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博州 宋彥君 (重慶師范大學 404100)
隨著鄉村建設的發展,政府鄉建政策的落地,城市化進程趨于平緩。國家的發展戰略重心轉移,一味追求城市化所帶來的問題逐漸顯現——鄉村的衰敗加速;而城市的盲目建設帶來的生態壓力也愈發嚴重。
我國目前農業人口比重依然較大,農民的個人發展與我們的國家產業轉型息息相關。但現實看來,農民在城市中的待遇是非常尷尬的。他們無法在城市中找到自己的歸屬,無法獲得和城市人平等醫療、教育機會。同時他們也不愿再回到鄉村,無法適應家鄉環境。傳統農業沒有出路,產業被壟斷,社會配套資源缺失嚴重,隨著人的流失鄉土文化在迅速消失。
美麗鄉村的建設,說到底這是一場關于農民自身的戰爭。關鍵不是單一引入城市強援,而是結合農民自身的力量。我們要做的是為農民提供合適的平臺與基礎,引導其自身改變,幫助其產業升級及基礎配套設施的完善。
何為場域建設?場域建設不止是物質層面,更應該是一種精神層面的構建。鏈接場域網絡中的斷點,使其重新形成完整的有吸引力有生氣領域。“場域”一詞來源于場域理論,是關于人類行為學的一種概念模式,屬于社會學理論范疇。它起源于19世紀中葉的物理學概念。布迪厄提出場域(field)是一個位置間客觀關系的網絡或一個形構,這些位置是經過客觀限定的。布迪厄研究了許多場域,如美學場域、法律場域、宗教場域、政治場域、文化場域、教育場域,每個場域都以一個市場為紐帶,將場域中象征性商品的生產者和消費者聯結起來,例如,藝術這個場域包括畫家、藝術品購買商、批評家、博物館的管理者等等。
我們引入鄉土場域概念,其包括政府、管理人員、設計師、投資人、當地農民、自然資源、民俗文化等等。傳統模式的鄉村旅游模式無法使其有機整合。物質層面,在場域建設中基地就是我們的鄉村,把原有的私人領地盡可能開放,打造更多公高質量的開放空間。只有共有的性質才能更好的聯系場域中的各個社會關系。精神層面,傳統的民風民俗,如特色手工藝、民間節慶、趕場、農業生產等活動漸漸離我們遠去。鄉愁的部分的載體鄉村公共空間常常進行各種文化藝術活動及生產生活。公共空間不僅僅只是個地理的概念,更重要的是進入空間的人們,以及展現在空間之上的廣泛參與、交流與互動。
場域建設原則分物資層面和精神層間,都需要充分考慮鄉村自身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構建公共空間。對傳統文化進行提檔升級,繼承并發展。
1.合理規劃鄉村的公共空間布局:在構建鄉村公共空間的過程中,要尊重原有是山水格局,保證原有的空間聯系。
2.充分尊重村民作為公共空間主體的意愿:鄉村的公共空間最終的服務對象是村民,所以在考慮功能的設置上,應該充分的尊重村民的生產生活習慣,結合地域性,文化性,才能讓居民參與其中真正服務于居民,滿足村民的需求。
1.注重對村民精神層面公共空間的營造:鄉村精神文化的缺乏是鄉村發展的一大阻礙,農民的自身文化水平不高,傳統固化思維、固化思想是鄉村復興是一個重點課題。能夠在場域建設中植入精神場所,提高村民自身素養,提供良好的受教育環境。
2.注重對鄉村特色公共空間的傳承保護:要在尊重歷史的基礎上,挖掘當地的傳統文化底蘊,整理鄉村歷史、鄉規民約、家風家規,培養鄉村民間藝人,傳承好民間藝術,還原當地風土民情,使傳統村落的非物質文化活動得以傳承與保護。為其提供展示的平臺、場地。
3.注重對地域性建筑形式的提煉以及鄉土材料的使用:在公共空間建筑的設計上,應當使用地域性的建筑形式,進行提煉與現代建筑融合,賦予新的功能,尊重傳統的建筑材料,維護環境的平衡。
在場域建設中,應杜絕百鄉同業、百鄉同景的不良競爭。我們不能忽視構成場域中任何一環,除了積極引入生態農業項目,更應發揮農民的積極性,做好政策導向,不斷挖掘文化內涵才能形成獨特的鄉土場域。融入鄉土,挖掘獨特景觀肌理,認同腳下的土地,歸屬于大地,文脈得以傳承,可延續的棲居才使人的生活具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