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鋒 中央黨校研究生院
2002-2012年是我國煤炭行業實現快速發展的“黃金十年”,煤炭行業收入在此十年間增長了20余倍,2011年煤炭行業收入占GDP比重達到6.66%。然而,隨著我國經濟增長速度下滑,產業結構也面臨著調整升級,煤炭行業發展形式急轉直下,導致出現產能嚴重過剩、行業利潤率大幅下降、庫存明顯增多、資產負債率持續走高等問題。
為扭轉煤炭行業發展頹勢,推動煤炭行業產業結構調整,在供給側改革的大背景下,中央和各級地方政府針對煤炭行業存在的突出問題,先后制定了煤炭行業供給側改革的具體方案。自煤炭行業供給側改革推進以來,發展成效明顯,煤炭價格出現回升,企業盈利狀況也在不斷好轉。但在煤炭行業供給側改革推進過程中,也遇到了一些新問題,問題只是呈現的表象,其背后隱藏的原因才是癥結所在。反思煤炭供給側改革發展成效及問題,挖掘其背后隱藏原因,總結下來,需要在改革推進過程中處理好以下四種關系:
產能過剩問題是煤炭行業發展面臨的最為突出的問題,也是煤炭行業供給側改革的焦點,正是因為產能嚴重過剩,才導致煤炭行業供求出現扭曲,進而出現煤價下滑、庫存增多等一系列問題。2016年2月5日,國務院發布《關于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意見》為去產能確立目標:未來3至5年,退出產能5億噸、減量重組5億噸。發改委也在《意見》指導下,確定了2016年煤炭去產能小目標為2.5億噸。國務院及相關部委對煤炭行業去產能目標明確確定,足以說明去產能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去產能和去產量,看似意思相近,其實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去產能是去產量的根本和前提保障,只有有效的去出產能,產量才可能會出現下降,去產量是去產能的結果和表象。在煤炭市場供求中,是產量的變化導致市場波動,而不是看產能變動。但煤炭供給側改革關注的是去產能,而非去產量,因為去產量只是表象,產量減少可能只是暫時性的,去產能不是暫時性的,不是“暫停”一些煤炭企業生產能力,而是“停止”。對煤炭行業來說,去產能包括兩個內涵,一方面是淘汰掉落后產能,另一方面在淘汰落后產能同時去除過剩產能。而去產量只是單純數量上的變化,淘汰落后產能和去除過剩產能都可能會導致產量的變化。
厘清去產能和去產量的關系,對貫徹落實煤炭行業供給側改革具有重要意義,一些地方政府為了完成上級部門指標任務,把去產量錯誤理解為去產能,只關注表面產量增減多少,而忽視產能根本性的變化,不僅未能有效去除過剩產能,甚至還允許一些落后產能與先進產能同享“待遇”,即使對于那些已經暫時關停的落后產能,也有可能在面臨煤炭價格好轉時而出現“死而復生”的反彈。
從煤炭行業去產能速度來看,根據國家發改委公布數據,截至2016年9月底,我國煤炭行業去產能已經完成全年總目標的80%以上,去產能成效明顯。但從去年上半年數據來看,去產能推進速度并不樂觀,截至2016年6月底,去產能目標僅完成目標的29%。進入下半年以來,中央和地方政府加大了煤炭供給側改革具體方案執行監督力度,去產能速度開始加快,7月底就完成了目標的47%,8月底達到60%,煤炭行業供給側改革推進速度呈現“上半年較慢,下半年加快”的發展態勢。
從改革發展成效來看,去產能的迅速推進,改善了煤炭市場供求關系,煤炭價格逐漸回暖,煤炭行業盈利狀況持續好轉,全國煤炭庫存量也出現較大幅度下降。大同礦區動力煤坑口價格2015年11月為200元/噸,到2016年10月底攀升至451.25元/噸。煤炭行業利潤總額從2016年8月以來呈現同比增加態勢,并不斷趨于好轉。全國煤炭庫存總量在2016年1-9月份同比下降21%。從目前煤炭行業供給側改革推進速度和發展成效來看,煤炭行業去產能目標有望提前實現。
一方面是改革推進速度,另一方面是改革發展成效,改革推進速度與發展成效密切相關,速度過慢,影響供給側改革目標實現,速度太快,可能會帶來一些新問題。處理好改革推進速度與發展成效關系,對順利實現供給側改革目標至關重要。從2016年煤炭行業供給側改革推進速度和成效來看,上半年推進速度緩慢,依此速度推進可能會影響煤炭行業去產能目標實現,為了順利實現供給側改革目標,進入下半年,中央和地方政府加快改革推進速度,發展效果非常明顯。加快改革推進的速度,毋庸置疑,能夠取得顯著發展成效。
但改革發展成效不僅僅是具體指標的實現,具體指標目標實現只是一個表面的結果,從深層次來看,發展成效更應該關注改革發展內核。改革推進速度與發展成效固然有著密切的相關關系,但為了達到具體指標效果,不能一味迷信改革速度,為了推進速度而至其他于不顧。進入下半年以來,煤炭行業供給側改革推進明顯提速,但伴隨著改革速度提升,在季節和氣候變化等多重因素下,煤炭價格持續走高,個別地區甚至出現了煤炭供給不足問題。改革推進速度上半年過慢,下半年又過快,速度過慢與過快都不利于改革平穩推進,任何改革都必須循序漸進,符合經濟發展客觀規律。未來改革發展速度不能只盯住具體指標,更要關注深層次的發展成效。
煤炭行業供給側改革自推進以來,已經取得明顯成效,但在推進過程中也遇到了一些新問題。其中,煤炭價格持續走高、個別地區煤炭供給不足是最為突出問題。尤其是現在冬季來臨,煤炭需求呈現增加態勢,區域性煤炭供求緊張問題不容忽視。其實隨著煤炭供給側改革步伐快速推進,進入下半年個別地區煤炭供求緊張問題就已出現,為應對煤炭價格快速上漲,緩解個別地區煤炭供求緊張問題,發改委于2016年年8月12日發布《關于穩定煤炭供應、抑制煤價過快上漲工作預案(討論稿)》,9月份又多次召開煤炭保障會議,暫定2010年10月1日-2016年12月31日符合先進煤礦產能將有序的釋放部分安全產能。
一方面是去除產能,另一方面是釋放產能,“去除”和“釋放”是兩個意思相反詞語,但兩者后面的“產能”卻有不同的內涵。去產能是要淘汰落后產能和過剩產能,釋放產能是指有序釋放先進產能。去產能和釋放產能看似是一對矛盾,其實兩者針對對象不同,去產能是煤炭供給側改革首要任務,必須嚴格按照中央和地方政府相關規定,堅決執行,而釋放產能是針對目前出現的區域性供給緊張所做的一種調劑,是對去產能政策一種有效補充。
處理好去產能和釋放產能關系,首先要明確兩者針對的對象,不能把兩者混淆在一起,更不能因為要釋放產能而耽誤去產能進度,去產能是煤炭供給側改革主線,釋放的產能只能是相關部門批準的先進產能,在改革的推進過程中,必須根據去產能和釋放產能的具體任務,嚴格落實相關細則,否則可能會造成供給側改革功虧一簣的嚴重后果。
煤炭行業供給側改革就是在煤炭市場失靈背景下提出來的,目的是為了改善煤炭行業經營狀況,推動煤炭行業產業結構升級?,F代制度經濟學家G·M·霍奇遜認為,“一個市場系統必定滲透著國家的規章條例和干預”。這次由政府主導的煤炭行業供給側改革,自推進以來,效果顯著,凸顯了政府這支“看得見的手”的優勢。但政府這支“看得見的手”并非萬能的,政府也有失靈的時候,任何改革都必須遵守市場經濟規律,市場這支“看不見的手”也有其固有優勢。
兩百多年以前,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就詳細論述了市場這支“看不見的手”原理,認為政府只是扮演“巡夜警察”的作用,市場經濟體制更有效率。而凱恩斯認為,應該拋棄自由放任市場原則,更好發揮政府作用。而從我國經濟發展經驗來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需要政府和市場這兩支手的共同作用,“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煤炭行業供給側改革需要政府積極引導,但也不能忽視市場規律,在改革的推進過程中,應該及時根據市場波動狀況,及時調整改革的步伐,也只有在政府的積極有效引導和尊重市場規律的前提下,煤炭行業供給側改革步伐才能有行穩致遠。
煤炭行業供給側改革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而是一個較為長期的過程,在未來幾年改革推進的過程中,應該處理好這四種關系,推動煤炭行業供給側改革目標的順利實現。