于海豚習性的了解。
為了保證紀錄片的真實性和可信度,影片會使用大量的實況效果聲音,但是對于生態紀錄片而言,想要完整地記錄同期聲是非常困難的。在有趣味性和科普性的解說詞使用的同時,將靈動的配樂和鏡頭語言巧妙融合,豐富了畫面敘事。恰到好處的背景音樂有助于推動敘事的進程,同時也更加有助于觀眾理解畫面內容,調動觀眾的情緒。比爾?尼克爾斯在他的著作《紀錄片導論》中闡述過,“紀錄片的說服力在很大程度上源于片中的聲音,而我們對虛構世界及其人物的認同,則很大程度上依靠我們直觀的視覺感受5?!庇^眾在觀看生態紀錄片的時候,會渴望影片給自身帶來視聽享受。
《藍色星球2》中的配樂是由季默大叔和雅各布?希完成的。兩位音樂大師非常注重配樂的細節處理,并且注意音樂和鏡頭畫面之間的融合,在海洋生物們悠閑自得的時候使用舒緩悠揚的輕音樂,在動物們追捕食物的時刻,則運用充斥緊張感的音樂,使得觀眾身臨其境。影片中有一段讓筆者印象深刻的,是在講述長得像蝙蝠一樣的蝠鲼,我們俗稱的“魔鬼魚”,主旋律先是有風韻的雙簧管演奏,然后自然地過渡到純凈的女聲,伴隨舒緩舞曲節奏,蝠鲼群開始起舞,美輪美奐。生態紀錄片中的配樂和鏡頭的配合必須達到和諧的效果,鏡頭的長短、快慢必須和音樂相一致,才能做到推動影片的敘事節奏。
運用合理的敘事策略,增強紀錄片的故事性,并非是篡改真實的事件,而是對于紀錄片外在形式的改良,靈活的敘事手法可以讓影片的整體框架和脈絡更加清晰,也更富有吸引力。生態紀錄片的敘事要適當運用擬人化的敘事手法,讓敘事的視角貼近觀眾,提升觀眾的參與度,增強觀眾的觀影快感。生態紀錄片中的懸念和沖突的設置能夠增加敘事的層次,充分調動觀眾在觀看紀錄片時的情緒。紀錄片最基本的傳播意識形態是由紀錄片解說詞的話語形態來決定,作品中的話語形態和傳達出的價值觀是和觀眾之間溝通的橋梁,這也是通過影片中的敘事內容來傳達的。此外,巧妙使用配樂更能夠為生態紀錄片的敘事錦上添花,給觀眾帶來一場視聽盛宴。生態紀錄片中使用的敘事策略都是為了給觀眾營造良好的視聽效果,旨在向觀眾傳遞創作者的思想觀念,引領大眾去思索,去改變。正如大衛?愛登堡在《藍色星球2》第一集最后部分所說的,“我們對自然界,了解得還是太少。它值得更好的理解和尊重?!?/p>
注釋:
1.王矗.生態批評視域下的生態紀錄片敘事風格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1:3.
2.衛欣.袁培培.基于美育的傳播焦慮化解機制研究[J].美與時代,2017(10):64-66.
3.衛欣.技術、媒介與視覺:基于網絡文化下的審美反思[J].中州學刊,2015(10):157-162.
4.(美)希拉?柯倫?伯納德.孫紅云,譯.紀錄片也要講故事(第二版)[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0:29.
5.(美)比爾?尼克爾斯.紀錄片導論[M].陳犀禾,等譯.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