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思 (廣東藥科大學 510000)
數字媒體技術與藝術學科的結合,使藝術學科教學能夠更加便利的應用數字技術,師生間的溝通方式已不再是簡單的反饋與交流,師生間的距離越來越短。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的藝術學科教學使教師能夠面對自己專業更深入探究,具有自我藝術批判精神,也使學生的藝術表現滲入科技表現,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的藝術學科是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即具有數字技術特征,又具有藝術審美特征,具有多維的藝術表現形式。
從教學實踐來看,數字媒體技術專業藝術教學在教學理念與教學方法上仍存在一些問題。在教學實踐中,教學方法的運用未完全體現數字媒體技術與藝術學科融合的跨學科性、時代性與實用性,課堂教學中對碎片化知識的整合不足。從教學目標來看,雖然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的藝術學科隸屬于數字媒體技術專業,但其依然強調藝術教學,而在教學實踐中,學科知識點層次關系不夠清晰,教學設計不夠系統,無法形成一個知識學習中需要的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系統化進程。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教學形態也隨著教學理念的轉變而嬗變,由傳統“快餐式”向“原材料式”教學轉變。在傳統教學形態下,一線授課教師一般不參與學校以外教育資源的開發,但學生又迫切需要大量碎片知識反補課程內容。因此在這種需求推動下,數字媒體技術專業藝術教學借助自身數字技術優勢,師生能夠以更自由的方式交流,突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教學也不僅局限于課堂,學生的課外閑暇時間則成為“第二課堂”延伸與拓展的重要形式。正是在這種教學形態下,教師也不再單獨強調課堂上學生對知識的“記憶效果”,而是更注重學生頭腦開發,由“灌輸”向“激勵創新”轉型。
首先,從學生身心發展規律來看,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對新鮮事物擁有更強的好奇心,也樂于探索,從興趣激發的視角來看,進行教學模式創新,以新穎的方式開展教學更有利于激發學生興趣,具有較強的可行性;其次,從教室自身的教學素質來看,數字媒體技術專業教師不僅具備較為扎實的藝術學科能力,而且還具有一定水準的數字媒體技術,這為借助數字媒體開展教學創新提供了基礎保障;再次,從教學內容層面來看,數字媒體技術與藝術的結合,能夠使學科教學不再局限于傳統教學模式,教學內容也更加豐富,這位教師深挖教學資源潛力提供了支持;最后,從教學手段與教學條件來看,隨著信息技術應用于教學實踐中,教學中可采用的教學手段更加多元化,且學生具備了一定的數字化學習的硬件與軟件條件,這為開展教學創新提供了可行性。
在藝術學科教學中,教師可充分發揮數字媒體技術的優勢作用,將紙質的教材以圖片、音頻、視頻等形式展示出來,使抽象的藝術知識“活起來”,使教學內容既有圖像,又有聲音與動畫,這對于學生藝術創造力的培養具有積極作用。比如在“3D圖像”的繪制中,教師可借助多媒體演示圖像的繪制過程,并從不同角度展示圖像的特征,這顯然更利于學生的觀察與學習。此外,在數字媒體技術的藝術學科教學中,融合數字技術的同時,教師還應轉變教學觀念,重新定位師生角色,教師有原來的教學“主導者”,轉變為教學“組織者”、“引導者”與“參與者”,而學生則由原來的被動接受轉變為學習的“主體”,明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
僅課堂上的教學,學習內容不能更直觀、更形象、更全面的展現,有限的課堂時間不能保證每個學生都“學以致用”,因此需要結合教學實際對教學內容進行“再塑造”。具體操作上,可引入“微課”、“慕課”、“翻轉課堂”等形式,將該堂課的知識內容碎片化,通過知識的細小補充搭建課堂整段模塊。將課本中的內容提取出重點與難點,結合與學生生活學習相關的事物,重新組合成學生感興趣的教學內容,保持教學內容核心不變,使教學內容更加生活化,能夠提升學生對藝術內容的理解與應用。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不再僅局限于課堂的“板書式”、“講授式”以及“多媒體課件”教學模式,應將多媒體教學進一步延伸到課外,運用虛擬現實理論,構建“第二課堂”。實踐調查可知,學生普遍擁有電腦、便攜式筆記本、智能手機等設備,教師可結合課堂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反饋信息,設計“第二課堂”的教學任務,通過互聯網指導學生的課外學習,通過課外學習反補課堂上的教學內容。具體操作上,可借助微信、QQ等即時通訊軟件,將教學任務發送給學生,引導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開展任務學習。而學習任務的內容則以復習鞏固、拓展延伸、碎片知識補充為主,通過任務驅動提升學生實踐動手、個性化學習、藝術欣賞等能力,以及形成藝術批判精神。
充分發揮智能手機的作用,借助微信、QQ等軟件,教師可選擇以班級為單位,或以某藝術學科為單位,創設移動學習平臺,將數字媒體藝術的相關知識發送到公共學習平臺上,引導學生完成學習。具體操作上,教師可選擇以一個知識點為核心,延伸相關知識,并逐步構建成為一個知識體系,然后每天發布1條,或每周發布3-5條,引導學生對碎片性知識的學習與整合。此外,在知識的呈現上,盡量展現藝術的視覺化特征,留給學生較多的想象空間。每周留給學生一個學習任務,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與小組合作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并在公共學習平臺展示。每個學習階段,教師通過微信公眾學習平臺設計測試,給學生提供自測、自評的機會,使學生能夠發現學習中的缺陷,進而“查缺補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