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瀅 (湖南化工職業技術學院 412004)
金庸的武俠小說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風靡,讀者不分男女老少,跨越種族、階層,逐漸成為了擁有華人讀者最多的作家,可以說,有華人的地方就會有金庸的小說。金庸武俠小說以傳統文化為底蘊,做到了雅俗共賞。然而,由于對“武俠”這一概念的不了解,在實際閱讀中,有著很多誤解,許多家長甚至部分老師都對金庸的小說存在著偏見,認為武俠小說充滿了暴力,學生看了后就會受影響,因此反對學生們閱讀,金庸小說進中學課本更是引起了熱議。
其實,如果能真正理解金庸“武俠”的內涵,讀懂金庸武俠小說中蘊含的中國傳統文化,就會發現,他的小說就是一部生動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教材,對學生俠義觀的培養,既能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又能增進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
高職院校的學生大都學習基礎薄弱,學習能力不強,他們不愛看書,很難長時間靜下心來坐在教室里聽課。有研究表明,高職院校的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及學業成就要略低于普通大學生,他們的成長經歷、所處的社會環境等存在的問題要普遍高于普通大學生。結合金庸武俠中的俠義觀對高職學生進行精神上的培育,有利于他們的成長。
武俠小說最基本的元素就是“武”和“俠”,這兩者是一對矛盾統一體,它們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武”和“俠”我們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武功和俠客。
“武”這個概念是中國文化中特有的,是中國幾千年的文化沉淀,具有豐富的含義。因此在外文翻譯中,這個字也特別不好翻譯,既不能翻譯成“武功”、“戰爭”,也不能翻譯成“武打”、“暴力”。要理解這個字的含義,首先就得把這個字拆開。“武”字是個合體字,是會意字,從止、從戈,止戈為“武”,這時我們發現,“武”這個字包含兩層意思:首先得有武器,然后還要放下武器。因此,中國文化中的“武”包含了戰爭與和平兩個要素,這兩者對立統一地包含在中國人天然對“武”字的理解中。正確理解這個概念,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梁羽生曾說:“武俠小說可以沒有武,便不能沒有俠。”如果說“武”是帶領讀者進入武俠世界的使者,而“俠”則是讓讀者愛上武俠小說的要素。金庸的武俠小說之所以這么吸引人,就在于“窮盡俠魂”,寫出了各種各樣的“俠”。
“俠”最早出現于春秋戰國時期,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儒家傳統文化的改造,漸漸從最初的“游俠”演變成現在的“英雄”,從“俠客”演變成“俠義”、“俠骨”、“俠氣”等精神,逐漸發展成中國文化中的一種重要道德范疇。
金庸小說中的“俠”更是較其他武俠小說中的“俠”有了一個質變,他曾在《神雕俠侶》的第二十回借郭靖之口闡述了他對“俠”的定義:“我輩練功學武,所為何事?行俠仗義、濟人困厄固然乃是本份,但這只是俠之小者。江湖上所以尊稱我一聲‘郭大俠’,實因敬我為國為民、奮不顧身的助守襄陽。然我才力有限,不能為民解困,實在愧當‘大俠’兩字。你聰明智慧過我十倍,將來成就定然遠勝于我,這是不消說的。只盼你心頭牢牢記著‘為國為民,俠之大者’這八個字,日后名揚天下,成為受萬民敬仰的真正大俠。”
金庸武俠中既塑造了行俠仗義的“俠之小者”,更提倡為國為民的“俠之大者”,他把個人、社會、國家結合起來,將傳統精神和社會責任感融入其中,具有極高的現代價值。
金庸將武俠故事設置于真實的歷史事件中,在亂世中塑造了一批為國為民的“俠之大者”,如喬峰、郭靖,一個甘愿以己身之死來換宋遼兩國的和平安定,一個苦守襄陽幾十載最終城破人亡。這些愛國愛民的俠客,不由地讓我們想到同樣為了國家舍生取義的岳飛、文天祥,大大增加了小說的歷史感,讓學生在小說閱讀中接受愛國主義教育,激發他們的民族使命感和憂患意識。
受社會和家庭的影響,一部分高職學生身上存在自私自利、目無他人的性格,他們希望過上好日子卻不愿意努力付出。他們社會責任感嚴重缺失,取而代之的是個人意識的膨脹、正義感的缺乏、信仰的缺失。這樣的思想不利于他們的職業發展和人格塑成。金庸武俠中提倡社會責任感和個性自由兩者兼顧,將“俠義”、“俠骨”、“俠氣”等精神融入到高職學生的培養計劃中,才能培養出對國家、社會有益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出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的“俠客”。
隨著社會的發展,德才兼備的人才更受社會的青睞。高職教育一味追求技能發展已不能滿足人才培養要求。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3個方面,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等六大素養。金庸俠義觀提倡完美人格的塑造,同時追求自由奔放的天性,為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注入生機與活力。
金庸小說中的“學藝成才”多貫穿小說始終,成為敘事主線。那些大俠們并不是生來就是武藝高強的人,如郭靖、楊過等人,他們都是尋常百姓子弟,都是歷經千辛萬苦才能成為真正的大俠。這些大俠不是出于名門,有的天資也并不聰穎,卻能有大成就,而有些卻只能游走于二三線,無法成為大俠,其中的原因金庸也曾在《笑傲江湖》中借風清揚之口道出:“五岳劍派中各有無數蠢材,以為講師傅傳下來的劍招學的精熟,自然而然便成高手,哼哼,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熟讀了人家的詩句,做幾首打油詩是可以的,但若不能自出機抒,能成大詩人么?”大俠們的成才歷程足可以幫助職業院校的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追求,明白“業精于勤,荒于嬉”,只要勤奮、好學、敬業,依然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成才。
高職學生現代俠義觀的培養,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經過調查,90后看過金庸小說的并不多,他們大多通過電視劇多情節有些了解,這是遠遠不夠的,因此,需要教師在課堂上進行宣揚和引導,并指導他們的課外閱讀。
高職院校可以利用大學語文和思政等課堂,宣揚俠義觀的思想內涵。將俠義觀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結合,使學生明白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基本道德規范的內涵,以振興中華為己任,維護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忠于職守、服務人民、互幫互助。
光有理論沒有實踐是不夠的,要讓學生能成為真正有“俠”的品質,就須在活動中去踐行。高職院校的學生充滿活力和朝氣,喜歡參加各種社團和社會活動,我們可以組織學生圍繞社會熱點來開展演講、宣講等活動,也可以鼓勵他們積極參與各種救災、救困及公益宣傳,也可以對身邊的正義勇為等正能量行為進行獎勵。通過這一系列的活動讓他們踐行“俠客”精神,去提升他們的社會責任感。
文化是需要傳承的,俠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瑰寶,需要每一個中國人傳承。高職教育更應將知識傳授與思想教育有機結合,以培養出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的高素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