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光臣 (云南工藝美術學校 650000)
何為素描?簡單來講,素描就是用黑白灰無色系的線條,樸素的描述自己所見所想的一門繪畫語言。 因而,素描本身作為對描繪對象的表現,它從來就不是單純的技術訓練,每一件素描作品都應是借用基本的描繪基礎,來表達我們對描繪對象的直觀印象,它蘊含著人與自然的雙重審美觀念。每一個人看待世界的眼光都是不一樣的,同一描繪對象碰撞到每一個學生的點也是不一樣的,而學生的這種主觀認識又勢必會滲透到其素描中。因而,素描教學在交給學生基本的繪畫準則、規律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提生學生的審美品格,挖掘學生與繪畫對象的碰撞點,使其放大、發揮。也唯有這樣的素描作品,才是真正具有審美意義的作品。
自古以來,人類就有追求“美”的本性。生產力不斷發展,簡單的蔽體之衣、裹腹之食、休養之室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裝飾性的東西往往更能增加蘊含在商品中的價值,這是與人們的審美變化密不可分的。但隨后科學技術和人文素養的提升,使人們從對神的敬畏中解放出來,越來越關注于人類自身的人性、精神與社會的東西,藝術家在藝術上的表現因審美態度的不同也呈現不同的面目。技巧上的完美和優雅是缺乏的,難以創造出所謂美術作品,美術作品不是對“我以為”的再現,也不是空想式的描繪,而是直接的、不參雜感情的記錄,以空間為基礎的中創作者的情感和思辨的直接表達,約翰?格雷厄姆曾如是表述。這也即是說,藝術并非繁瑣精美而毫無靈魂的技巧的堆積,也并非傳統的寫實再現,一件合格的藝術作品,是畫家真實而直觀的思想與情感的表達。
作為對描繪對象簡單的刻畫勾勒,直接的表現手法使素描學習者在觀察、描繪對象的同時就已經加入了自己的主觀理解,因而他的審美品格也就不可避免地滲透進了素描作品中。同樣正是因為如此,素描教學實踐過程中除了教給學生基礎技巧、基本原則之外,更應注意對學生個性化審美意識的培育,使學生在學習基礎素描技巧規律的同時,找尋素描對象對自己的直接感受,抓住素描作品給自己的每一絲情感與震撼,并將其傾注于作品中,最終做到在這樣的素描練習過程中不斷提升自己的素描審美意識,不斷提升自己對作品內容的駕馭能力。只有這樣。 我們才可以從單單以技術、機械、刻板的客觀展示中逃離出來,轉向自己的內心,表現出自己的感受。 也只有這樣,素描才不僅僅是對描繪對象簡單的客觀寫實再現,而是使對象擁有靈性,是其真正意義上的重生。 同時,我們還應該注意到,素描并非是只重視人內心審美的表達,唯有在將繪畫技巧轉化為樸素的直接的感受與表達時,運用技巧于無形,使觀者沉迷于畫情而不見技巧時,素描的教學才能蛻去刻板的、純客觀的照片式描繪,回歸藝術作品本身,人的內心,來進行藝術創作。
從當下美術教育現狀看來,我們的素描教學還是存在有很大的問題。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高考的制度所特有的刻板性、標準性、現實性,使學生必須要接受單一的、標準型的寫實素描訓練。當下藝術院校招生多用寫實方法為標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過于強調技術技巧的重要性,在這雙重規制下,學生對素描的理解過于機械和客觀,教師灌輸給學生的一條條“精確細致”到無以復加的描繪寫實原則,把學生的思想和審美意識限制在了條條框框中,雖然每個學生都在很認真的練習、刻畫,但沒有情感的作品卻總是千篇一律,沒有新意。因而,在保證學生對客觀物體的描繪寫實能力有了一定的基礎的同時, 教師更重要的任務是打破學生在素描造型創作理念中的局限性,培養和激發學生對素描中審美意識矯正,挖掘不同學生的不同認識與觀念。
具體而言,我們有必要從素描的各個方面逐步解放出學生的情感。首先要培養學生的直觀意識,一張成功的素描作品,無需太多繁雜的裝飾,從這一意義上來說,教師要注意訓練學生對描繪對象的直觀感受,即學生與對象的審美共鳴點。其次,要訓練學生在技術處理時,投入自己對客觀描繪對象的認識和思考,以心觀物,以手執筆,以筆畫情。最后要強調“真實”,藝術最忌走向極端:一是無心無情,而是無病呻吟;無心無情則毫無生命氣息,無病呻吟又顯矯揉造作的。藝術必須是思想和感情的真實表達,由此素描教學也應圍繞“真實”進行,堅決貫徹“真實”的審美意識。
為培養真正的繪畫人才,在學生已經形成素描繪畫的習慣性思維模式下,教師有必要對于學生的意識和判斷力的差異性,來開展有針對性的素描基礎教學訓練,來走出傳統教學過程中的刻板框架。使學生在素描的基礎課程中去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維方式,從而來提高自己的審美素養。
素描中的明暗關系是素描獨有的色彩張力,即素描中的色彩感,我們通常認為的素描的顏色缺乏,其實是一種刻板印象式的“誤會”。中國傳統畫技中向來以“墨分五彩”為重要表現形式,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中有記載“運墨而五色具。”或指焦、濃、重、淡、清;或指濃、淡、干、濕、黑。看似單一的墨,在濃淡重輕的不同運筆下,暈染出厚重、朦朧、清新、自然等無限的意境創造可能。而以單色調為主進行創作描繪的素描創作亦如此。
課堂訓練前,教室可以先分析中外優秀作品中光與影在物體上的變化,明暗層次,使學生明白如何在畫面中運用明暗色調,如何借助明暗色調進行情感表達;第二,利用具體物象做明暗色塊間的區分描述聯系,培養學生的直覺效果、敏感度以及如何精確運用繪畫語言來表達的能力;敏感度和如何精確運用繪畫技巧來表達情感和思維;第三,通過以具體生活、通俗場景和自然風光等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命題方式,激發學生的表達欲,鼓勵學生利用想象力來探索明暗在繪畫技巧和情感表達上的可能;最后階段,以學生自主創作為主要內容,以抽象的方式來完成明暗對比訓練。
材料的運用和使用方法一直是中國傳統素描教學的一大空白,同時材料運用的教學也不完備。如何能讓學生在素描教學訓練中建立學生對材料使用的框架:如何運用契合的材料,如何通過合理的媒介在傳統素描的基礎上更凸顯主體,表達情感,傳遞自己的審美感受是一大重要環節。通過材料的材質的運用能提高學生對于常見事物新鮮審美方式,培養其審美意識,在生活中自發自主的去發現靈感。
課堂訓練中,首先讓同學自由在課上分小組討論,對于自然中常見的各類材料進行歸類、整理。從聽覺、視覺、嗅覺、味覺、觸覺等方面做材料形態闡釋,并每人抒發自己對該材料的審美感受和思維體驗;第二,利用逐條命題的方式,以學生整理好的材質,讓學生依據不同材質的物理特點綜合拼貼,進行藝術創作,以具象練習的方式循序漸進為接下來的訓練奠定基礎;第三,使學生默畫預先分類的某一材料;最后,允許學生選擇自主選擇小組展示方式,挑選適當的材料進行表達,自由創作想表達的內容。
學生的個人素質具有差異性。不同的生活文化,成長背景和個人因素對學生的影響是不可計量的。對相同事物的看法、審美理解和聯想思維也是林林總總,各有不同。教師在面對如此差異性的群體,單單用固定死板的模式來達到注重個性思維,真實表達的審美課程教學目的的完成已經跟不上當下社會文化的迅速發展。如何因人而異、因材施教來達到學生藝術審美的完整教學,幫助學生以自身特點為依據建立個性化的藝術創作風格,已經成為當代素描藝術教學領域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
瑞士畫家伊頓曾在其初級教學課程中將學生分為理性的構成表現型、自然的印象表現型、精神的自我表現型三種類型,并根據個人特點、心理狀態、情緒方法的研究,因材施教激發學生的才能和天分。在布置作業時伊頓同樣針對三種層次不同的學生布置不同的課程作業,并最后布置一道能將三者的思維特點,情感方式聯系起來的綜合大作業,使學生在注重個性發展的同時,也兼顧綜合發展。通過有效率的作業幫助學生自由發展,培養審美意識。同時他還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啟發學生發現美和生命力,激發學生藝術創作的個性化和情感表達的自由化,把審美藝術同人聯系起來,同人的內心聯系起來,強調以充沛的情感為動力,適當的表達方式為媒介,使各個造型因素達到完美的平衡,從而形成個性化的風格特點。他的理念對當下的藝術審美基礎教學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和價值。此外,教師要從基礎教學課程開始不斷深化引導學生逐步探索個性化的繪畫語言表達,并在日常的練習實踐中加以摸索、運用及掌握;其次,對于因不當引導而導致審美意識缺失、麻木的學生單獨設計作業、采用個別輔導的手段,使其走回以運用真聽真看真感覺為表達基礎的審美道路上來。
在素描教學中注重于培養審美意識,強調審美意識和而不同、多點開花的觀念與老師的教學方法、教學能力和自身素質是密不可分的。學生一旦明白基礎素描與藝術審美之間的聯系,并主動去尋求拓展這種聯系,那么任何一張素描都有較強的目的性和主觀性。 就能主觀的去拓展繪畫的意義和現實價值,從而運用于以后的藝術創作實踐中去。
素描教學法的研究是一個“見山見水”的事,教師不可能長期不變固守老一套,因循守舊,只使用一個統一的教學思路和模式,許多方面的許多問題都帶著鮮明的時代特色,就要在具體的實踐教學過程中不斷加以矯正。 這是一個變的動態平衡,而審美意識和審美辨識能力是不變的標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