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繼田 (貴州大學音樂學院 550000)
文化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最核心的競爭力,而文化價值觀更是決定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生活方式、人生理想、精神需求。它決定著人們對這個世界的、政治、宗教、倫理、是非善惡美丑的判斷和認識。電影作為傳播文化價值的一個載體,不管是采用什么樣的敘事手法,不管是表現哪個朝代的歷史故事,當中所承載的文化價值觀都鑲嵌在電影的敘事手法里和故事中,而這種文化價值就是本民族人們內心的文化認同。
1978年在中國發展的歷史上是一個重要的節點,中國電影也在這個時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這一時期可稱為“中國新電影時代”。張軍釗的影片《一個和八個》,拉開了“中國新電影”的序幕,隨后張藝謀的《紅高粱》,陳凱歌的《黃土地》等相繼問世,不僅在國內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而且在國際上也引起強烈的關注。這一時期中國電影區別早期家庭式的悲歡離合,不局限于“八個樣板戲”的單一形式,而是更加注重人性關懷和對傳統文化的探討,在藝術手法上有著強烈的求新求變的精神欲望。在張藝謀電影《紅高粱》中對人性張揚的表達和富有激情的生命力,炎炎夏日,黃土高坡,人性欲望空前的膨脹,對傳統的文化價值造成重大的沖擊。在陳凱歌的電影《黃土地》中,中國傳統那吃人的舊俗禮儀對我國廣大婦女迫害,激發了導演誓要打破這個傳統的吃人的舊俗禮儀,主人公翠巧離家出走,走出無邊的黃土坡,擺脫黃土高原這座大山的束縛,去尋找自己心中理想和新的人生。這種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沖擊,絕不屈服的性格是影片給我們傳遞的文化價值取向。我們需要打破常規,沖破舊的傳統禮教的束縛。文化具有時代性,有些傳統的文化已不在適應當下的發展,作為文化傳播的載體,導演通過電影來向觀眾表達對傳統文化一種重新選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才是正確的繼承文化的方法。
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國電影的發展到了一個新高峰時期。這個時期中國社會文化價值觀的轉變意味著在文化消費市場應運而生的占主導地位的大眾文化的到來。中國電影的創作者期望在主流文化、大眾文化、精英文化間尋找一個最為切合的定位,在策略性地向大眾文化和市場法則傾斜的同時,又呈現出特色各異的文化取向。第一,在主旋律文化中出現了《開國大典》,《重慶談判》,《孔繁森》,《鴉片戰爭》等為代表的中國主旋律作品,這些作品要么歌頌國家的主流意識,民族精神,要么弘揚中國優秀的民族文化,這一類電影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一般采用時間化的敘事方式,以英雄人物,模范人物來進行平凡化處理,用道德和情感來向觀眾傳遞正確的文化價值觀,以此來感化觀眾,征服觀眾。第二,以馮小剛為代表的商業化電影在這一時期也極度繁榮,陸續創作了《手機》,《甲方乙方》,《不見不散》,《沒完沒了》等喜劇類影片。這種幽默滑稽的喜劇性形態下包含的是許多中國普通人的夢想,并且把人們生活中所遭受到的種種無奈,困惑,憤怒等都用喜劇化的處理,給人們傳遞一種積極樂觀向上的心態。第三代表著精英文化的藝術片也有很大的發展,張藝謀導演的《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秋菊打官司》等。陳凱歌導演的《孩子王》,《邊走邊唱》,《霸王別姬》等,都是在探討中國的傳統文化與市場化的一個契合點。這一時期的中國電影無論是主流電影,商業電影,還是藝術電影,在對人關懷的同時少了對中國傳統文化價值觀的沖擊,更加側重去尋找和探索當下更加符合人們文化價值觀。九十年代中國的經濟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也發生的巨大改變,隨之而來的人們對文化的理解和看法也會有所改變,需要更多的更符合當下的文化價值觀來與當下人們精神相吻合。
近十年來中國的主旋律電影,商業電影,藝術電影之間的鴻溝慢慢的被填平,但是其作為文化價值傳播的載體的功能從未消失,并隱藏在各種電影的影像之間,以容易被大眾接受的方式來表達出。如今的電影表現的更多的是主流話語下的人道主義情懷。馮小剛的電影《唐山大地震》中,導演成功的通過“大地震”這個特殊的影像來表現一個全國性關注的災難事件,故事放在了一個家庭的悲歡離合之中,導演以災難這個框架來講述關于人性的東西。徐克的《智取威虎山》,這本身是一個紅色主旋律的題材,但是導演通過影片中人物小栓子母親被座山雕抓到山上做壓在夫人,在共產黨黨的解救下才得以重生這么一個一個故事,表現出的更多是人道主義關懷。近兩年的《戰狼》、《湄公河慘案》、《紅海行動》等主旋律大片的出現,表現的是一種家國情懷的文化價值取向,很好的激起了廣大觀眾的愛國主義情懷,激起人們的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在人道主義的關懷下同時著重于國家形象的塑造,也更好的維護了我們國家的大國形象,強國形象。這種文化價值觀是我們國家和人民這個時期所需要的,每個人都有著復興中國夢的責任感和文化價值認同感。
電影作為傳播文化價值觀的載體,不論在什么時代,形態方式都不會發生改變,一部優秀電影,不僅要看這個影片敘事邏輯是否合理,人物性格的塑造是否典型飽滿,因為很可能一部在敘事邏輯上非常合理,人物塑造上也比較飽滿的電影,完全有可能在核心價值觀上有很大的傾斜和偏移。我們身處一個有著濃厚文化的社會環境中,所有不論是主流電影,商業電影,還是藝術電影,都應該從人的角度出發,表達正確的核心文化價值觀,這樣才能發揮電影最大的功能,中國的電影未來有著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
[1]鞏靜. 新世紀中國電影的國家形象建構研究[D].浙江工業大學,2016.
[2]田星.中國藝術電影的跨國流動:歷史、文本和思潮(1979-2010)[D].上海大學,2015.
[3]任義.論陳凱歌電影《黃土地》的文化符號及象征意義[J].電影評介,2014(Z1):8-10.
[4]嘯濤. 中國電影文化價值觀的當代建構[N]. 文藝報,2014-01-0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