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杰 (六盤水師范學院 553000)
貴州省地方應用型高校基本都開設了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創新創業教育主要是以培養在校學生創新精神、創新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為主的教育,重在進行創新思維培養和創業能力鍛煉的教育。但目前地方應用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卻存在偏向理論化教學的傾向,首先,從授課對象上來說,面對的是全校大學生群體,培訓教師很難做到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學,因而更多的是一種創新創業思維的培養以及創業理論知識的傳授,存在教育教學內容單一化的傾向。其次,在實踐方面還存在著諸如缺少創新創業場所、資金短缺、校企合作不成熟等諸多因素的影響。
大學生創新創業指導教師基本上為本專業授課教師,貴州地方應用型高校基本上是在最近十年左右的時間由地方專科院校合并或在原專科辦學的基礎上升格為本科院校,教師隊伍的組成主要由原專科院校教師及新進教師組成,原專科院校教師在教學方面更多的是延續傳統的美術教學模式,在創新創業訓練及指導方面缺乏內在的源動力。而新進的年輕專業教師處在教學能力提升的階段,且新進年輕教師所學專業多表現為專業單一化的情況,在指導大學生創新創業方面還存在專業知識綜合能力不強、創新創業實踐經驗不足的問題。
為加強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各地方應用型高校基本上都開設了創新創業培訓,且將創新創業能力納入學分制,這一出發點是非常有益的,然而,在實際實施過程中,真正具有創新創業精神,能夠以自身專業為基礎,在興趣愛好的引導下進行創新創業實踐的卻比較稀少,在校大學生創新創業學生進行創新創業項目申報的出發點更多的是為了拿到創新創業學分,這與大學生自主、主動開展創新創業的初衷是不吻合的。即便是學生成功申報創新創業項目,因其主動、主體意識不強,也導致了創新創業項目最終提交的成果質量不高,在社會成果轉化方面更是困難重重。
應用型本科重在“應用”二字,注重培養具有較強社會適應能力和競爭能力的應用型人才,
可見,在學生四年的學習過程中,如何提高其社會適應能力和競爭力成為培養人才的主要目標。要讓大學生畢業后在社會上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和競爭力,必然需要大學生提前了解社會發展現狀,在校期間有針對性進行專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及時針對社會發展學習相應的生存和競爭力技能。畢業生要在社會發展中具備競爭力,就必須具備創新能力,因此,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就不僅僅是為了拿學分,而是注重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目前大學生創新創業參與社會實踐的機會并不多,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項目本身偏向于理論研究,資金支持不到位,創新創業項目轉化為社會成果的價值不高,社會團體或企業對創新創業項目關注度較低等問題,導致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基本上是在校園內進行小范圍的研究或實踐,也就導致了與社會脫節的現象。
目前地方應用型高校大學生所開設的創新創業教育形式較為單一、時間較短、內容多以理論教學為主,很難從大學生所學專業與個性化方面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因此,從學生所學專業和學生融入社會實踐等角度,在現有創新創業教育模式上進行可實施性的轉變,以此加強學生創新創業能力。
(1)創新創業實踐課程改革
從課程改革放方面考慮,地方應用性高校可嘗試從學生所學專業的角度進行實踐教學課程的改革,將大學生創新創業作為一門實踐教學課程,讓在校大學生群體納入到整個創新創業教育體系之內,從而改變目前各院校大學生創新創業覆蓋面較低的現狀,從大學生參與度方面進一步激發大學生創新創業激情,在全校形成一種積極的創新創業氛圍。
在實踐教學課程的教學方式上,可根據不同年級學生,進行分層次教學,如大學一年級學生,主要從創新創業理論、國內外大學生創新創業現狀、創新創業模式、創新創業過程、創新創業案例分析等角度進行教學,使大學生能夠對創新創業有一個較為全面的認識,幫助大學生較早的形成創新創業觀念。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實踐階段主要集中在二年級、三年級學生群體,這主要是因為二、三年級學生已經對自己所學習的專業已經有一個較為深入的學習和研究,能夠結合自身專業進行創新創業實踐。在這一實踐階段,學生可以自由組合形成創新創業團隊,每個團隊指定1-2名指導教師,在指導教師的帶領下利用課余時間或寒暑假進行創新創業項目的調研、主題的確立以及項目的實施,最終在大學四年級完成創新創業項目。
(2)大學生創新創業融入社會實踐
鼓勵大學生進行創新創業,一方面是對大學生創新意識、動手實踐能力以及研究能力的培養,另一方面也是大學生實現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需要。國家提出“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理念,其真正的意義在于充分調動創新創業資源,吸引優秀的人才、團隊和企業進入到創新創業環節,釋放創造力,推動國家經濟的持續發展,源源不斷的為經濟發展提供新的增長點和助力點。
對于創新創業者來說,并非僅僅靠一個想法就能夠實現真正的創新創業,只有當它進入到社會層面,在市場歷練中成長,才能檢驗其是否真的能夠實現社會價值。因此,有價值的創新創業項目可以采用進入或創辦企業等社會經濟組織的形式,將創新創業點轉化成社會成果,才能從真正意義上實現創新創業的價值。
地方應用型高校培養人才其中一個很重要的方向就是為地方經濟發展輸送專業人才,這就要求高校培養的專業人才應該對地方區域內的文化、經濟、產業有較好的了解和研究,這樣才能真正從地方發展實際情況出發,發揮自己的專業能力。貴州少數民族眾多,民族文化資源豐富,有效的將貴州少數民族文化資源教育與大學生創新創業結合起來,從文化資源方面尋找新的突破口,可以為大學生創新創業與地方經濟發展提供更多的結合契機。
指導教師在大學生創新創業活動中起到引領、指導、理論支持和技術指導的作用,讓科研型教師、企業負責人、專業技術人員等參與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形成多元化的指導教師隊伍。指導教師隊伍的多元化對大學生創新創業活動的指導也將會是全面的、多角度的,在大學生創新思維、技術指導等方面也是多維度的,有利于學生個性化的創新得到相應的指導。
大學生雖然已經開始參與社會活動,部分學生通過兼職等方式取得了一定的生活資金,然而更多的生活來源還是依靠父母,從資金方面來說看,想要支撐創新創業還存在較大的困難,因此,項目開展的資金投入還需要學校、企業以及政府的大力支持。當然,這種支持也不是漫無目的的投入,需要真正從創新創業項目的價值方面進行評估,以此確定資金支持的比例。
綜上所述,地方應用型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與實踐一方面需要大學生創新創業主體意識的增強,另一方面又需要學校、企業、政府及社會團體的積極參與和支持,這樣才能滿足培養優秀的應用型人才以及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創新驅動力。
[1]楊玉榮. 關于創新型研究人才培養模式、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改革的思考[J]. 科技創新導報,2009(10).
[2]李月娥,劉偉,晁玉方. 傳統文化對大學生創業教育的影響及對策[J]. 中國成人教育,2017(14).
[3]何孟義.將創新精神融入應用性人才培養全過程[J]. 中國高等教育,2000(12).
[4]馬曉君,潘昌偉,陳立江. 大學生創新精神與創業能力探索及實踐[J]. 未來與發展,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